四十多年投资路,藏着全球南海人桑梓情深|恳亲大会

作者 孙景锋 2025-10-17 21:31

10月30日,南海区第四届恳亲大会将隆重开幕,来自全球的上千位乡亲将回到家乡,共叙乡情,切身感受南海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1980年,南海在西樵山上重启“半山扒龙舟”传统民俗,这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镌刻着南海对外开放的新起点——正是彼时海内外乡亲齐聚山巅的热闹场景,让南海率先向世界递出了合作的橄榄枝。

四十余载间,数十万分布在港澳及全球的南海乡亲,以乡情为纽带,以资本、技术为羽翼,从“三来一补”到科技创新,从产业奠基到城市升级,持续为家乡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书写了情系桑梓、反哺家乡的时代篇章。

广东金融高新区发展的背后有着港资的印记。廖明璨 摄

广东金融高新区发展的背后有着港资的印记。廖明璨 摄

破冰年代

民俗搭台引侨资,三来一补启工业

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了一个时代的序幕。地处珠三角腹地的南海得风气之先,成为对外开放的先头兵,而率先叩开大门的正是一批来自港澳的南海乡亲。

1979年,旅港南海商会嗅到了家乡的机遇,组团回乡,不仅带来了300万港元的捐赠,更带回了港澳地区的产业信息——“内地有劳动力,港澳有订单,‘三来一补’这条路能走通!”

1980年端午,中断40年的西樵山“半山扒龙舟”重启,数万民众与港澳乡亲挤满山道,龙舟竞渡的呐喊声中,藏着南海开放的决心。这场盛会成为“以侨引商”的契机,会后首批港澳乡亲投资的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落地南海:平洲的电子元件厂吸纳了当地百名村民就业,盐步的内衣加工厂凭借港澳订单迅速打开市场,大沥的玩具厂通过香港转口远销欧美。至1984年,南海“三来一补”企业已超千家,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昔日以农业为主的南海,悄然开启工业化转型。

正是港澳乡亲带来的“前店后厂”模式,让南海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抓住了全球产业转移的机遇。

1980年,中断百余年的“半山扒龙舟”活动恢复举办,是南海开放的标志性事件。樵宣供图

1980年,中断百余年的“半山扒龙舟”活动恢复举办,是南海开放的标志性事件。樵宣供图

加速发展

产业升级拓版图,侨资托起支柱产业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外商投资迎来政策松绑的“黄金期”。南海迅速出台政策,明确侨资可进入制造业、房地产、商业等领域。此时,港澳乡亲的投资不再局限于“小作坊”,而是向规模化、产业化迈进。

1991年,邝汇珍带着资金与技术回到南海大沥,从一家小型铝型材加工厂起步,凭借对市场的敏锐判断,逐步扩大生产规模,成为亚洲最大的铝加工企业之一。而它的崛起,也带动了大沥乃至整个南海铝型材产业集群的形成——周边涌现出华昌、坚美等一批配套企业,南海逐渐成为“中国铝型材产业基地”。

同一时期,侨资开始向服务业延伸,推动南海城市化进程。2000年开业的南海广场是南海首个大型现代化商业综合体,由能兴控股集团出资投资建设。2006年,香港新鸿基地产收购该项目并主导升级运营,成为港澳资本参与南海商业升级的标志性案例。在南海广场的带动下,周边高楼拔地而起,公交、银行等配套迅速完善,撑起了南海城市中心骨架。

数据见证变迁:至2000年,南海工业总产值实现跨越式增长,纺织、陶瓷、铝型材三大支柱产业初具规模。这一发展离不开港澳及海外乡亲的核心推动——作为“三来一补”模式的率先实践者,侨资企业不仅带来了初始资本与技术,更带动形成产业集群;城市化大步向前,桂城、大沥等镇街从“农村集镇”蝶变为初具规模的城市片区。

全球化浪潮

资本技术双驱动,打造外向型经济

2001年中国加入WTO,为南海侨资企业带来了更广阔的舞台。依托港澳的国际窗口优势,南海乡亲开始推动企业“走出去”,同时引入更高端的产业资源。

金融领域的突破同样离不开侨胞的助力。2007年,广东金融高新区在南海千灯湖片区启动建设。作为粤港澳金融合作的重要载体,园区早期便吸引侨资金融力量集聚——2010年,香港恒生银行等3家港资银行于CEPA框架下设立全国首批外资银行同城异地支行,率先带来先进金融管理经验与国际资本。至2012年底,园区入驻项目已达104个,总投资280亿元,推动南海从“制造业重镇”加速向“金融创新高地”转型。

这一时期,侨胞的贡献不仅限于资本,更在于“引智”。2007年,旅港南海商会设立高等教育助学金,资助103名南海学子每人1.2万元赴港澳及海外深造,专业涵盖先进制造、金融等领域;亚洲铝业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工程中心,由海外侨胞专家担任研发顾问,推动铝加工技术升级。至2012年,南海高新技术企业从2000年的23家增至218家,“全球接单、南海制造”的外向型经济格局正式形成。

高质量发展

跨越山海再出发,续写桑梓情深新篇

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启动,南海再次迎来发展机遇,而港澳及海外乡亲的角色,也从“投资者”升级为“合作者”“推动者”。

2022年7月,旅美南海乡贤、驻美中华总会馆总董关家澄给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写了一封充满桑梓情谊的“家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及参与家乡建设的强烈愿望。顾耀辉迅速回信邀请,最终促成“商聚南海、赢接未来”海外招商推介会的举办。这场推介会在现场有10个项目签约,总金额达到8亿美元,涵盖科技、智能装备、高端服务等领域。

今年,南海区委在香港设立招商联络处,聘任20位海外乡亲为“招商大使”,依托他们的全球资源,引入高端项目与人才。

南海聘任20位海外乡亲为“招商大使”,依托他们的全球资源,引入高端项目与人才。

南海聘任20位海外乡亲为“招商大使”,依托他们的全球资源,引入高端项目与人才。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南海区外资企业累计达2875家,其中港澳企业累计超1800家,占全区外资企业比重将近63%,落地了清溢光电、兴伦实验室群、粤港澳大湾区中药制剂联合实验室等优质项目。

“无论走多远,家乡永远是我们的根。”从西樵山的龙舟鼓声到千灯湖的金融灯火,从“三来一补”的小厂房到科创企业的实验室,数十万南海乡亲用行动诠释着桑梓情深。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浪潮中,这份跨越山海的乡情,必将继续为南海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书写更多“侨乡同心、共促发展”的精彩故事。

撰文:孙景锋

编辑 杨晖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