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这个驱蚊液要喷在手腕和脚踝,蚊子最喜欢叮这些地方啦!”近日,东莞持续高温多雨,蚊虫活动频繁。中堂镇公共服务办结合“民生大莞家”项目,向全镇重度失能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发放“防蚊健康包”。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至今,“民生大莞家”项目实施已有5年多,共办成5000多宗“民生微实事”,解决了20万余宗困难群众的“民生微心愿”。篮球场改造、老旧道路升级、打造绿美生态悠闲小公园、青少年暑期夏令营......“民生大莞家”项目持续为市民延展“家门口的幸福半径”。
据了解,从2020年起,东莞每年安排福彩公益金500万元,用于“民生大莞家”公益服务项目建设,为千家万户点亮“微幸福”。
为市民延展“家门口的幸福半径”
6月20日,高埗镇“长者月度素食会”第四期温情启幕。在游戏环节,爱心农户捐赠的鲜嫩蔬菜,成为长者们争相“夺取”的目标。长者们眼神专注,手握套圈,瞄准、投掷!“套中啦!”一声声欢呼,驱散了夏日的炎热。游戏结束后,大家围坐一起,品尝美食、分享家常。温馨氛围里,情谊满溢。
与此同时,另一支爱心小分队正穿梭街巷,将热腾腾的素食餐送到困境长者家中。开门后,长者们笑意盈盈地接过美食,并不断道谢。这份餐食不仅仅是味蕾的满足,更是来自社会的关爱与牵挂。
关爱“一老一小”,厚植民生底色。7月19日,东城街道岗贝社区“健康童行趣成长”暑期儿童心理健康夏令营温情落幕。此次夏令营活动共服务了50位小学生。
本次夏令营是“民生大莞家”品牌项目的生动实践。夏令营依托专项资金支持,聚焦青少年暑期“看护难”问题,通过“民生微实事”公益服务项目形式,为辖区儿童提供免费托管与素质拓展服务。
活动不仅设计了涵盖科学探索、传统文化、心理健康等多元课程,还特别融入亲子代际手工活动,让家长走进营地与孩子共同完成手工创作作品,在协作中增进情感联结,构建“家庭-社区”联动的成长支持网络。
非遗千古韵,文化永流传。为了让非遗传统文化走进儿童世界,用童趣视角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7月28日-8月1日,东城街道梨川社区社工组织开展了为期5日的青少年传统文化传承体验小组,共吸引了25名儿童青少年参与。
在京剧元素绘纸伞环节,孩子们用画笔沾上色彩斑斓的颜色,一笔一画涂在纸伞上,让传统戏曲之美在童趣创意中焕发新彩。在蒲扇DIY环节,孩子们在扇子上用扭扭棒制作出毛毛虫形状,粘在蒲扇上,再贴上两只可爱的眼睛......原本素净的蒲扇在大家的慧心巧思之下,变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事实上,如此平淡、幸福又温馨的场景,时常在东莞上演。
今年,石碣镇四甲村依托党群服务中心、“莞家驿站”等服务阵地,开展党建“邻”聚力,微笑“邻”距离——石碣镇四甲社区友善文化营造计划项目,组建“友善同行”党建志愿服务队,让微笑行动走入四甲村每家每户,并借社区邻里节、“睦邻友好” 活动,推进邻里帮扶与社区环境美化。316名居民从围观到参与,再到共谋社区事,邻里情渐浓,让社区成有爱友善家园。
今年7月,洪梅镇2025年“民生微实事”项目清单正式敲定,17件惠民实事即将落地,包括升级村级道路、新建公园长廊、改造码头碧道,为困难老人发放防跌“暖心包”并打造“家门口”健康理疗站等,将“民生清单”变成“幸福账单”,点亮千家万户触手可及的“微幸福”。
聚焦“小急难”问题
让市民感受守望相助的暖意
19岁小韩(化名)老家在吉林,在东莞厚街一所职业院校就读。小韩出生后,父母均不履行抚养义务,孤苦伶仃的他一直生活在老家的一家孤儿院。
小韩爷爷是归国华侨,患有肢体残疾;回国后,他将小韩从孤儿院接回家中,并独自负担小韩的生活开支。2022年,爷爷突发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等疾病,需定时接受治疗。由于家中经济拮据,小韩萌生了辍学的念头。
厚街镇“双百”社工了解情况后,迅速介入,并协助其申请“民生微心愿”临时救助服务。社工成功链接了7家爱心企业,7家爱心企业各向小韩捐赠2000元(合计14000元)。2024年5月13日,这些善款帮助小韩缴清了2022-2023年度拖欠的学费。
2024年10月,小韩就2024年学费拖欠问题主动向社工求助,称其前期通过勤工俭学和兼职等,已筹集了17100元学费,学费缺口还有900元。社工又成功链接了一家爱心企业,为小韩捐赠1000元,帮他结清所有学费。
社工及“民生微心愿”项目帮小韩解了燃眉之急,让小韩颇为感动。他还手写了一封感谢信:“这些援助不仅在物质上给予了我巨大的鼓舞;你们的慷慨和关怀更让我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人间的真情。”“我会继续好好读书,用实际行动回馈每一个帮助我的人。”
来自寮步镇的叶阿姨患有肢体三级残疾,过着独居生活;家中厕所老旧、房屋地基低矮,每逢雨季便面临积水困扰。
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叶阿姨成功申请了“民生微心愿”,并获得了寮步慈善基金会的支持。最终,其家中的厕所和房屋大门都得到了翻新改造,排水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
这些案例是“民生微心愿”的一个个“缩影”。“民生微心愿”着眼于群众身边的“小急难”问题,对在东莞生活、居住的人们给予生活、医疗、教育、住房、养老、就业等全方位的急难性救助帮扶,让他们感受守望相助的暖意。
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通达便民服务的“最后一米”
2020年6月,东莞以“民有所呼 我有所应”为宗旨,启动“民生大莞家”项目,并围绕“快、准、全”三字要诀,建立起覆盖更广、供给更准、质量更高的民生兜底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
“民生大莞家”包括“民生微实事”和“民生微心愿”两类项目。其中,“民生微实事”着眼于公众利益、群体利益,主要包括环境美化、房屋修缮、服务设施建设等便民工程项目,及为老年人、青少年、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的公益服务项目;“民生微心愿”着眼于个人和家庭诉求,主要为因突发事件陷入困境的常住人员(含非户籍人员)提供生活、医疗、教育、养老、就业、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及为社会大众提供心理疏导、权益维护、安宁疗护等普惠型服务。
“民生大莞家”聚焦群众普遍关注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问题,服务内容覆盖全生命周期,并适时从“保基本、保必需”拓展至“提品质、增福祉”。此外,服务对象惠及全域人口,让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共享福祉。
多年来,东莞还不断优化民生事项办理机制。对各类渠道接收到的民生诉求,视急难程度、金额上限、现有资源配置等要素,灵活采取“莞家速递”“莞家直达”“莞家驿站”等不同方式办理,既可以提高服务效率,又可以拓展社会力量参与。
其中,“莞家速递”主要针对急难型项目,通过直接资助方式予以快速解决;“莞家直达”主要针对涉及金额较大、需要社会力量参与的项目,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社会爱心力量进行对接,将社会关爱直接送达至受助对象手上;“莞家驿站”则主要利用基层现有的服务站点提供志愿服务。目前,“莞家驿站”已实现村(社区)全覆盖,链接近650个社会工作服务站点,将关爱送到群众“家门口”。
东莞市民政局透露,自“民生大莞家”项目实施以来,累计实现了20.06万余宗“民生微心愿”,涉及生活救助、医疗救济、教育扶助、就业扶助、住房保障等多个方面,累计征集办成5000多宗“民生微实事”,吸引了2600余家(个)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及热心市民加入爱心资源库,取得了较大的惠民实效。
其中,2024年,全市共办理“民生微实事”项目1122宗;其中,公益服务项目432宗,内容涵盖养老服务、残疾人扶助、青少年兴趣培养、妇女增能、社区文化保育等多种类型,支出福彩公益金500万元。此外,2025年列入实施计划的“民生微实事”项目有900余宗。
“民生大莞家”项目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通达便民服务的“最后一米”,为群众送去“光”和“热”,帮他们守护家门口的“微幸福”,持续增进民生福祉。项目先后获评“2021年度全国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广东省第八届‘先锋杯’工作创新大赛表彰项目”“第八届‘粤治—治理现代化’优秀案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实践省市共建项目”等。
东莞市民政局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修订完善“民生大莞家”政策文件,整体谋划“十五五”期间“民生大莞家”品牌打造的资金规模、服务项目内容、具体帮扶标准、保障工作措施等,争取将“民生大莞家”打造成为大湾区民生幸福新高地的一张靓丽名片。
推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