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赓续特区精神 锐意改革开放”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主题图片展,在深圳市民中心B区西展厅开幕。
展厅内,74岁的邹洪涛在一幅名为《升》的图片前驻足良久。画面上,两栋高楼笔直地冲向云霄,一名身穿蓝色背心的建筑工人昂首扬臂,正吹响哨子指挥吊车作业。阳光从他的左上方倾洒下来,身后的大楼仿佛正从他身旁拔节而起……这幅照片里的建筑工人,正是今年73岁的邹洪涛本人。
摄影作品《升》 南方+ 唐孜孜 拍摄
摄影作品《升》 南方+ 唐孜孜 拍摄
作为深圳首批来深建设的基建工程兵,46年来,邹洪涛亲眼见证了“深圳奇迹”。今天,他特意来到这幅照片前合影留念,并向南方+讲述了照片背后的故事。
1979年12月24日,邹洪涛跟随部队从鞍山出发,一路南下奔赴深圳。经过五天四夜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抵达这座当时还显荒芜的城市。“那时候机械化程度很低,很多工作都得靠肩膀扛、用手抬,战士们的胸膛和胳膊都被太阳晒得脱皮。但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我们还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建筑奇迹。”邹洪涛回忆道。作为工地安全员兼吊车指挥,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站在工地现场,吹哨子、打手势,指挥吊车作业。
同样参与深圳早期建设的,还有基建工程兵周顺斌。1981年,当基建工程兵先遣部队南下深圳时,周顺斌作为部队的新闻报道员,带着一部海鸥牌双镜头照相机,开始用镜头记录特区建设的点点滴滴。平日里,他总是骑着一辆五羊牌自行车,穿梭在各个工地之间,捕捉这座城市成长的每一个瞬间。
周顺斌(左)与邹洪涛(右)在作品前合影 南方+ 唐孜孜 拍摄
周顺斌(左)与邹洪涛(右)在作品前合影 南方+ 唐孜孜 拍摄
一个周六的早晨,周顺斌像往常一样骑车经过红岭大厦工地。当时,这座大厦即将竣工,两幢高楼巍然耸立,气势恢宏。“那一刻,我特别激动,感觉终于找到了我一直在找的画面。”周顺斌回忆说。然而,拍摄过程并不顺利——楼梯口施工完成后,脚手架大多已经拆除,只剩下几排钢管。周顺斌只能爬到三层楼高的钢管上,用尼康相机的24mm广角镜头进行仰拍。“但我一直没按下快门。因为建设这座城市的主体是人,是我们这些工人,只有人才能真正体现‘特区精神’。如果照片里没有人,怎么能传达出这种精神呢?”他在楼下徘徊了很久,反复思考该如何完成这张照片。
就在这时,他看到一辆吊车正在不停运转,将建材运往楼顶。他突然想起之前采访认识的吊车指挥员邹洪涛,便决定去找他,希望能拍一张他指挥吊车的照片。周顺斌找到邹洪涛时,邹洪涛还在忙着工作。“我当时从九点半一直等到十一点半,等他忙完手头的事。”邹洪涛回忆道。工作告一段落后,邹洪涛按照周顺斌的指引,站上了三楼平台,口吹哨子,高扬双臂,做出指挥塔吊的动作。周顺斌则一手紧紧抓住栏杆,一手精准对焦,采用仰拍的角度,最终完成了这幅摄影作品的创作。
这张名为《升》的作品,不仅生动地捕捉了深圳经济特区蓬勃建设的景象,更成为了一代人奋斗拼搏的时代象征。尽管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这张经典照片依然光彩夺目,向世人讲述着以周顺斌和照片主人公邹洪涛为代表的基建工程兵那段激情燃烧的拓荒岁月。
《升》诞生后,迅速在全国引起轰动。在当年举办的第十三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中,它荣获金奖,打破了深圳在此类奖项上“零”的纪录。此后,它又先后获得广东省鲁迅文艺一等奖、深圳十年首届大鹏文艺奖。2019年,邹洪涛一家三代还登上春晚舞台,向全国人民拜年。
作为照片中的主人公,邹洪涛笑着说:“这张照片让我‘火’遍了大江南北。但更让我开心的是,《升》为中国乃至世界提供了一个观察特区建设的窗口,让更多人看到了深圳首批建设者的风采。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我们为自己曾是这座城市的建设者而感到无比骄傲。”
撰文:唐孜孜 陈梓聪
摄影:陈梓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