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天气更接地气,松山湖以科技创新打造防灾减灾“新范式”

作者 林逸君;陈启亮;张莎;麦晴怡;黄政正 2025-09-05 11:41

8月5日凌晨2时,松山湖暴雨如注。东莞市气象局松山湖服务站(以下简称“气象站”)提前预判,在“松山湖三防成员单位应急联络群”发出预警,明确指出要特别关注当天后半夜到第二天上午的强降水情况。正是凭借这宝贵的提前量,园区三防部门迅速组织抢险力量,有效避免了重大内涝发生。

这样一个高效运转的气象站,自挂牌成立以来,已成功应对多次台风和强降雨过程,成为松山湖应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事实上,这是松山湖构建“科技赋能+全民参与”应急管理新格局的生动缩影。一方面,松山湖与市气象局合作设立气象服务站,通过科技手段升级实现更高质量的天气服务;另一方面创新推出《松湖安全晴报》栏目,突破传统说教模式,紧跟网络热点,巧妙引导观众关注安全信息,同时发动中小学生及大学生群体参与成为“晴报员”,进行内容共创共享,形成全民“大合唱”的宣传格局。

科技赋能,打造精细化预警体系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集聚了大科学装置、国家级实验室、众多企业与密集人口,而珠江口东岸的地理位置,使其常年面临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台风等灾害威胁,内涝等次生风险突出,防灾减灾成为园区发展的重要课题。

今年5月16日,松山湖和广东省东莞市气象局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创建东莞市松山湖高新区短临预警叫应场景式气象服务试点。随着服务站的挂牌成立,由东莞市气象局组建的专业技术团队定点驻守松山湖,承担常态化气象监测预报、应急值守等任务,为园区自然灾害防治、水利工程调度、内涝治理等提供气象服务保障。

“气象站主要由三名气象人员构成,其中还有高级工程师。”气象站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站依托东莞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广东省气象业务网等系统,综合运用数值预报、卫星、雷达等多源数据,实现了对园区天气的精细化监测和预报。

在8月5日的强降雨过程中,气象站提前3天预判天气趋势,提前1天预报落区和时段,提前6小时定位高风险区,并实现每半小时更新实况及预报。这样的精准预报,正是得益于现代气象科技的有力支撑。

据悉,气象站实行主班、副班和应急班制度,确保24小时不间断服务。尽管气象站无本地预警发布权限,但通过构建“监测-预警- 响应”协作闭环,仍实现预警信息快速传递。当监测到重大天气过程时,团队会先向园区三防部门、企业提前通报天气趋势;待市气象台发布正式预警后,再结合园区地形特点(如易内涝路段)做本地化研判,细化台风路径、风雨落区和防御建议,并通过微信群、粤政易群实时推送预警信息,若预判将发布高级别预警,还会电话直接联系园区相关负责人,为应急响应启动提供技术支撑。

目前,园区已建成5个自动气象监测站,正在增建6个自动气象站和3个内涝监测站。这些设施与全市气象监测网络相连,形成了一张覆盖园区的“天罗地网”。

气象站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扩大服务范围,一方面加强与园区企业的需求对接,提供定制化气象服务;另一方面逐步完善面向居民的信息传递渠道,让精准气象服务覆盖园区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全民参与,创新安全知识宣传形式

“每周一打开手机,就能收到《松湖安全晴报》的视频推送,不仅知道未来几天天气,还能学到安全知识,有时候还会推荐周边好玩的地方,特别实用。”松山湖居民李女士的感受,道出了这个短视频栏目的独特魅力。

据悉,《松湖安全晴报》不仅提供天气“晴报”,还会送上园区安全、民生、文娱、消费等多方面的一手“情报”。自今年3月由东莞市应急管理局松山湖分局打造上线以来,点击率突破149万,成为园区安全宣传的“爆款”IP。

传统安全宣传常陷入“我说你听”的说教困境,群众被动接受、记忆不深。《松湖安全晴报》则打破这一局限,以“贴近生活、紧跟热点、互动有趣”为核心,让安全宣传从“要你看”变成“我要看”。

黄花风铃木花期,栏目用Rap形式唱天气预报,既推荐最佳赏花时段,又提醒市民注意出行安全;关注家庭用火用电安全时,以孩子视角拟题“你们这些大人,回答我!”,用童真提问引发家长反思;通过“邀请张译代言”等时下热点,用年轻人喜爱的形象科普应急知识——这些创新形式,让安全宣传不再是生硬的 “知识点灌输”,而是融入生活的“趣味分享”。

更具深意的是,栏目创新性地发动企业员工、在校师生、普通居民成为“安全晴报员”,开启内容共创共享模式。这些来自“身边人” 的创作,既有生活温度,又有实践价值,形成了“人人是宣传者、处处是宣传阵地”的良好氛围。

“我记住了,下载反诈 app!”“松湖少年超有范!”“一没注意已经循环播放了两轮。”……在栏目的评论区,市民的互动热情高涨,安全知识在讨论中进一步传播。结合“五进”宣传活动,栏目还引导群众主动排查身边安全隐患,让安全意识从“线上关注”落到“线下行动”。这种全民参与的“大合唱”模式,不仅提升了安全宣传的覆盖面与影响力,更让“安全”成为松山湖居民与企业的共同追求,为园区构建起一道“人人参与、人人守护”的平安防线。

撰文:林逸君 陈启亮 张莎

摄影:麦晴怡 黄政正


编辑 冯文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