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劲新:用一颗菜勾“簕”农文旅融合新图景|百千万·新农人

作者 周柳妤 2025-09-17 19:55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在恩平市恩城街道,有一个簕菜满园、绿水青山的现代农业园,这就是恩平市簕菜文化创意园。经过数年发展,这里已成为以簕菜文化为核心,融合乡村旅游、野外拓展、农业一二三产业联动、科普教育与民俗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创新样本。

作为簕菜文化创意园“掌门人”,“85后”的李劲新十二年前还是一名贸易精英,行走过二十多个国家,手握可观年薪。如今,他躬身田间,带着村民种茶、开餐厅、造民宿,把一座空心村变成国家3A旅游景区,自己也从一个“农业小白”成长为名副其实的新农人。

李劲新。受访者供图

李劲新。受访者供图

跳出“井底”,把世界视野带回家

2008年,李劲新从广东工业大学毕业,顺利进入广州一家外企担任销售工程师。但他很快发现,高薪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两点一线”。“就像困在井底,看得见天空,却触摸不到自由。”

2012年,他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毅然辞职,背起行囊游历了越南、柬埔寨、泰国、印度、尼泊尔等多个国家。次年,他跑了一场半程马拉松,21.9公里,多巴胺的释放让大脑放空,也让他寻回内心的方向。“离开舒适圈,才能真正获得自由。”

李劲新。受访者供图

李劲新。受访者供图

这段旅程让李劲新拥有了更多自我反思的时间。在异国他乡,他看到国外丰富的旅游业态,也意识到国内资源的巨大潜力。“我们的自然资源比外国更丰富,只是业态不够完善。”两年后,他决定返回恩平,接管父亲的事业,成为恩平雪壮簕菜茶厂的新任掌门人。

“家里教育比较开明,父亲很支持我的决定,很高兴我能回来。”李劲新笑着说。然而转型之路并不轻松,他要从零开始学习农业管理和制茶技艺。做乡村文旅和产业融合,需要复合技能,产品延伸、电商运营、设计策划、活动执行等,每个环节他都自己去学、去摸索。

在恩平,簕菜作为蔬菜和药材的历史久远,2015年获批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彼时茶厂正处在瓶颈期,父母半生心血亟待突破。李劲新敏锐地察觉到,单靠卖农产品难以持续,必须走“一二三产融合”的路子。2018年,他打造占地308亩的簕菜文化创意园,把簕菜种植与越野拓展、主题民宿、自然研学等业态结合。

李劲新带着簕菜登上央视《三餐四季》。受访者供图

李劲新带着簕菜登上央视《三餐四季》。受访者供图

李劲新刚回到白沙水村时,这里还是一个“空心村”。“乡村最需要的是人才,我利用本地资源去开发,梳理出光影、落日等特色,让每个板块都有亮点。”他带领团队到四川、浙江等地学习,到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培训。起初村民对这个返乡大学生心存戒备,但通过耐心沟通,李劲新逐渐赢得信任,成为村民交口称赞的“小新”。

跨界融合,让荒村变成“诗与远方”

“很多人做乡村文旅一上来就讲文化,但我认为先要活下来。业态能吸引人,文化才有传承的机会。”李劲新坚持,“好玩”才是核心。基于此,他在簕菜园推出预约制、定制化活动,让乡村旅游取悦消费者,而非仅仅展示文化。

十二年耕耘,荒村焕新。他带着团队打造出19间主题民宿,推出插秧体验、簕菜炒茶、户外烧烤等项目,吸引不少来自珠三角的亲子家庭;举办大学生村晚,直播吸引数万人观看;开发桂花簕菜茶、玄米簕菜茶等符合年轻人口味的新产品。

李劲新利用本地资源去开发,让每个板块都有亮点。受访者供图

李劲新利用本地资源去开发,让每个板块都有亮点。受访者供图

如今,簕菜文化创意园年均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产值超1200万元,带动50多名村民就业。2023年簕菜园入选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25年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去年底,他又推动启动“共富菜园”项目,将59块菜地面向社会认种,为村集体带来18万元收入。

簕菜文化创意园年均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簕菜文化创意园年均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变化正在发生。一名普通村民“西施”从餐厅服务员变成短视频网红,走在路上常有游客求合影;以前开摩托来送茶的农户,现在开上了小汽车、建起了新楼房……

但挑战从未停止。“恩平不是传统旅游城市,我们要用内容吸引人,而不只是靠资源等人。”如今,他超过七成的客源来自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民宿暑假天天爆满,几乎没投过广告”

民宿吸引不少来自珠三角的亲子家庭。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民宿吸引不少来自珠三角的亲子家庭。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乡村文旅是服务城市人的,要找到乡村和城市的共性,要自然融合。”李劲新表示,他最近正在广州、佛山、中山等地开发新项目,未来还将继续做文化输出,通过资源串联、比赛活动、项目引进等方式,让簕菜文化走出广东、走向全国。

如今,站在郁郁葱葱的簕菜园中,李劲新常会想起十二年前毅然回乡的那个自己。故乡于他,从来不是退路,而是梦想开始的地方。


编者按】曾经,他们奔赴远方,在世界的坐标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如今,他们把目光转回故乡,把脚步踏进田野阡陌。新会的柑园、开平的碉楼、台山的蚝田、鹤山的茶园、恩平的菜地……这些曾被时光遗忘的土地,成为返乡的他们重新播种梦想的热土。从远行的游子,到归巢的雁阵,他们带着新思维、新技术、新创意,在五邑大地上写下“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最滚烫的青春注脚。

8月11日起,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江门分社、团江门市委联合推出《百千万·新农人——江门青年投身“百千万工程”兴乡实践》系列报道,将镜头对准20位兴乡青年,见证他们用青春之笔、奋斗之姿,在广袤的田野上书写的关于选择、勇气、热爱与责任的故事。

撰文:周柳妤 吴中垚 梁凌致

编辑 李衡昌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