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奋力建设一个靠创新进、靠创新强、靠创新胜的现代化新广东”。湛江拥有6所高校、6家国家级研发机构、14家省重点实验室,近三年全社会R&D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35%以上,拥有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巴斯夫、廉江核电4个千亿级重大产业项目,以及绿色钢铁、绿色石化、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和蓝色海洋经济“四绿一蓝”特色产业集群,具备较好的科教资源和产业基础,但对比长三角、珠三角等先进地区,创新创造还有较大差距。新征程上,湛江应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厚植创新思维,切实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紧迫感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拥抱新时代科技变革,摆脱过度依靠资源要素驱动发展的老路,是湛江突破发展瓶颈、推动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是切实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是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湛江是三面环海的海洋大市、国家战略联动与融合发展的重要连接点和支撑点,拥有独特的资源禀赋、优越的地理位置。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湛江“与海南相向而行”“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历史使命,省委、省政府出台专项文件支持湛江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近年来,湛江紧紧围绕“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高标准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目标任务,不断优化发展思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扎实成效,但地区生产总值在广东省地市的排名在第9-10名徘徊,经济综合实力与城市发展定位不相匹配。究其原因,既受发展基础较薄弱、历史欠账较多等因素影响,也与一些干部思想不解放、创新意识不强紧密相关。“守旧者困于茧,破壁者见于天。”唯有增强创新意识,打破惯性思维,摆脱路径依赖,主动学习新理念新知识,敢于对标先进、换道超车,以思想破冰开辟新赛道,才能抢抓机遇、扛起使命,打开发展新局面。
二是持续推动改革创新。改革能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近年来,湛江聚力抓改革谋创新,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不断释放发展新动能,比如,坚持每年出台营商环境优化措施,推动营商环境升至广东省第二档;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组建城发、农发等新产业集团,但改革攻坚的深度和广度还需拓展,“百千万工程”等改革创新案例仍要深入挖掘。“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唯有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才能有效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充分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三是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可为发展提供良好土壤。近年来,湛江积极出台政策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举办海洋产业创新创业等大赛,完善科技创新容错免责机制,全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但小微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全社会创新文化培育还有待增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唯有全方位培育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鼓励企业主体、科技工作者、青少年大胆创新、不畏风险,激发创新创造激情,才能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才能为推动湛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植入持续的创新基因。
推动产业创新,因地制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发展大势所趋。随着新产业快速涌现、数智技术在传统产业迅速渗透、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加速,湛江要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与科技双轮驱动、双向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推动主导产业“链”式发展。“链”式发展是现代产业的显著特点。经过多年耕耘,湛江逐步形成绿色钢铁、绿色石化、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但也面临主导产业链延伸不足、集群效应不强等亟须延链补链的问题。应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巴斯夫等“链主”企业量身绘制产业链全景图,系统梳理产业链创新需求和技术支撑短板弱项,加大上下游高新技术企业招引力度。强化各县(市、区)协同发展,统筹布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动在湛科研院所与产业链企业深化合作,贯通上下游、科研院所协同攻关渠道,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深度融合,打造产业迭代升级创新集群。加强与茂名石化产业、柳州汽车产业、海南食品产业联结发展,提升产业链条附加值,实现协同发展。
二是开辟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湛江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取得了新突破,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3.3%,新能源产业集群营收突破350亿元,招引了无人机及eVTOL整机生产项目落户,但整体发展层次还较低,尚缺乏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和品牌。应依托资源禀赋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应用推广,加快发展新材料、低空经济、低碳经济、新型储能、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积极布局先进核能、深海空间、6G等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海洋生物医药、水下机器人等未来产业聚集区。大力实施乡贤回归工程,鼓励引导湛江籍科技精英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等乡贤回归创业,打造AI渗透之城、边缘AI应用产业之城。
三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只有转型升级才能提升竞争力。湛江小家电、羽绒、家具、制糖等传统产业具有较好基础,比如,廉江小家电和零配件产销量分别占全国30%、60%,聚集家电企业1200多家;吴川羽绒产量占全国15%、全球11%,是中国三大生产基地之一,但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品牌影响力较弱等问题。应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作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引导优势传统制造业深耕细分领域,不断孵化新技术、开拓新赛道、培育新产业。设立传统产业专项创新资金,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快产品迭代升级,引导企业从代工贴牌向自主品牌转变,提高品牌知名度和产品竞争力。
四是创新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湛江现有国家级、省级经济开发区、高新区、产业园、产业转移集聚区23个和省级重点产业平台2个,数量不少,但仍存在配套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园区平台公司市场化运作经验不足等问题。应完善工业园区建设标准体系,优化适应“社区经济+共享经济+技术创新”的配套设施服务,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园区智能化运营。加强与市外先进产业园区的交流合作,引入先进管理经验和优质产业资源,打造营商环境好、优质项目多、管理服务优的产业园区。
汇聚科创力量,高水平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科技创新是塑造新动能新优势的核心引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空前凸显,湛江要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加快创新、抢占先机,打造创新资源集聚地,充分激发和释放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一是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湛江拥有种业类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超20家,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等国家级、省级水产良种场近20家,培育出凡纳滨对虾、马氏珠母贝等国家级新品种,但种质资源和育种技术创新力不足,一些品种仍依赖国外引种。应聚焦打赢种业翻身仗,加快建设湛江南方水产种业基地,支持中国热科院南亚所加快建设热带作物种业创新中心,挖掘对虾、湛江蚝、金鲳鱼、海水稻等优异种质和基因资源,推动企业实验室和科技创新联合体协同攻关高价值适养适牧适种品种种业“卡脖子”技术,培育一批制种大县、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和畜禽核心育种场,提升种源自主可控率。
二是聚力打造产业创新中心。创新平台是提升创新能级的重要一环。湛江近年组建了海洋、现代农业和绿色化工三大产业创新中心,但相对长三角等先进地区起步较慢,亟须在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创新效率等方面不断发力。应加快打造海洋产业创新中心,重点依托湛江湾实验室,整合海洋科技创新资源,为高成长科技企业提供孵化服务。加快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创新中心,全面深化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建设具有湛江特色的热带亚热带农业科普和技术推广基地。加快打造绿色化工产业创新中心,深化与中海油、巴斯夫等企业及国内外化工创新资源的合作,构建全链条绿色石化产业链。
三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是创业创新的生力军。湛江目前通过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0家以上、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80家以上,建有国家级孵化器2家、众创空间3家、省市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7家,但中小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小,人才、技术、资本都较为缺乏。应充分发挥政府对创新主体的培育引导作用,加大政策、金融等扶持力度,鼓励国有资本、风险资本、民间资本投向创新性企业。建立健全市重点科研项目企业深度参与需求征集机制,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长效机制。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
四是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对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近三年,湛江积极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获得国家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国家、省级奖项26项,数量居粤东西北第一,湛江湾实验室、广东恒兴、广东海威等组建的创新联合体研发出全省规模最大的智能养殖平台“恒燚1号”,但产学研用的政策体系仍需完善,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应深化科技经费分配、收入分配等体制机制改革,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开展重点领域技术科研攻坚。支持企业与市内科研院校联合设立研发机构或创新联合体,推动与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共建成果转化平台,精准对接供给和需求端,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就地转化。
促进多点渗透,实现多元化应用场景技术融合
创新多点渗透能够充分激发城市活力。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新兴城市,都在努力推动创新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湛江要在应用型科技上成就一番作为,迫切需要走好走实特色科技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领域多点渗透,推动应用场景多点开花,让市民充分感受科技魅力。
一是科技赋能提升招商引资质效。科技招商引资不仅是对资本的招引,更是对创新要素的招引。近年来,湛江不断完善招商引资工作体系,持续优化系列促进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推动招商引资提质增效,但随着土地资源、环境容量等要素制约日益凸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传统招商方式难以为继,科技招商引资备受青睐。应加快转变招商方式,综合采取活动招商、平台招商、数字招商、资本招商等手段,更加注重科技赋能,建设数字赋能多维度分类政策直达平台,向企业精准推送高度匹配的政策清单。搭建设立人工智能招商平台,跟进分析招引行业趋势、目标企业画像,精准匹配招商线索、政策、条件,依托科技手段全过程跟踪服务项目落地。
二是提高城市智慧化水平。城市的智慧化发展和数字化转型,是塑造城市竞争新优势的关键。近年来,湛江大力推进城市物联网建设,建成交通大数据决策支持系统、城市照明监控管理系统、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等,城市治理效率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但随着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现有智慧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和协同性欠佳,城市数字基础设施覆盖范围和领域还不够广泛,不足以满足各行各业智慧应用的需求。应全方位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全域布局“视联网+物联网”,积极探索智慧交通、数字城管、智慧停车等智慧应用,以及地下管网、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智能感知预警场景。健全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数据产权、流通交易、安全治理等制度建设,促进各系统之间数据可信可控流通。鼓励各行各业在城市场景下开展创新技术试点应用,不断催生城市空运、应急救援、物流运输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三是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湛江持续推进“平安湛江”建设,不断深化“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平安夜访”成为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岭南特色品牌,“矛盾纠纷·码上办”“千警入格”等创新项目效果明显,但从“治理”到“智理”的跃升还需加力。应进一步创新治理手段,加快推进智能治理应用开发,以DeepSeek等算法大模型驱动城市治理创新,重点探索解决城市治理痛点难点问题。加强基层智慧化治理,推动党群服务中心集成党建、政务、医疗、养老、文化、教育等一体化功能,依靠科技创新助力“百千万工程”、办好民生实事,让基层运转更安全、更精准、更高效、更便捷。
四是强化数字政府建设。数字政府建设,是数字时代提升政府效能的重要举措。湛江在全省率先开展市级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实现市、县、镇、村四级政务外网全覆盖,10066个事项全流程网上办理、786个事项“一窗通办”,但仍存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运转效能不高等问题。应推进12345热线平台全面升级,运用AI技术强化流程再造、技术协同,整合诉求渠道构建民意速办平台,高效及时处置民生诉求。持续深化“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借助数字工具优化审批流程,减少人工干预,提高企业和群众办事行政审批效率。探索推行“AI+干部监督”,积极搭建干部评价、岗位监督、“四风”监督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强化权力约束,推动政务服务水平再跃升。
打造人才强市,坚持引育留用打造人才强磁场
创新和人才如同高质量发展的两翼,两者相辅相成。创新需要人才,人才推动创新,湛江要建设创新高地、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迫切需要把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引、育、留、用上持续发力,营造尊才爱才用才的良好环境。
一是不拘一格聚集创新人才。唯聚四方英才,方强发展引擎。近年来,湛江以人才新政20条为牵引,建立健全“1+N”人才政策体系,近三年累计新认定高层次人才过万人,但创新领军人才、“高精尖缺”人才和科研技术人员仍较缺乏,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人才吸引力不足。应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完善“企业提需求、高校出人才、政府给支持”引才模式,加大企业引才政府补助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引进人工智能等领域创新领军人才(团队)和科研技术人员。调剂市级事业单位周转编制,支持湛江湾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和在湛高校采取“双聘制”等措施大力引进“高精尖缺”人才。支持市属国有企事业单位深化人才引进机制,统筹兼顾刚性引才与柔性引才。
二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创新需要教育的滋养。近年来,湛江大力打造区域教育中心,教育强市建设深入推进,但教育模式创新仍存不足,职业、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产业创新发展结合还不够紧密。应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模式,推进以优质学校为核心组建教育集团,探索多元化、跨学段且打破区域管辖的学校发展联合体,打造管理机制灵活、教育资源共享、优势强项互促的教育集团品牌。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推动现有27所中职学校、技工院校布局与绿色石化、绿色钢铁、海洋等产业紧密对接,构建起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培养更多产业技能人才。发挥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岭南师范学院等在湛高校优势,引导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人才培育与岗位需求的适配度。
三是完善拴心留人机制。得人者兴,失人者崩。近年来,湛江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营造了良好的拴心留人氛围,但人才住房保障、医疗服务等保障形式还较为单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人才交流存在壁垒。应进一步健全人才服务机制,持续优化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加大住房、医疗、配偶就业等全方位人才服务力度。坚持用好A、B类人才卡,统筹安排好持卡人子女入读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普惠性幼儿园。建立健全人尽其才、各展所能的人才使用机制,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拓展多领域复合型科技特派员选派渠道,推动高学历人才到化工、海洋牧场、种业、生物制药等产业岗位锤炼,促进人才在一线建功立业。
撰文:言九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