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东区:激发改革新动力 绘就育人新图景 | 阳江教育高质量发展一线观察

作者 黄林 2025-03-26 10:07

编者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今年初,全省教育大会召开,系统谋划新时代广东教育工作。阳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按照市委“433”工作安排,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实际行动深入回答“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课题。

在全市教育大会即将召开之际,阳江市教育局联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阳江记者站推出“阳江教育高质量发展一线观察”专题报道,全面展示阳江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奋发作为。敬请垂注!


过去五年,阳东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学位供给、教育质量提升、教育改革、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校园安全等诸多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党建领航

筑牢教育发展红色根基

五年来,阳东区教育系统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学思践悟,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

在党组织建设方面,阳东区委教育工委认真落实教育系统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学校教书育人的坚强战斗堡垒。目前,全区公民办中小学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实现100%全覆盖。北惯镇中心小学、阳东二中、金桂学校、那龙学校等一批学校更是被评为省级、市级党建工作示范校。

阳东深入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选优配强学校书记、校长队伍,并建立健全章程、议事决策制度,完善协调运行机制,有效提升依法办学、依法治校能力。阳东区实验学校、阳东二中等一批学校获评省、市依法治校示范校。

深入实施党员教师“双培养”工程,依托省人大代表、省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等作为主持人,打造8个党员教师“双培养”示范工作室,通过结对帮扶、送课下乡、专题研讨、成长沙龙等特色活动,推进全区教育系统党建工作与教学业务深度融合,致力于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使党建工作成为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强大动力。

党员教师“双培养”工作室送课下乡活动。

党员教师“双培养”工作室送课下乡活动。

学位攻坚

持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随着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阳东区人口加速向城区和中心镇集聚,城乡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对此,阳东区高度重视,五年来累计投入资金8亿多元,先后新建了红丰镇中心小学、凤凰中学、金湾学校、华南师范大学附属阳东小学、红丰镇中心幼儿园等一批中小学和幼儿园,完成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建设(一期)工程项目建设,增加公办优质基础教育学位1万多个,有效缓解群众子女就近入学难的问题。

同时,近年来,阳东区持续加大投入,对20多所中小学校运动场和学生饭堂进行升级改造,更新各中小学校教学设备设施,有力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与城区孩子一样优质的教育环境。

迁建北惯镇中心幼儿园效果图。

迁建北惯镇中心幼儿园效果图。

目前,一批镇中心幼儿园迁建、中小学校改薄提升工程正紧锣密鼓推进中,塘坪镇中心幼儿园已完成总工程量85%,北惯镇中心幼儿园动工建设,北惯中学新建学生饭堂、塘坪二中新建学生饭堂、区一职新建学生宿舍楼等项目也已动工建设。这些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学校基础设施,提升办学条件。

全学段跃升

书写教育优质均衡新篇章

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阳东区构建起“全链条、多层次”的教育体系,推动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大力推进镇中心幼儿园迁建、改扩建,不断加强村级幼儿园建设,持续巩固学前教育“5080”攻坚成果。目前,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66%,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90%,实现幼有所育、幼有优育。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2023年正式立项创建“广东省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政府保障,办好“三所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巩固“双减”成效,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城乡、校际办学差距不断缩小,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去年以来,已撤并小规模教学点31所(占全区比例约45%),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比例达85%以上。

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狠抓教研攻坚、质量管控和高考备考,每年持续实现“低进高出”。阳东一中启动新一轮改扩建工作,规划增建教学楼、艺体楼、报告厅,升级改造学校饭堂、学生宿舍、运动场等,并充分利用区教师发展中心、区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三馆”资源,为阳东一中内涵发展助力。阳东二中完成与凤凰中学学位归并,转型为高级中学,实现教育资源布局优化提升,同时,已改造新增学生床位600个,计划再新建学生宿舍楼增加床位780个,将阳东二中打造成管理规范、特色鲜明、活力焕发的优质高级中学。

阳东区委书记李坤参加阳东一中开学典礼,并讲授思政第一课。

阳东区委书记李坤参加阳东一中开学典礼,并讲授思政第一课。

职业教育破局前行,启动区一职改扩建,规划新增教学楼、饭堂、学生宿舍,并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结合阳东产业发展方向,优化调整专业设置,为阳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在大沟镇设置滨海校区,在阳东产业园区建设产教研一体化的实训中心,做大做强职业教育。

特殊教育融合发展,成立区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符合条件的普通学校全部设立资源教室,大力升级改造区培智学校功能场室、运动场室,配齐配全教学设施设备等,残疾学生受教育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改革赋能

激活教育高质量发展引擎

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办学模式创新,阳东区激发教育发展内生动力,形成独具特色的“阳东经验”。

办学模式不断拓展。阳东区与华南师范大学合作创办华南师范大学附属阳东小学,共建共享华附优质教育资源。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开展“双百行动”,全面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教育行动。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三二分段”专业,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同时,成立阳东一中、华南师范大学附属阳东小学2个教育集团,成立南华实验学校、阳东实验学校、凤凰中学、东城学校、金湾学校、东城镇中心小学6个城乡教育共同体,通过集团化办学,强化优质带动,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教育共同体举办教学交流活动。

教育共同体举办教学交流活动。

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出台《阳江市阳东区中小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强化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并严格落实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上“思政第一课”要求,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红色研学等活动,扎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推广班主任培养“三级四维”阳东模式,连续举办七届中小学班主任文化节,组建片区德育联盟,开展德育论坛、教师成长沙龙等活动,打造了阳东德育特色品牌。同时,实施学校立德树人评价体系改革,深入开展美育浸润、劳动教育等,学生整体素质不断提升。红丰镇中心小学、那龙学校等一批学校被评为“广东省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强师筑基

锻造新时代育人生力军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阳东区坚持“引育并举”策略,打造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阳东区与华南师范大学合作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联合举办广东省“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师德巡讲活动,并选树表彰“最美教师”,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一大批师德高尚的教师脱颖而出。其中合山中心小学教师许片被评为2024年度“全国优秀教师”,塘围中学教师施美满援藏援疆先进事迹在南方日报刊登,金湾学校校长李芬爱、东城镇中心小学教师李远兰被评为“广东好人”。

阳东举办中小学教研大讲堂活动。

阳东举办中小学教研大讲堂活动。

实施“新强师工程”“名师工程”,深入推动教育融湾,与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珠海市金湾区教育局等结对交流,引进先进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并大力组织开展“阳东教研大讲堂”活动,强化师资培训,全区教师队伍素质整体不断提升,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队伍不断壮大。近年来,新增省名校长、名教师3人,特级教师5人,正高级教师5人,副高级教师500多人,骨干教师1100多人。在人才招引和区管校聘方面,阳东区招才引智75人、公开招聘543人,每年交流轮岗教师约350人,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为教育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安全护航

构建校园治理铜墙铁壁

校园安全是教育发展的底线。阳东区教育局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全区中小学幼儿园保安配备率、一键式紧急报警视频监控联网达标率、护学岗设置达标率达100%,为校园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加强安全管理,深入开展防溺水、防欺凌、防性侵、禁毒、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安全防范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联合公安、交通、市场监管、卫生、消防等部门,加强对校园周边治安、交通、食品等方面的管理,有效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阳东区南华实验学校新添“食品食材展示橱窗。

阳东区南华实验学校新添“食品食材展示橱窗。

强化食品安全保障,扎实推进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在严格落实“互联网+明厨亮灶”基础上,创新学校食堂“明橱亮照+每日晒餐”举措,强化结果导向,全方位、全过程公开食堂管理运营情况,倒逼学校管理服务提升。同时,大力加强饭堂设施设备改造升级,各中小学成立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全力守护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阳东区凤凰中学食堂新添“食品食材展示区” 。

阳东区凤凰中学食堂新添“食品食材展示区” 。

推进安全文明校园创建,区实验学校等6所学校被评为广东省更高水平“安全文明校园”,塘围中学校等23所学校被评为阳江市更高水平“安全文明校园”,营造了安全、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

五载砥砺前行,五载春华秋实。阳东区教育系统以党建引领为根、改革创新为翼、资源优化为基,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质量的民生答卷。站在新的起点,阳东区将继续以实干为笔、以初心为墨,为阳东高质量发展注入更澎湃的“教育动能”。

统筹:黄林 郑乾兴

撰文:巫雅柠 杨世祥

图片由阳东区教育局提供

编辑 伍欣莎
校对 曹柏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