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提到,乡村振兴要“立足乡土文化根脉,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培育特色文旅经济”。河源市和平县林寨古村落作为客家围屋文化的瑰宝,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近期,香港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维仁率团队走进林寨古村,开展为期5天的古建筑测绘与文化遗产保护调研。这场以“学术+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的行动,为千年客家古村量身定制“保护+发展”方案,书写传统村落活化新篇章。
探索“活态保护”新模式
让历史空间“重生”
林寨古村现存古建筑280多栋,主要兴建于清朝、民国时期,总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是全国最大的四角楼古建筑群。林寨古村被评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首批古村落、“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中国民族优秀建筑文化遗产名村”。
王维仁率团队以“百千万工程”为指引,聚焦古村四角碉楼、巷道水系等建筑肌理测绘,同步挖掘醒狮彩扎、席拳棍法等非遗民俗,探索“活态保护”新模式——既守护建筑原真性,又注入现代功能,如将旧会堂改造为村民活动中心,让历史空间“重生”为乡村振兴载体。
调研期间,王维仁及其团队与林寨镇有关领导及深圳驻林寨镇工作队就古建筑活化利用、非遗旅游线路开发等领域进行了探讨,并表达了未来深化合作的意愿。王维仁表示,此次研学和测绘工作不仅为古建筑的修缮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更以国际化的视野为本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该团队建议,可以利用测绘数据优化圩镇空间布局,在修复四角碉楼等标志性建筑的同时,完善公共设施与文旅配套,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林寨镇表示,王维仁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将转化为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的“数字底盘”,通过连片保护开发、风貌提升规划,推动“一村一品”特色文旅与美丽圩镇建设的深度融合,为林寨振兴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
“香港大学的研学测绘,既是对古建筑的科学记录,更是为非遗文化的活化利用奠定基础。”林寨镇党委副书记、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张韬表示,期待本次测绘成果以学术赋能保护,为古村申遗、修缮保护提供精准支撑,让传统建筑“活”在当代;以创新激活文旅,希望深港两地携手,将学术资源与文旅开发结合,打造“非遗+研学+古村”等特色IP,让文化留住乡愁、带动产业;以长效协作促发展,林寨建立高校、政府、乡村三方合作机制,推动人才下乡、科技下乡,让乡村振兴的“林寨模式”成为大湾区文化协同促发展的典范。
林寨古村活化利用得好
能吸引国际观光游客
林寨古村落位于和平县浰江与东江交汇处,明清时期,当地村民依靠土地的肥沃和浰江水运之利,务农经商,富甲一方。
其中,村内兴井村、石镇村是林寨古村发展历史最早的两个自然村,明、清时期,随着水运贸易发达,人口增多,村民逐渐往两村中间聚集形成现今的林寨古村。同时,随着富商涌现,古村建筑的风格也发生变化,逐渐从客家的小民房演变成现存的楼宇堂皇,雕梁画栋的四角楼等建筑群,造就了林寨古村现今的壮观景象。其中,以谦光楼、颖川旧家、司马第、永贞楼等为典型代表。
“建造四角楼这类建筑,一方面是古村地理位置好,另一方面也是炫耀财富和地位以及防卫需要。”王维仁认为,从建筑学来讲,林寨古村的建筑群具有典型的客家建筑特色,建筑区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历史轨迹非常清晰。“走进林寨古村的古街古巷,我马上想到意大利的古罗马废墟,这种残破的建筑也很好,在产业界来说这是一种废墟美。”王维仁认为,作为“百千万工程”典型示范镇,林寨镇如果能活化利用好林寨古村落,不仅能吸引众多国内游客,甚至能吸引很多国际观光游客。
那么如何盘活利用林寨古村落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古建筑群旅游IP?调研中,王维仁结合目前和长远的发展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目前林寨古村落要从基础设施和单个亮点打造入手。以基础设施来说,首先要做好古村落的排污等工程;其次对于状态良好的古建筑要及时修救;再次是绘制一份古村落旅游地图,让到来的游客能够充分了解古村落,并沿着地图观光游览。
在单个亮点打造方面,王维仁认为,要活化利用古村落内的千年古巷,在古巷打造出若干院子,能让游客休憩、喝茶、喝咖啡;同时,充分利用古建筑、村落稻田,打造景点,让游客打卡拍照,将千年古巷打造成吸引游客前来的爆点。王维仁表示,要在做好景区配套设施的基础上,用现代化的技术对古村落进行解说、呈现。“要保留这个墙的痕迹,再把墙的历史说出来,给它新的生命。”
此外,当地还可以进一步发展特色酒店、民宿,在保存古村风貌的基础上,一方面利用古村闲置学校资源改造现代化酒店,另一方面则可与村民协商,将村民闲置的民房打造成特色民宿,让外地游客能留在当地住宿、消费。
张韬表示,香港大学的研学测绘,既是对古建筑的科学记录,更是为非遗文化的活化利用奠定基础。我们期待,通过专业研究让四角楼的建筑智慧、客家文化的独特基因,转化为古村振兴的“新蓝图”。
南方+记者 黄敏立
通讯员 梁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