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亨视窗|中山“筑核”,为什么是翠亨新区?

作者 雷海泉;叶志文 2025-03-21 06:32

《中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下称《总规》)于近日正式印发。这是指引中山未来10年城市发展纲领性文件。在这份重磅文件中,翠亨新区被直接提及超过20次,与火炬开发区、岐江新城同被列为城市“三核”。

但与另外“两核”相比,翠亨新区显得更为突出。《总规》在第三章“总体空间格局与底线管控”内容,专门提出实施“筑核”战略,对翠亨新区的开发格局进行详细部署。

近年来,中山获批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也获得了超级工程——深中通道的支撑,城市环湾布局、向东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作为中山对接深圳、香港等珠江口东岸城市和参与“黄金内湾”建设的支点,翠亨新区在中山乃至大湾区发展格局中战略角色日益突出。本次中山发布的新版《总规》,对翠亨新区的发展定位进行了全方位剖析。

关键词:东承发展

打造深中一体化发展首要承载区

深中通道通车近9个月,中山与深圳的互动不断加深。近日,湾区产业并购服务中心揭牌成立。这是全国首个跨区域产业并购服务平台,深圳证监局、深圳市委金融办、深圳证券交易所、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局、宝安区、前海、东莞滨海湾新区、中山翠亨新区等珠江口东西两岸力量参与其中。

作为深中通道的登陆点,翠亨新区是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和最前线,在融湾发展方面也走在最前面。近三年来,深中联动的项目中,总有翠亨新区的身影。规划面积66平方公里的深中经济合作区,超过80%的规划范围位于翠亨新区(南朗街道)范围内。此外,翠亨新区“先行先试”,与深圳宝安、龙华实现超300项政务服务事项“跨城通办”,并在全市首创出台《翠亨新区(南朗街道)对标深圳法治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2024—2025年)》等。

翠亨新区马鞍岛。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翠亨新区马鞍岛。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在未来的深中联动格局中,翠亨新区依然是主角。《总规》将“东承”功能与翠亨新区进行了重点关联,提出做强环湾“东承”城市高质量发展带,以广澳高速、东部外环高速等为支撑,串联以翠亨新区为主的临湾片区,打造高品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区和深中一体化发展的首要承载区。同时,以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为桥头堡,保障资源要素配置,强化深中深度融合发展,为翠亨新区联动前海发展提供空间保障,支撑成为大湾区“黄金内湾”的核心引擎。

面对深港等湾区极点城市,成立仅12年的翠亨新区急需提升发展能级。为此,《总规》为翠亨新区进行了赋能。一方面,《总规》强化翠亨新区的“城市中心”角色。中山提出构建“三核一轴两带双圈多片区”的国土开发格局,其中将汇集国际化优势资源,做强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岐江新城“三核”。同时,构建“市域主中心—片区中心—重点镇”的三级城镇职能结构体系。翠亨新区与中心城区和火炬开发区被列入“市域主中心”,为全市及周边地区提供高等级生产与生活服务,集中发展行政办公、商贸商务、金融保险、科技服务、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功能。

从城市“核心”到面向湾区的“东承”桥头堡,翠亨新区在中山城市的战略格局中分量不断增加。

关键词:“筑核”领航

对接深圳光明科学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深中一体化,产业是重点。近年来,翠亨新区成为深圳投资者的热门选择。华润燃气总部基地(中山)及新兴产业科创中心、江波龙电子中山存储产业园、中广核中山科研基地等带有深圳“基因”的项目先后抢滩深中通道登陆点所在地——翠亨新区马鞍岛。

翠亨新区马鞍岛。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翠亨新区马鞍岛。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对于深中产业协作的布局,中山新版《总规》着墨较多。文件提出,打造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轴,将以中江高速—南中高速—穗深通道、中开高速—深中通道、多条城际轨道和东西向城市快速路为支撑,构建贯通中心城区与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的城市发展轴,形成深中产业拓展走廊核心承载区。

科创将是深中产业联动的“重头戏”,也是翠亨新区面向湾区发展的新任务。

《总规》提出实施“筑核”战略,单独成段介绍如何建设翠亨新区。《总规》提出,要高能级定位、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翠亨新区。其中,马鞍岛片区重点强化科技创新功能,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南朗片区高标准规划建设主题产业园,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机器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等科技型、创新型制造业。通过“筑核”,中山将重点强化翠亨新区的“科创标签”。

此外,《总规》还提出“共建高端产业合作空间载体”的方向,通过加强与深中通道门户区、深圳机场临空经济区等紧密联系地区的产业链合作,实现协同互补发展。具体措施包括规划建设“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推动翠亨新区与深圳光明科学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对接合作,新增和盘活连片产业用地,支持深圳优势主体在中山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孵化产业化园区。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科创产业,翠亨新区在中山的内部产业版图中也承担着重要发展使命。在制造业方面,中山将构建“重大产业平台—产业基地(主题产业园)—产业社区”和“弹性工业用地”的“3+1”制造业空间体系,集中资源打造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岐江新城等大湾区一流平台;在服务业方面,将构建“双核支撑、多区联动、多点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格局,其中“双核”为翠亨新区、岐江新城,定位打造现代服务业高度集聚优化发展的两大核心战略支撑区。

关键词:深中联动

打造珠江西岸陆海空客运转换中心

在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和“黄金内湾”规划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与深圳等珠江口东岸城市乃至整个大湾区进行快速有效连接,已成为中山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从数据上看,中山与深圳、大湾区各大城市的交通连接正越来越紧密。近日,与深中通道同步开通的深中跨市公交专线公布最新客流数据。该专线累计客运量已突破200万人次,是目前大湾区内热度最高的跨市公交专线之一。

《总规》在交通内容板块对强化对外交通网络提出了具体计划。在陆路方面,中山将加强跨江通道“硬联通”,保障深中通道等重大跨江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山东部外环高速、中开高速、南中高速等高速公路建设;布局深中公交综合换乘区,开通班次密度高、换乘便捷的跨市公交服务,增加定点通勤公交线路;推动中山至深圳的高速铁路直连通道,谋划与预控深南中城际(深大城际西延线)、深珠城际中山支线、深南高速(伶仃洋通道)等通道。上述陆路交通多与翠亨新区直接关联。

在水路方面,自新中山客运口岸迁至马鞍岛后,翠亨新区在水上交通方面有了更多发展空间。数据显示,中山客运口岸搬迁后运行首个100天,累计验放出入境旅客超20万人次,成为港澳旅客进入中山的重要门户。《总规》提出,中山接下来将强化与深圳港的业务协同,依托新中山港客运口岸,开通至深圳福永码头、前海码头、蛇口码头、香港中港城、海天码头等快速水上客运航线。

新中山客运口岸。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新中山客运口岸。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在空运方面,翠亨新区是大湾区低空飞行探索的重要区域。《总规》提出,将在岐江新城与马鞍岛布局直升机起降点,加强与深圳的通用航空衔接,支撑低空经济发展。未来的目标是依托新中山港客运口岸,打造珠江西岸陆海空客运转换中心。

在海陆空立体化的交通网络基础上,翠亨新区将布局参与湾区生活和服务联动的新场景。《总规》提出,在翠亨新区探索建设深中跨界生活服务设施共享地区,推进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一体化,实施图书馆、博物馆等“一卡通”,打造深中“30分钟生活圈”;与深圳共建跨市职住生活圈,推进生活服务的区域一体化;依托翠亨新区、岐江新城等重点区域,优化配置承载国际交往功能的会展博览、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体育活动、旅游观光等场馆设施,形成具有大湾区一流水准的国际性活力节点。

关键词:文化生态

翠亨村纳入中山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核心区”

作为指引中山未来城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总规》对中山发展的各方面都作了规划,其中也包括历史人文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而该两方面也是翠亨新区(南朗街道)最具特色的区域标签。

翠亨新区(南朗街道)的翠亨村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总规》在“市域总体保护结构与山水格局”部分提出,构筑市域 “两心一带、一圈七区”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总体结构,其中“两心”为历史城区、翠亨村。同时,利用孙中山、郑观应等中山历史名人以及岐澳古道、历史村落等旅游资源,以及展现中山从山到海、从海跨洋的“香山古韵”主题乡村振兴示范带。

在生态环境方面,翠亨新区是中山海岸线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同时也拥有独特的湿地和红树林资源。这些生态元素将成为中山重点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对象。中山将建好管好广东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中山崖口地方级湿地公园等湿地公园,严格保护红树林湿地,以崖口红树林湿地为重点,减少人为污染干扰,拓展生物多样性。同时,中山将对横门水道等两岸国土空间开发建设进行严格控制,引入碧道、绿道等基础设施,重塑岭南水乡风韵,并沿洪奇沥水道—翠亨新区滨海地区,串联横门水道出海口、翠湖湿地公园、翠亨国家湿地公园以及生态海岸带等要素,形成“洪奇沥—滨海生态廊道”。未来,在深中通道西登陆点,距离深圳前海半小时车程内,中山将形成一个山水城共生、蓝绿交织的湾区新城。

采写:南方+记者 雷海泉

编辑 卢子衡 钟翠
校对 曾慧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