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
作为省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单位,大埔县如何立足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
当地给出的答案是: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为统领,建设“全域通”旅游平台,持续打造“爆点”让大埔“出圈”。具体而言,大埔将推动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有效保护利用,融合农文旅,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
活跃人气
一场活动“搅热”一座城
大埔越来越“火”了。
2月15日晚,“星光耀埔邑”群星演唱会在大埔县田家炳体育中心足球场举行,全场座无虚席。乌兰图雅草原金曲豪迈奔放,全场跟唱,荧光棒似海;王琪民谣《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引人动容……
“星光耀埔邑”群星演唱会火热上演。受访者供图
“星光耀埔邑”群星演唱会火热上演。受访者供图
看完演唱会后,来自潮州的游客余先生激动地说:“通过这场演唱会,我对大埔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第二天还准备品尝一下大埔的特色小吃,逛一下泰安楼,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
泰安楼历经250多年历史,是客家建筑的一大奇观。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泰安楼历经250多年历史,是客家建筑的一大奇观。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一场活动“搅热”一座城,大埔县正在持续发力,寻求“破圈”密码。春节期间,大埔县举办“请到大埔过大年”系列活动,舞龙舞狮、传统戏曲、文艺演出、体育赛事等活动精彩纷呈,吸引游客穿梭其中,感受浓浓的年味儿。
据统计,春节假期大埔县旅游接待总人数同比增长8.81%。大埔县通过举办民俗文化活动、特色文体赛事,打造乡村旅游线路,丰富了游客的游玩体验,进一步推动了文旅事业的发展。
去年国庆假期,梅州米香文化周系列活动火热开展,游客们来到大埔不仅可以游览各大景区景点、欣赏美景夜色、品美酒、尝美食、看综艺节目、聆听故事,还可以带动周边酒店、民宿、餐饮收入。当时,大埔累计接待游客同比增长9.82%。
结合红色资源,大埔进一步培育农文旅新业态,推动“红色+研学”“体育+红色旅游”发展。“红动古道·绿动村”——中央红色交通线亲子研学游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梅州大埔三河坝红色主题历史文化游径”上榜第一批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名单。今年1月,2025年第二届粤闽健康徒步活动举行。户外健身爱好者从永定区委党校出发,最终到达大埔县青溪中央红色交通线大埔中站纪念馆。
占地面积达2300平方米的花萼楼,是客家文化的传承和象征。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杨斐君 摄
占地面积达2300平方米的花萼楼,是客家文化的传承和象征。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杨斐君 摄
文旅产业为城乡发展注入新动力。据大埔县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大埔县深耕文化旅游事业,巧借各类活动聚人气、增财气、促发展。每逢春节、国庆等佳节,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轮番登场。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创建4A级旅游景区,大埔入选广东省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省级试点,三河、西河入选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镇名单,汇城村入选第四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禾肚里入选全国甲级旅游民宿。
大埔县通过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持续吸引游客前来体验,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盘活资源
打造“可体验的文化IP”
农文旅融合发展,大埔有资源,有底气。
广阔的乡镇承载着大埔1600多年历史,保留着212处古文化遗址、名胜古迹、革命旧址,以及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中国古村落、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还兼具了客家“香格里拉”“世界长寿乡”等一系列金字招牌。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大埔目前已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0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1项,省级保护名录7项,市级保护名录12项,县级保护名录60项。
非遗龙珠灯不仅是一项民俗活动,更是百侯镇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非遗龙珠灯不仅是一项民俗活动,更是百侯镇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这些都是亟待开发的文旅资源,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薄雾缭绕,西岩山万亩茶园风景如画,吸引着八方来客。大埔西岩乌龙茶制作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赖法卫正在茶山上和茶农交流着制茶技艺。
赖法卫从事西岩乌龙茶制作、加工和销售已经快40年了。作为传承人,他累计为大埔茶农开展茶叶制作加工技术培训260多场次,共培训了8300多人,致力于帮助茶农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同时,在保持传统技艺纯正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不断提升茶叶的质量和口感。
“我们每年都要开办几场培训,传授给我们广大茶农,让大家做出来的乌龙茶具有现在清、香、甘、滑、醇的特点,让大埔茶叶被更多人关注和喜爱。”赖法卫说。
将非遗保护与乡村旅游结合,打造“可体验的文化IP”,大埔立足独特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例如,茶叶产业是大埔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按照“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思路,将茶叶种植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了国家AAA级景区西岩茶乡度假村,建设了西岩万亩茶文化产业园,建成岗头、南坪、大王坑三个茶文化体验村和西岩茶场、岽顶湖茶场、大王坑茶场三大茶园基地,让茶农在家就近务农,在家专心卖茶。
此外,大埔县以青花瓷陶瓷文化为核心引爆点,以“陶瓷+文旅”双产业为主导产业,打造以高陂青花瓷为主题的特色产业型小镇,串联富大陶瓷、宝丰陶瓷等一批龙头陶瓷企业,开发独具青花瓷特色的工业旅游发展路线,大力推进工业旅游,构建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
2022年,梅州市光德陶瓷烧制技艺非遗工坊的“窑火不熄,打造传统手工艺新业态,助力乡村振兴”成功上榜省2022年度十大优秀非遗工坊建设案例名单。富大陶瓷工业旅游区打造“非遗+旅游+文化+产业”的新业态模式,以非遗促进旅游发展,以旅游发展提升经济收入,促进山区就业增收,形成良性循环。
业内人士表示,大埔各乡镇要更加突出发展文旅经济,抓住梅龙高铁开通契机,统筹“红绿古”三色资源,谋划打造一批旅游热点、燃点、爆点,全面点燃旅游经济。要积极鼓励更多企业开发住宿、餐饮等配套旅游业态,创新文旅体验场景,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推动过境游向过夜游转变,把“游客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做强产业
整合县域内部资源抱团发展
当前,大埔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爬坡越坎的关键时期,推动文旅产业加快发展、创新发展,对于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今年1月,在县委十三届七次全体会议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大埔马不停蹄召开文旅产业发展座谈会,为文旅企业把脉问诊、出谋划策,共同探讨大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会上,文旅企业代表分享了企业目前在文旅项目运营过程中的经验和遇到的困难,并对大埔县文旅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议意见。
事实上,单个企业在资源整合、市场推广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企业之间通过抱团发展,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大埔县委相关负责人鼓励各家企业通过抱团发展,集中力量打造大埔县统一的文旅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大埔县文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要求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为企业抱团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为文旅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不断丰富大埔文旅产业的内涵与供给。
图为百侯镇特色民俗活动——龙珠灯会。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图为百侯镇特色民俗活动——龙珠灯会。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整合县域内部资源抱团发展、不断拓展广阔市场,大埔加快探索的步伐。
在位于三河镇朱德大桥旁的大埔县乡村振兴馆内,游客熙熙攘攘,纷纷挑选着大埔的特色产品。
“馆内展出来自大埔县的农特优产品,包括大埔蜜柚、乌龙茶、三河娘酒、银江金针菜、豆干等,以及大埔陶瓷等工艺品和独具客家特色的农耕用具。”据乡村振兴馆工作人员介绍,展销中心承展面积约200平方米,分为主展区(红色文化)、分展区(农特产品和陶瓷工艺品及旅游小商品展销区)、休闲区,上架农特产品有300多种,基本覆盖全县主要食品企业及各村镇主要农特产品。
乡村振兴馆由县属国企大埔客风文化开发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客风文旅”)投资建设。“展馆不仅是展示大埔乡村振兴成果及销售大埔名特优产品的窗口平台,也是依托大埔独特的资源禀赋、人文历史传播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客风文旅负责人刘南海表示,接下来该馆将借助展销平台,通过“公司+村集体”的模式,有效缩短消费者和农户的距离,提升农业产业链条整体运营效率,增加村集体及农户的收益。
接下来,大埔将把握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局大势,牢牢抓住旅游发展新机遇,不断擦亮“广东全域旅游示范县”的金字招牌,壮大大埔文旅行业的市场影响力、产品供给力、品牌号召力、产业竞争力和服务保障力,以文旅发展之势,为加力提速“百千万工程”提供支撑。
一线实践
西河镇北塘村: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艺术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今年2月,由梅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大埔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大埔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西河镇人民政府主办的写生梅州·行诸美好——梅州市文艺助力“百千万工程”美术文艺志愿者走进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北塘村系列活动启用仪式在北塘艺术部落举行。
北塘书画院乡村艺术沙龙展览推出梅州本土画家、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梅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陈牧源、曾栋的水彩画作。两位画家常年在梅州各地写生,深入生活积极创作富有客家元素的水彩画作品,以丹青妙笔描绘家乡田园风光,弘扬优秀客家传统文化。
据介绍,此次展览是北塘书画院启用后的首场艺术盛宴,北塘乡村艺术沙龙将不定期举办各种灵活生动有特色的艺术活动,为广大艺术家提供一个展示才华、交流技艺的优质平台,也为北塘艺术部落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
据悉,北塘书画院是利用村民闲置资产改造而成的园林小院,是艺术活化古民居的实践。
坐落于西河镇西南部的北塘村,拥有20多座保存完好的元、明、清和民国各个时期的客家民居古建筑,于2014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2015年被列入“广东古村落”,2016年北塘乡村旅游区获评国家3A级旅游区。
为激活古村资源,2017年,在大埔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西河镇与热心村民投资组建的大埔县北塘古村落旅游开发服务有限公司携手合作,共建“北塘艺术部落”,开展“南宋古村、艺术北塘”文旅项目建设。
随着北塘美术馆、艺术众创空间、柚仓美术展览馆、翰林书画草堂、特色民宿等的开发建设,北塘艺术部落项目渐见成效,“沉睡”的古民居焕发新机,开讲乡愁新故事。而后北塘艺术部落写生基地成立,催生了写生经济,更是激活了北塘文旅的一池春水。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陈泽铭
通讯员 罗文燕 刘文烽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