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智聚力擦亮国家级非遗金字招牌,千年英歌如何绽放新活力?

南方日报 南方+  2024-10-24 09:03

潮阳英歌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年来成了汕头最耀眼的文化名片之一,不仅从乡村到城市持续火爆,还走出汕头到全国多地展演,更是多次受邀登上国际舞台,用飒爽的舞姿和豪壮的气势吸引海内外游客的目光,受到男女老少的喜爱和追捧。

传承发展已上千年的潮阳英歌,如何在出彩出圈出海的今天,更好传承英歌精神、擦亮这块金字招牌?作为英歌舞的诞生地,千年古县潮阳正汇智聚力作出新的有益探索,于10月21日当天,成立潮阳英歌艺术研究中心、启动潮阳英歌大讲堂系列活动、举办第一期英歌学术研讨会,喊出“在守正创新中更好传承发展潮阳英歌”等响亮口号。

出圈 

跨省出国演绎潮阳英歌

潮阳英歌作为潮阳区对外宣传的主要文化载体和活动形式,近年来火遍全国并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潮阳英歌是潮阳乃至潮汕地区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 受访者供图

潮阳英歌是潮阳乃至潮汕地区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  受访者供图

今年以来,潮阳区积极组织英歌队到北京、新疆、四川、湖南、山东等全国多地演出,先后参加第五届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开幕式、贵州“村超”、“鼓动心弦连结世界”香港鼓乐节20周年嘉年华及5G直播音乐会、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活动,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潮阳英歌的魅力。

上个月,潮阳英歌迎来高光时刻。桃园英歌队8名队员登上人民大会堂,在国家主席习近平为欢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国际组织和非洲国家领导人举行的文艺演出上豪迈献舞。

此次潮阳英歌队员参演的节目名为“中非鼓舞”,由中国青年和非洲青年共同表演。谈起此次带队表演经历,桃园英歌队队长郑浩彬表示收获很大。“我们的队伍是当时最后加入排练当中的,其他表演队伍已经排练一个多月了。”郑浩彬回忆说,按照节目安排,要把英歌动作拆散重组,跟着新的音乐节奏重新去适应,而第三天就要面对相关部门的第一次审核,“如果审核不过,很可能就要背包袱回家了。”

顶着巨大的压力,郑浩彬带着队员每天训练完回到酒店后,就到地下停车场反复加练。忐忑不安地通过第一次考核之后,郑浩彬抓住难得的机遇,日复一日地带队投入训练,在二十多天里,他们有的练到受伤流血,有的练到脚抽筋,都咬牙坚持下来了,也顺利通过了第二、三、四次节目审核,最终成功登上人民大会堂的表演舞台。“导演说我们跟第一天相比脱了好多层皮,很有拼搏吃苦精神。”郑浩彬表示,他们是代表潮阳英歌去演出的,而且是登上这么大的舞台,使命重大,“必须诠释好潮阳英歌的内涵和精神。”

与此同时,潮阳区积极推动英歌舞走出国门。如今年棉北后溪英歌队受邀参与广东省、汕头市经贸文化交流代表团先后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献演,收获好评如潮。“出国演出的经历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潮阳英歌的价值和意义,也进一步增强我们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遗产的责任与使命感。”棉北后溪英歌队队长林芳武表示,作为英歌舞传承人,他意识到自己肩负着将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的重任,需要不断努力。

火爆出圈的潮阳英歌还吸引了世界各地海外社团到潮阳体验和学习英歌舞。潮阳区组织棉北后溪、古帅青年、龙井忠精3支英歌队伍为马来西亚柔佛潮州八邑会馆开展教学,协助其成立马来西亚第一支英歌队义兴英歌队,并于8月组织3支授业英歌队代表前往马来西亚见证该队成立并助演,推动潮阳英歌在当地发扬光大。

而在日前举办的“侨心共鸣·英歌传情”英歌舞海外学员培训班上,潮阳区文化馆与城南忠精英歌队为来自泰国、马来西亚、日本、阿联酋、比利时、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苏里南10个国家的海外潮人社团负责人和华裔新生代代表传授潮阳英歌,相关社团回到当地成立了新西兰潮属总会英歌队、澳洲潮汕同乡会英歌队、法国潮州会馆英歌队、比利时潮汕同乡英歌队、加拿大潮属社团总会英歌队等队伍,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在海外传播。

在21日的活动现场,马来西亚柔佛潮州八邑会馆青年团、加拿大潮属社团英歌队代表还通过视频连线的形式,交流分享学习英歌技艺、展演潮阳英歌的经验心得。

 传承 

全区形成浓厚的英歌文化氛围

潮阳英歌“火”遍全网、“火”到全世界的背后,是潮阳区多措并举推动潮汕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的不懈努力。

近年来,潮阳区把潮阳英歌等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列入了潮汕文化(潮阳)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内容进行重点部署落实,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出台保护政策,加强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等举措,不断推动潮阳英歌出新出彩出圈,并取得了良好的文化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潮阳区共有各级英歌传承人47人,每个镇(街道)都有英歌队,全区英歌队伍更是达到130多支,形成了浓厚的英歌文化氛围。同时,潮阳区还将开展英歌传承活动的单位作为基地进行重点培育打造,积极推选申报非遗传承基地,目前该区共建成英歌传承基地10个,其中省级传承基地1个、市级传承基地1个、区级传承基地8个。

而为进一步挖掘潮阳英歌的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解决制约潮阳英歌事业发展的问题,规范英歌基地、队伍建设,推动潮阳英歌的保护传承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发展道路,“潮阳英歌艺术研究中心”和“潮阳英歌大讲堂系列活动”应运而生。这也标志着潮阳英歌的传承发展迈入一个新的阶段,将进一步推动潮阳英歌非遗文化更好地保护与活化,扩大潮阳“千年古县”知名度和美誉度,助力提升潮阳文旅产业影响力。

“这是潮阳区以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的具体表现,也是潮阳区深化潮阳英歌保护传承,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潮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谢晓丹表示,将以此为新起点,坚持守正创新、改革引领、包容开放、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潮阳英歌舞国家级传承基地和艺术研究中心建设,筹划设立中国潮阳英歌博物馆,在潮阳文光塔广场等重要景点定期举行“潮阳英歌大牌秀”英歌表演活动,常态化开展沙龙活动、主题活动,高频普及潮阳英歌知识,传承英歌精神,不断探索拓展英歌“出圈”“出海”路径,大力谋划推动“英歌+文旅”“英歌+商业”项目落地见效,持续打响潮阳英歌品牌。

 溯源 

“英歌是在潮阳生长出来的”

潮阳英歌大讲堂第一期英歌学术研讨会以“潮阳英歌的历史起源与传承发展”为主题,对潮阳英歌的溯源、历史演变进行梳理探讨、正本清源,进一步提升潮阳英歌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影响力。

据介绍,潮阳英歌是汉族民间广场情绪舞蹈,是傩文化的遗存,是潮阳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且具有特独表现形式的民间艺术,迄今有上千年历史。其源于古傩舞,在唐宋时期已形成雏形,至明代大为盛行,以潮阳为中心呈扇形向外传播,并在流传中不断演变,注入了劲拳矫腿,产生了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和快板英歌三种流派。

1996年11月,潮阳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英歌艺术)”。2006年5月,潮阳英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英歌来源于潮阳。”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文史馆特约研究员郭小东分享其研究观点,“我们通过人类学的方式,对英歌历史发展过程和它的萌生、所在地进行分析和考证。英歌源自潮阳,由巫,从雕题,而傩,成英歌,形胜而舞。出潮阳,为英歌舞。英歌以潮阳为中心,流行于潮汕大地。”

“英歌是在潮阳生长出来的。潮阳这片乡土,潮阳这些壮丁,潮阳这处民风,特别适合英歌的孕育、生发、蓬勃、雄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黄国钦在交流中说,潮阳英歌流派众多,几百年来争奇斗艳、互相促进,又催发了普宁英歌的发展和崛起,催生了惠来英歌的萌芽,让潮州和揭阳也从无到有,星星之火,慢慢开始燎原。“英歌已经从潮阳一县一地,蔚然成潮汕大地上的大观、壮观!”

无疑,潮阳英歌是潮阳区乃至潮汕地区享誉海内外的一张响亮文化名片,也是无数潮汕儿女记忆中历久弥新的乡音乡愁。在新时代,它正持续绽放出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

南方+记者 黄嘉锋

通讯员 肖树鹏 李盛和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吴夏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