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会市大沙镇坚持以工业化思维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国资清退统租,政府主导开展整治,龙头企业承租开发”的集约新模式,在仁马片区开展1200亩连片鱼塘集约,目前集约工作已高质量完成。
△仁马鱼塘航拍图
过去:“碎片化”制约农业发展
凭着三江交汇的天然优势,大沙镇以水产养殖出名。在7平方公里的辖区面积上,仁马村约有3000亩连片鱼塘。然而,长期依靠小农户养殖的生产模式,仁马村的农业效益始终较为低下,农产品质量不高。
“原来我们这里都是碎片化,富不起来。”仁马书记罗德源介绍, 此前仁马村的鱼塘都是由散户承包,由于水质、技术等限制,只能养殖传统低值的“四大家鱼”。
同时,在仁马村辖下17个村民小组的集体经济收入以土地租金和鱼塘租金为主,而经联社仅有少量物业资产出租收入。
如何进一步富起来,成为这个村里党员、群众越来越关心的问题。
地处绥江支流边,西与鼎湖区莲花镇接壤,交通便利,地理环境优越,为仁马发展水产养殖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仔细盘算下来,在我们两级集体收入中,耕地租金、鱼塘发包收入占村小组集体收入的90%以上。我们认为,可以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户增收,带动土地升值。”罗德源说。
现在:“3+1”打造集约新模式
在提高集体收益、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重点引导农户流转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经营,大沙镇成功探索出“政府主导+村社集约+国资护航+企业改造”的集约新模式。实现了鱼塘提标升级、农业产业延伸和农民增收致富,是大沙镇农村“三资”改革的生动探索。
△大沙镇领导下沉仁马村召开集约项目会议
目前,大沙镇仁马村已完成1200亩鱼塘集约,由四会市汇盈国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出资对仍在承包期限内的养殖户依据现有相关青苗补偿标准进行补偿。三批次共30户养殖户已全部于9月26日前收到清退补偿款,且集约地块已完成统一交付。
国资与仁马村委会签订承包协议的成功签订,也将推动仁马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质”的增长。目前仁马片区的鱼塘平均租金是1500元左右,由国资拟承租鱼塘20年,首年租金为2200元/亩,其后每年递增。此次成功集约,将直接带动仁马连片村小组每年增收100万元,村委会每年集体增收超10万元。
这是肇庆市首宗由政府牵头、国资护航、村委作为主体的鱼塘集约及改造提升项目。通过国资助力保障资产盘活,国资联动为项目保驾护航,积极招商引资,引入优质水产龙头企业。
△镇驻村干部下沉村民小组动员
“村民们都很支持,集体经济增收,大项目进驻也带来了更多发展机会。”仁马书记罗德源介绍,去年开始,大沙镇就成立了农业养殖池塘集约高标准改造工作领导小组,镇农业农村办公室、支部书记、村两委干部带头走街串巷宣传讲解政策,引导村社对鱼塘进行集约发包,广泛吸收村民群众意见,对疑点问题进行逐一解释。通过组织召开村社成员代表会议,最终表决通过鱼塘集约发包并改造提升。
下一步:“接二连三”推动农旅结合
自2021年12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珠三角百万亩养殖池塘升级改造绿色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以来,四会市全域推进渔业绿色循环发展建设,连续制定出台《四会市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和《四会市2023年鱼塘升级改造项目实施方案》对符合条件的新型经营主体和养殖个体进行奖补。
“通过连片集约开发打造智慧渔业标杆,可以有效提升鱼塘水质条件,从源头减少农业源污染。”大沙镇副镇长梁广文介绍。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大沙镇将积极利用上级奖补政策对连片的鱼塘进行改造,改造后的鱼塘以适当的价格转租给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足、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散户清退的成本将从农业龙头企业的租金中逐年回收。
千亩鱼塘集约完毕后,目前正有序开展连片鱼塘标准化升级改造,按照千亩“美丽鱼塘”的建设标准,结合大沙资源实际,逐步打造强“一”接“二”连“三”的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擦亮大沙“产业+农旅”名片。
△鱼塘集约改造后效果图
下一步,大沙镇将立足5.9万亩水产养殖资源实际,继续把握政策机遇,大力推动农业标准化、现代化,积极引导村社进行鱼塘集约改造提升,为引入水产优质项目和龙头企业提供优质的产业载体,更好地提升村社和村民收入,推动大沙镇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四会市融媒体中心 四会发布编辑部
供稿 | 四会市大沙镇
编辑丨陈梦瑶
责编丨陈绍升
主编丨张 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