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丹灶镇社会工作学院作为全省首家镇级社会工作学院,落户丹灶镇委党校正式揭牌成立。该学院汇聚智库、专家等四大师资力量,面向社区工作者,“两企三新”党员、社工,群众、志愿者“三大群体”,实施“3+3”课程体系,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助力丹灶基层培育社会工作骨干队伍。
1月8日,丹灶镇社会工作学院落户丹灶镇委党校正式揭牌成立。林洛峰摄
1月8日,丹灶镇社会工作学院落户丹灶镇委党校正式揭牌成立。林洛峰摄
面向三大群体
以培训促主干强化、枝干拓展、繁叶成长
仪式上,随着佛山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廖义斌,南海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区委“两新”工委书记卢启良,丹灶镇委副书记、镇长钟强等领导共同拉开幕布,丹灶镇社会工作学院正式揭牌成立。
丹灶镇社会工作学院(别称“有为学社”),是丹灶落实中央关于社会工作的指示和要求,根据省、市、区委社会工作部有关工作部署,由南海区委社会工作部指导,广州市创新社区治理发展研究院提供智库支持的镇级社会工作学院,成为全镇各村居社区学院(别称“有为学堂”),各小区、楼栋、企业等学习点(别称“有为学点”)等指挥枢纽、培训基地和研发中心。
该学院围绕五大目标,即: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引领的重要抓手,赋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途径,汇聚基层治理强大合力的重要载体,助推“两社三中心”建设的重要引擎,赋能社区教育服务供给的重要平台,着力构建“培训+实训+督导+顾问咨询”的“四位一体”赋能体系,努力打造党建引领有魂、培训体系有料、成果转化有效、品质社区有品、多元教学有趣的“五有”学院。
具体来说,丹灶将构建以有为学社为龙头、有为学堂为基础、有为学点为落点的学院“三级架构”,形成专业智库讲师团队,省委党校、高校专家,本土导师团队,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代表四大师资力量,赋能本土导师队伍和观察员队伍,助力前者深度参与供需链接、课程研发、实战训练,促进后者深入开展群众工作、调查研究、问题分析和实操训练。活动上,学院首批专家顾问、特邀导师、本土导师、社会观察员获颁发聘书。
活动上,丹灶镇社会工作学院本土导师获颁发聘书。林洛峰 摄
活动上,丹灶镇社会工作学院本土导师获颁发聘书。林洛峰 摄
社区工作者,两企三新党员、社工,群众、志愿者是丹灶镇社会工作学院重点面向的“三大群体”,学院有针对性实施“主干强化”“枝干拓展”和“繁叶成长”培训,形成“3+3”课程体系。活动上,首批课程清单发布。其中,“主干强化”培训致力提升社会工作者在社区调查研究、协商议事、矛盾化解、组织动员、策划管理、运营发展“六大核心能力”;“枝干拓展”培训旨在加强对两企三新党员、社工进行思政引领,增强其业务能力,促进治理融合;“繁叶成长”培训强化党建引领群众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强通识教育,增强服务技能。
促进基层善治
让学院接“天气”、接“地气”、聚“人气”
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丹灶在深入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中,始终将基层人才队伍培育作为重要抓手,为基层社会治理储备内生力量。
比如,通过充分发挥丹灶镇委党校作为省、市级示范镇街党校的标杆引领作用,丹灶组建覆盖全镇的“1+5+N”教学矩阵,持续夯实分层次、递进式、立体化的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着力提升镇、村(社区)、经济社三级关键干部群体的核心能力,并以村(社区)分校为抓手,将基层治理的有生力量纳入丹灶镇委党校培训范畴。
社区工作者队伍是基层人才队伍中的一股关键力量。202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印发出台,对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出了最新的要求,旨在促进社区工作者提升政治素质、提高履职本领、增强服务居民群众意识。
这样的背景下,丹灶深入落实上级指示精神,结合前期实践探索经验,在全省率先成立镇级社会工作学院,将进一步强化党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引领,更好地为基层培育一支懂治理、能治理、善治理的社会工作骨干队伍,延伸打造“家门口”的社区学院,以“学”促“治”,助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活动上,丹灶镇委副书记、丹灶镇社会工作学院院长潘应斌寄语,丹灶镇社会工作学院接下来要上接“天气”,紧跟时代,推动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要下接“地气”,深耕本土,精心设计出一套既实用又高效的课程体系,确保社会工作培训真正“落地生根”;要内聚“人气”,汇聚合力,形成多方协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
揭牌仪式后,丹灶镇社会工作学院启动开班第一课,学院首批专家顾问张良广、岳经纶、黄建宏分别围绕“有为学社:丹灶镇社会工作学院何以有为?”“大城大镇党建引领社区善治的逻辑”“两社三中心如何推进”三大主题进行专题培训。
采写:南方+记者 林洛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