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情与景交融、光与影交织的梅州非遗小剧场《风土·客韵》开张后,迎来了一波又一波年轻人,从互动性表演到沉浸式演绎,该剧在当地掀起了热度。
《风土·客韵》是由梅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梅州市戏剧研究工作室、梅州市山歌剧团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一部以沉浸式、互动式体验为特色的创新作品。
这部小而美的文艺精品,让生活在本地的市民享受更丰富的文化“大餐”,也吸引更多人因为一场剧走进梅州、认识梅州、爱上梅州。
《风土·客韵》是一部以沉浸式、互动式体验为特色的创新作品。 受访者供图
《风土·客韵》是一部以沉浸式、互动式体验为特色的创新作品。 受访者供图
小舞台新体验▶▶
打破传统舞台限制
“噢嗨……”演员潘倩从观众席一侧踏着山歌号子入场,与舞台上的演员潘锡岳一唱一和,非遗小剧场《风土·客韵》就在这一声更比一声高的天籁声中拉开序幕。
梅州非遗小剧场《风土·客韵》于2024年国庆期间正式亮相,以“喜迎八方客”作为开场仪式、序章“声动云霄”,连贯以“薪火相传”“挽月相思”“烟火人间”“绮梦千年”四个篇章,展现客家山歌、广东汉剧、提线木偶、采茶戏、客家民俗歌舞等多种艺术元素,凸显梅州魅力四射的非遗技艺。
《风土·客韵》一经亮相,便收获热烈反响。“第一次感觉和演员零距离,演员们从观众席出场,在观众身边表演互动,体验感十分好。”市民黄先生观后频频点赞。
《风土·客韵》打破了传统的舞台限制,注重观众体验,极大提高互动性和传播力。 受访者供图
《风土·客韵》打破了传统的舞台限制,注重观众体验,极大提高互动性和传播力。 受访者供图
演出中,观众不仅能近距离观赏表演,还能通过现场互动环节,如学唱客家山歌、古诗词问答等,更加深入地了解梅州的历史文化,感受城市的独特魅力。
除了精彩的剧情,主创团队还为前排的观众准备了精美小礼品,包括定制仙人粄、金柚果脯、客家福袋等,让游客“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非遗小剧场《风土·客韵》打破了传统的舞台限制,观众走进剧场,不再是正襟危坐地“看戏”,而是可以与演出者各种互动、玩在其中的全感官“沉浸”。
从注重舞台表演转向注重观众体验,让观众能够更近距离和亲身体验客家文化,带给观众可视、可听、可触、可参与的观演新体验,极大提高了互动性和传播力。
据主创团队介绍,相较于大剧场的大制作和大班底,小剧场演出更追求个性与特色,环境式、沉浸式演出成为新的热点,演出形式也更加灵活。梅州非遗小剧场的互动体验,让整个剧场充满欢声笑语,不仅丰富了观众的文化生活,还推动了文旅消费的升级。作为一种新颖的梅州非遗表演形式,其参与感和体验感,使得传统戏曲变得亲切和易于接受,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成为许多年轻游客新的打卡点。
老手艺新活力▶▶
活态传承找到新舞台
在梅州市山歌剧场外,古风灯笼在微风中摇曳,为小剧场增添了几分古色古香的韵味。剧场内则座无虚席,高潮迭起,笑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实际上,当地的非遗于当代观众,尤其是外地游客而言具有一定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但非遗小剧场《风土·客韵》的实景空间与近距离互动相结合,能够迅速催化出穿越之感,将观众带入特定的情境中。
《风土·客韵》融合了客家山歌(剧)、广东汉剧、提线木偶、鲤鱼灯舞、竹板舞、杯花舞、客家大锣鼓等多种艺术形式轮番上阵,薪火相传的客家文化、深沉炙热的客家爱恋、热闹繁华的圩日场景和魅力四射的非遗技艺,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融会客家传统文化、客家民俗风情、客家非遗艺术于一体的文化盛宴。
剧中展现客家人淳朴好客的山歌《过门就是客》、会变脸的提线木偶、传统绝技铙钹花、“杯花”与“竹板”斗技的《韵律飞扬》……“非遗小剧场”让市民游客大呼过瘾。耕读传统、红色热土、圩日文化、上灯习俗……“客家”是全场最鲜明的印记。
比如,国家级非遗项目提线木偶,传承人巫启胜和观众保持着频繁互动,离最近的观众仅半米距离;结合剧中情景,演员会向观众抛撒糖果,热情互动;乐器演奏者也紧挨着观众席,呈现出演员与观众零距离的表演,消解了非遗与当代人的距离感,情感连接也变得更易建立。
据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主任王焱介绍,非遗小剧场《风土·客韵》历经四个月的创作和排练,经过数次修改和调整,在不断雕琢剧本、强化章节逻辑、调整布局细节、提升舞美设计、升级灯光效果后,最终以全新的形式亮相。
小剧场大市场▶▶
观众前来“二刷、三刷”
数据显示,梅州非遗小剧场《风土·客韵》开演至今已连续演出了17场,吸引了3600多名观众进场观看,更有观众前来“二刷、三刷”。
梅州已将非遗小剧场《风土·客韵》作为文旅破圈突围的一种新方式。这是一种尝试,一种探索,也是一种创新。
非遗的沉浸式演出,是创新更是回归,把非遗的民间性转移到了舞台,让观众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客家文化的魅力。特别是以其新颖性及互动性,吸引了更多的年轻观众。
“我是在做梅州旅游攻略时,看到了这个小剧场别有一番特色,挺感兴趣的,所以将它列进了行程。”来自韶关的游客曾莉莉说,开放式的舞台、互动性的表演,而且与演员零距离接触都让她眼前一亮,无形中感受和了解了梅州非遗文化。
该剧通过在内容上深耕、在形式上创新、在舞美上提升,在表演上探索,深挖梅州历史文化特色,用心用情用功创排。同时,邀请旅行社等相关专业人士对小剧场市场化运营出谋划策,推动其深度融入城市的“文商旅”业态,力争将其打造成梅州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名片。
业内专家表示,非遗实景演出进入城市空间,不仅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找到了一方新舞台,更以视听的奇观性、体验的丰富性、文化的浸润性吸引市民、游客在此处停留、打卡,进而以一小时的文化体验撬动一整夜的衍生消费。
小剧场建设不仅能搭台引客,还是城市文化生态建设的一部分,更是文旅融合大背景下,大力发展“演艺+旅游”,激活文化消费新动能,探索市民与游客“主客共享”的文旅消费新场景的重要途径。借助梅州非遗小剧场《风土·客韵》这一平台,梅州将探索沉浸式演艺新空间,擦亮梅州文化新名片。
如何让非遗小剧场“叫好又叫座”,创作团队将为小剧场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将小剧场变得更具可塑性,确保能够长久地吸引观众,成为推动地方文化繁荣的重要力量。
来一座城,看一部剧。非遗小剧场《风土·客韵》是促进梅州市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客家文化、非遗艺术、历史人文资源等融入旅游产业的探索性项目之一。王焱表示,接下来,剧场将常态化演出,“这是一扇通往传统文化宝库的大门,等你来开启”。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汪思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