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随着期末成绩陆续公布,许多孩子在得知成绩时,可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心理波动。
一些孩子因为成绩不如预期感到沮丧,甚至自责;而另一些孩子则可能因为这次取得高分而产生压力,担心自己之后无法保持这样的成绩。
无论是成绩较差还是较好,面对考试结果时,孩子都有可能体验到焦虑、压力和挫败感。
然而,面对成绩的起伏,孩子能否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应对挑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心理韧性。
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面对压力、挫折、失败等负面情境时,能够保持积极应对的态度,快速恢复并继续前进的能力。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
1.正确认识考试成绩。
首先,要让孩子明白影响考试成绩的因素很多,包括心理状态、身体健康、考试环境等,一次考试的成绩并不能完全反映自己的能力。其次,我们应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成绩观,让他们明白成绩只是评价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但不是衡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
考试成绩虽然重要,但怎么从考试中吸取教训,找到不足并加以改进更加重要。这就像在学习过程中整理“错题集”一样,每一次失利都是复盘、总结和进步的机会,帮助孩子在未来做得更好。
2.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可能存在这样的误区:为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经常表扬孩子聪明。然而,研究表明,常被夸赞聪明的孩子容易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天赋或智力(即聪明), 将失败归咎于自己不够聪明,进而更容易害怕失败。为了保持聪明的形象,孩子可能会回避较难的任务,甚至故意搞砸考试。
相比之下,表扬孩子的努力和策略(即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更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适应性。例如,“我非常欣赏你在这次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你采用的学习方法非常有效。”这种认可孩子行为和努力的方式,能够深化孩子的内在动机,并在未来学习等的挑战中激发他们的自信。
3.帮助孩子接纳自己。
帮助孩子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树立积极的自我认知,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避免过度追求完美。这种自我接纳是建立自尊和自信的基础,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当孩子能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时,他们便不会轻易因为一时的失利或缺陷否定自己,反而能够从失利中汲取力量,持续成长。
4.关注孩子心理状态。
尽管焦虑不安等情绪并非有害无利,它是人类面临挑战的一种正常反应,但在考试前,我们应该关注孩子是否出现过度焦虑的情况。如果焦虑程度超过了孩子的承受能力,不仅可能影响他们的考试表现,还可能引发其他情绪问题。
考试后,若孩子考试失利时,我们不仅要关注问题的解决(如分析考试失败的原因),更要关心孩子可能产生的沮丧或愤怒情绪。此时,应当为孩子提供正确的疏导情绪的方式,如鼓励他们倾诉自己的情绪,学习深呼吸等情绪调节的技巧等,帮助他们有效地处理负面情绪。
5.提供支持性的环境。
我们可以通过榜样作用和提供情感支持来培养孩子的韧性。具体来说就是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应当与孩子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示范如何接纳挑战和找到解决方案,鼓励他们从失败中学习,培养他们面对挑战时的决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自己还应要保持积极的心态,避免传递消极情绪,尽可能在情感上支持孩子,让他们感受到安全感与理解。
图源:网络
考试成绩虽然重要,但分数不是决定人的价值的唯一标准,一次的成与败都无法决定整体的发展。
作为家长,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心态,更加重视努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