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省、揭阳市关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有关会议部署要求,加快落实揭西县“工业富县、农业兴县、文旅活县”发展战略,11月29日,揭西县组织开展“发现揭西之美·传递百千万精彩”新媒体采风活动,省、市、县主流媒体与当地主要新媒体走访了揭西多个典型镇、典型村,零距离感受揭西各地镇村实施“百千万工程”取得的新成效。
塔头镇:襟江带湖 村美业兴
采风团首站来到塔头镇旧住村,这里是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也是首批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
旧住村被灰寨河环绕,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旧住村积极开展绿美生态建设,创建绿美示范点,因地制宜推进山边、水边、路边、村边绿化美化,打造“一带双环绕村绿,花果飘香生态美”绿美景观带,建设了滨江长廊、党建长廊、法治文化公园等,村里一年四季繁花似锦、林木叠翠。
美丽乡村吸引了日益增多的游客,旧住村紧紧围绕强村富民的目标,深耕“农文旅”融合发展,突出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定位,打造“美丽乡村发展轴”,引导村民返乡参与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与经营,推动产业发展提速。目前,村内因地制宜种植甜油柑、荔枝、黑金刚莲雾等果树,拥有20多个摊位的乡土夜市,10多家休闲娱乐、餐饮小吃门店和12间旅游商铺,由返乡村民投资建设的恒康生态园建设了120亩特色生态果园、儿童游乐园、农家乐餐厅。
为更好地满足村民与游客的需求,旧住村投资50万元在村党群活动中心后方建设一座幸福驿站,一楼设长者食堂,二楼三楼作为民宿,有16个房间。幸福驿站不久将完工,投入运营后,既可让老年村民老有所养,也能让外来客流从“打卡游”转向“过夜游”。
旧住村党支部书记刘平准表示,今年旧住村已经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全年村集体收入预计可达50万元,实现“由绿到美、由美到富”的迭代升级。
旧住村沿河而建,相邻的锦龙村则环湖而居。两村同以“水”字为主题,却作活了不一样的文章,实现差异化发展。
湖边梯田种植着小番茄。
湖边梯田种植着小番茄。
近年来,锦龙村将废弃鱼塘打通、合并、清淤,形成水域面积达55亩的锦龙湖,沿湖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拆除违建,清理杂草垃圾,提升人居环境。推行“村党支部+农民专业合作社+村民参股”的合作经营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将撂荒地、小块田地合并,建设小番茄种植基地,打造 “龙锦小番茄”品牌,村集体收入从2021年的3.2万元飙升到2022年的17万元。“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在中山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的帮扶下,锦龙村与旧住村共建智造蘑菇产业园。如今的锦龙村,湖边梯田、溪岸小番茄基地与青山翠峦绿意盎然,湖上廊桥与特色民居、诗意田园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和美乡村新图景铺展在村民与游客眼前。
棉湖镇:由“线”扩“面” 有“颜”有“钱”
在棉湖镇,采风团走进解放路商业步行街,感受千年古镇如何爆发新活力。
棉湖镇位于榕江南河中游,土地肥沃,自古就是鱼米之乡;通过榕江水路,向上游连通普宁里湖、揭西河婆,向下游连通揭阳与汕头市区,发展成为商贸重镇。各方客商与货物从棉湖榕江码头上岸后就到达解放路,因此解放路商铺林立,曾是棉湖镇的经济与贸易中心。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棉湖着力推进解放路改造提升工程,按照“修旧如旧”的理念,还原清末民初的骑楼街风貌。项目工程概算总投资约4290万元,总用地面积约17200平方米,建筑立面改造面积约23783平方米,亮化工程面积21000平方米。今年来,为丰富街区业态,棉湖镇推出“美食+非遗+旅游”新模式,在解放路摆设可移动小木屋18间,引入无米粿、肉脯等当地特色小吃19家和刘厝金狮、木雕、铁笔漆画、棉湖英歌等“非遗”展馆6家。“好吃、好看、好玩”由此成为解放路的标签,这条长仅550米、宽10米的商业步行街在今年五一、端午、中秋、国庆等主要假期期间吸引了超80万人次前来游玩,成为棉湖文旅产业“引爆点”,实现老街价值重塑,沿街铺面租金也从之前的400多元提升到2000多元,可谓有“颜”又有“钱”。
金狮展馆。
金狮展馆。
采风团参观木雕展馆。
采风团参观木雕展馆。
新修复的南门大街。
新修复的南门大街。
以解放路为主脉,棉湖镇由“线”扩“面”,进一步修缮、活化南门大街、打铁街作坊群等两侧街道,串联古镇内的棉湖战役东征军指挥部旧址(兴道书院)、云湖公园、永昌门、永昌古庙、棉湖城隍庙暨棉善古庵、郭氏大夫第、曾习经进士第、林景拔翰林第、二楼吴氏民居、洪氏爱祖祠等一系列红色遗迹与名胜古迹,打造南门里旅游景区。今年11月10日,棉湖举办2024中国田径协会10公里精英赛·揭西棉湖站,来自各地的约4000名跑者齐聚棉湖,进一步提升了棉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大溪镇:古风古韵 绿美新篇
大溪镇井美村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广东省古村落,现有李天生大楼、李氏宗祠两处揭阳市级文化保护单位。
南方+ 林捷勇 拍摄
南方+ 林捷勇 拍摄
李天生大楼据说为大溪李氏四世祖李天生(1636-1723年)所建,占地面积740.68平方米,为硬山顶平脊土木结构,呈三厅二天井格局,设南北二门楼,风格独特。楼内有古井一口,有村民认为“井美村”之名就来源于此。
李氏宗祠原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占地总面积1852.75平方米,面阔五间,深二进,形成十房八厅九天井的建筑格局,是大溪镇清代建筑艺术的典范。李氏宗祠的宗祠祭典列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井美村以传统建筑与非遗文化而闻名,在其东南方约3公里处的大东村则因美丽村貌而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大东村持续提升村容村貌,整治水塘环境,开展绿美行动,推进道路绿化工程。如今,被红花绿树环绕的滨水亭台每天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拍照、休闲。
坪上镇潭角村:以梅为“媒” 文旅融合
坪上镇潭角村是万梅谷文化小镇的第一站。清澈的石内河从潭角村中间流过,两岸山坡种植着大片梅林。目前,梅树已经褪去全部树叶,遒劲的枝干在阳光下积蓄力量,为今冬绽放满树芳华作着准备。树下的空地种满了萝卜、春菜等蔬菜,形成“林下经济”,引得不少游客主动寻找村民采摘、购买。
万梅谷文化小镇位于坪上镇石内片区,规划总用地面积3.3平方公里。该片区以“广东省十大最美乡村公路”坪红公路为主线,将潭角村等5个客家村落串珠成链,加强“三线”“六乱”整治,围绕“五美”造“四小园”,推动农房特色风貌建设;以石内河慢生活休闲滨水绿廊为纽带,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挖掘本地擂茶、娘酒、梅酒等特色美食与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形成集党建学习、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农俗体验、潮客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新高地;以梅为“媒”,将梅花打造为坪上印象、揭西名片,持续举办以“梅”为主题的摄影、绘画等文化活动,打响“梅花节”知名度。如今,万梅谷文化小镇现接待游客约30万人次/年,带动5个村约8000人经济增收。
河婆街道庙角村:振兴产业 力创典范
河婆街道庙角村是三山国王祖庙的所在地。“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庙角村对标对表推进各项任务,不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并广泛动员村民与社会力量参与典型村建设。通过改造排水沟、涵管、灌溉沟渠,扩宽升级道路,整治村前“三线”等项目,乡村风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显著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增强。
“近年来,庙角村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正逐步实现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庙角村党支部书记说。
为推进产业振兴,庙角村围绕三山国王祖庙做好30亩文旅用地规划,推进打造集“游、购、食、住”于一体的综合体。同时,谋划利用闲置校舍操场建设光伏发电项目,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约7万元;计划整合现有农户的零散青橄榄果树资源,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模式,打造青橄榄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特色产业。
河婆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河婆街道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推动更多惠民项目落地实施,让庙角村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希望社会各界能够更多关注和支持庙角村的发展,共同见证这片土地的美丽蝶变。”
文/图:南方+记者 林捷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