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广东东莞的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又解锁“新技能”——文物无损检测。
11月26日,首届中子技术文化遗产科学应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东东莞召开。会上,专家表示,中子是穿透性强、元素分辨率高的微观粒子,能为文物进行无损检测,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在文物研究领域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副主任梁天骄介绍,面对由重金属包裹或内部结构复杂的文物,中子具有比X射线更强的穿透力,能清晰地显示文物内部的结构和细节,就像给文物“拍CT”,且不会对文物造成任何损坏。
在具体应用领域,中子技术在分析文物材质、揭示古代制作工艺等方面具有优势。中子衍射技术可以用来研究文物的晶体结构,有助于确定文物的真伪、产地和制作工艺;中子活化分析技术可以确定文物的化学成分,对于研究文物的产地、制作工艺和贸易路线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在广东省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中子技术已有应用。现场,该中心主任张欢介绍,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能量分辨成像谱仪,广东省博物馆开展了出土汉代铁剑、清代鎏金铜器、清光绪校准铜砝码等5件文物的研究。
“在开展文物样品清代鎏金铜器研究时,X射线难以穿透金属铜器外壁观察内部结构,而中国散裂中子源科研人员在不破坏铜器底盖的情况下,利用中子成像很容易穿透外壁看到内部的长条形状物品,获取更为丰富的样品信息。”他说。
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副主任雷勇表示,中子可以在不伤害文物的前提下,深入探寻历史真相,挖掘文物承载的丰富信息,这不仅是一项科技与人文的创新实践,更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大科学装置的科研工作者与文物研究人员将实现一场双向奔赴,共同赋能文物研究和应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总指挥王生说。
南方+记者 吴雅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