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上午,我市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发布会现场。何立坚 摄
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
医养康养相结合
近年来,我市聚焦群众养老服务需求,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统筹发展、保障基本、普惠多样的原则,着力建体系、补短板、扩供给、增活力、强质量,基本建成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68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0.17%。共有养老机构134间,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8个,长者饭堂123家,农村养老服务“幸福计划”项目164个,有养老床位21400多张。
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明确实施方案 加快推进建设
今年以来,我市印发《韶关市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下文简称《实施方案》)《韶关市贯彻落实广东省“民生十大工程”五年行动计划养老领域实施方案(2023-2027年)》等政策文件,加快推进我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开展敬老院优化整合改革试点、公建民营试点,有效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实施方案》分为主要任务、保障措施两部分。
主要任务。提出6项重点工作任务、17条具体措施。一是落实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二是建立精准服务主动响应机制、三是提高基本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四是提升基本养老服务便利化可及化水平、五是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保障机制、六是强化基本养老服务综合监管。
保障措施。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促指导、营造良好氛围3方面要求。
同时,《韶关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共列出33项涉及物质帮助、照护服务、关爱服务、社会优待等基本养老服务内容。
持续完善县镇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
今年我市共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9698万元用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有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86个,长者饭堂累计为27万人次老年人提供用餐服务,完成特殊困难老年家庭适老化改造1091户。全市共有医养结合机构18家,医养结合床位数为2311张,印发《韶关市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指南(试行)》《韶关市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试行)》,不断提升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水平。
乳源中医医院康养中心为老人提供医养服务
虽然我市乡镇敬老院在履行基本养老服务职能、承担特困老年人集中供养任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不足。为了解决布局不合理、服务水平不高、部分资源闲置、设施设备老化等问题,我市在部分县(市、区)开展敬老院优化整合试点工作。
在数量上做“减法”
按照“多镇合一”“撤弱留强”模式,对偏、远、小、入住老人少的乡镇敬老院进行撤并。全市共撤并27家,88家敬老院优化整合后为61家。
在质量上做“加法”
开展区域性敬老院改造提升。武江区投入677万元对整合后的2家敬老院进行适老化改造提升。仁化县投入省、市、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2100万元对整合后的4家敬老院进行改造提升。并按三星级及以上标准新建丹霞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
武江区龙归镇和江湾镇敬老院完成资源优化整合
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始兴县养老服务中心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有经验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公建民营。同时,始兴县、仁化县对整合后闲置的敬老院,探索转型为具备全托、日托、老年助餐、上门服务和协调指导等功能的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或者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提升农村养老服务。
仁化新龙村、白莲村试点设立养老服务站,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长者饭堂为老人提供有营养饭菜
在管理上做“乘法”
不仅从人员编制、资金等方面优化资源配置,保证专业化水平稳步提高,而且丰富关爱老年人各类活动。部分有条件的敬老院还联合医疗机构开展巡诊、医疗护理服务等,老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得到提升。
仁化新龙村开展“敬老月”活动
相关部门开展多项专项行动保障老人安全,及时消除养老机构安全风险隐患,让老年人在养老服务中更安全更安心。深入推进“银龄安康行动”,各地财政为本地户籍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购买一份保费10元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组织开展“敬老月”系列宣传活动,营造孝老敬老社会氛围。
我市还积极谋划养老产业和项目,落实《韶关市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扶持资助办法》,对符合条件的民办养老机构发放相关补贴,共计发放财政补贴约31万元。目前,我市在建养老服务项目5个,总投资4.6亿元;谋划“十五五”重点养老服务项目10个,预计投资达到10.3亿元。
来源:韶关头条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