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广东省人民医院老年共病多学科(MDT)门诊全新开诊,每周仅开两个半天,挂号费不菲仍“一号难求”。
“多病共存”,是老年群体健康状况的典型特征。如果经常陪老人去看病,相信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多次就诊查出一串病,带回一叠处方。
究其根源,各专科只管自家那摊,结果便是,药越开越多,病越看越乱。
医生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老年共病多学科(MDT)门诊接诊患者。
医生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老年共病多学科(MDT)门诊接诊患者。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动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鼓励构建“以功能为核心、多病共治”的整合诊疗模式。
但真正治好一个老年病人,远不止设个科室那么简单。谁来统筹复杂病情,替老年人兜底?老年医学,正在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老了,不止一种病
96岁的芳姨躺在病床上时,完全动弹不得。
几天前,她在家摔了一跤,颈椎骨折导致下半身瘫痪。送进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下称“市一医院”)那天,医生翻开她的病历本,密密麻麻写满了病症:慢阻肺、冠心病、高血压、哮喘……
原本专科医生建议手术,但家属犹豫了——芳姨的心肺功能太差,手术风险比不做手术还高。最终,她被转入老年医学科。经过老年综合评估(CGA)和多学科会诊,团队决定采取保守治疗。
但保守治疗并不轻松。老年人最怕卧床,躺久了各种麻烦就会找上门:褥疮、肺炎、静脉血栓,一样比一样凶险。
医院很快为芳姨制定了一套干预方案——
脊柱外科、康复科和营养科联合细化药物调整、神经修复和功能训练计划;护理团队安排一对一护理,不定时翻身、拍背,预防感染;康复师则手把手地教芳姨锻炼肌肉,防止她的腿脚萎缩。
几个月后,芳姨的下肢逐渐恢复了知觉,出院时还能轻微活动。
“我们并不只是管她在医院的这段日子。”老年医学科综合内科护士长周艳颜说,医护团队还上门评估了居住环境,建议家里加装电梯、改造卫生间,让芳姨在家生活更安心。
周艳颜与患者日常交流。
周艳颜与患者日常交流。
像芳姨这样一身病的老年人,在医院并不少见。
根据《老年共病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一项对20多万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调查显示,慢性病患病率为81.8%,超过三分之一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多病共存,其中广东65岁及以上人群中多病共存发生率为47.5%。
目前,医疗体系大多是按照病种分科,如心脏病看心内科,糖尿病看内分泌科,脑梗找神经科。但当多种病集中在一个老人身上时,就成了“一个病人要跑三科”,处方上的药多到几十种,“谁主谁次、药物作用是否冲突,家属看得眼花,连医生也难以完全协调。”市一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王红说。
“老人的健康状况,不是看病种的多少能决定的。”市一医院老年医学科综合内科主任医师楼慧玲说,同样患有高血压、脑血管病,有的老人仍能正常生活自理,有的却已瘫痪在床。
老年医学科,并不是别的科治不好再来兜底。恰恰相反,越是病情复杂,越需要有人帮老人找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这里治的是“变老”
在许多医院里,老年医学科是“年轻”的科室,却要照护“年长”的患者。
医生面对的不只是疾病,还有衰老、失能,以及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渴望。
“相比疾病本身,老年医学更关注衰弱、营养不良、肌少症等功能障碍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帮助老人有尊严地变老。”楼慧玲说。
这些功能障碍可被统称为“老年综合征”,也就是变老。而老年医学科,治的正是这种“变老”的过程。
王红补充说,跌倒、听力下降、认知障碍、慢性疼痛等常被忽视的风险,往往才是压垮老人的“最后一根稻草”。比如,肌肉流失可能发展为肌少症,引发衰弱。衰弱的老人进食时容易呛咳,进而导致吸入性肺炎。
“不是大病才要命。许多老人是被一连串小问题压垮的,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王红说。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护士与患者交流。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护士与患者交流。
防止骨牌倒塌,要有主动健康的意识。
“75岁以上的老年人,建议都做一次老年综合评估。”广东省人民医院(下称“省医”)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薛玉梅表示,老年综合评估是一种全面了解老年人真实健康状况的方法,不仅包括疾病、生理功能评估,还有认知能力、心理状态、营养状况、社会支持、生活环境安全等。
“有的子女很孝顺,给老人买了体检套餐,报告结果一看都正常,但老人真的健康吗?”薛玉梅说,即便是看上去身体硬朗的老年人,也往往存在骨质疏松、消化不良、睡眠障碍、肌肉减少等问题,而这些在普通体检中很难发现。
老年综合评估是老年医学的核心技能,需要经过老年专科培训才能做到。薛玉梅表示,越早评估并进行干预,越能减缓衰老对身体功能的影响。与其等病严重再抢救,不如提前调整饮食、锻炼肌力,把身体状态维持在更好的水平。
“爆发式挂牌”后仍需破局
78岁的莫先生,是省医老年共病多学科门诊接诊的首位患者。他患有单纯频发早搏,还伴有睡眠差、长期焦虑。去年12月起一直用中药调理,但效果并不明显。
家住外地的他,本以为到广州看病得辗转多个科室,还得住上五六天院。“这些事让我更焦虑了。”莫先生说,没想到在这里能同时见到3位专家,一次性就把问题说清楚了。
会诊桌旁,薛玉梅建议莫先生选择保守治疗,先改善生活方式和睡眠,暂时不做射频消融手术;中医内科主任医师闵存云继续开中药调理;心理科主任医师谢永标则对他进行心理辅导。
薛玉梅介绍,这样的多学科团队由老年医学科7个亚专科的专家组成,涵盖除免疫疾病外的全部内科领域,并可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邀请中医、心理、康复、药学、外科等科室参与。
市一医院的做法也类似。王红介绍,该院老年医学科涵盖内分泌、呼吸、消化、神经、心血管、肾病、血液肿瘤等12个亚专科,并配备ICU和体检中心,几乎是为老年患者量身定制的一家“小型综合医院”。
在联欢会上,护士与患者互动,通过游戏活跃气氛。
在联欢会上,护士与患者互动,通过游戏活跃气氛。
事实上,从2019年起,国家就推动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在政策推动下,全国老年医学科迎来“爆发式挂牌”——从2018年的1519家增加至2023年的6877家。
以广州为例,截至2024年,全市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的老年医学科设立率已达85.94%,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覆盖率达到100%。
老年医学科的风刮遍全国,但真正“建科建队”的医院有多少?专家们坦言,可能并不多。
“有些医院连最基本的老年综合评估都没做过,实质还是综合内科或全科。”楼慧玲说。
在二级医院,这种现象更明显。有来自二级医院的老年医学科医生直言,老年科工作费时费力,收入却不高,“院领导都不重视,资源自然跟不上”。
广东省医师协会老年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刘丰认为,真正的老年医学科,必须具备独立建制、多学科协作和功能评估能力,否则难以实现学科目标。
“这门学科存在的价值是整体统筹。”刘丰解释,推动老年医学真正落地,不能仅靠三甲医院“单打独斗”,更需要政策引导、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撑。三甲医院负责复杂共病诊疗与评估干预,基层医疗机构承担日常照护与随访,共同形成闭环服务。
薛玉梅也认为,老年医学需要人力和流程的全套配合,不同层级的老年医学科应当有清晰分工,比如三甲医院可聚焦疑难病例,二级医院则向医养结合、安宁疗护等方向发展。
周艳颜带着患者玩益智游戏,锻炼思维能力。
周艳颜带着患者玩益智游戏,锻炼思维能力。
目前,我国养老呈现“9073”格局,即约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虽然基层机构大多未单独设立老年医学科,但“医防康养护”一体化理念正在逐步落地。
在广州黄埔区红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院长齐国华发现,很多老人自觉“没病”,但入户体检却频频筛出高血压、糖尿病、认知障碍等问题。
“社区医院最大的优势是离老人近,能把问题拦在病情暴发之前。”齐国华说,该医院的服务不仅涵盖基础医疗,还延伸到养老院运营与长者饭堂,为社区老人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
老年医学建设链要上下贯通
人口老龄化浪潮下,培养“懂老人”的医生,显得愈发重要。
薛玉梅至今记得,自己刚从心内科转到老年医学科时的“冲击”——同样的门诊时间,普通患者10分钟左右就能看完,老人却常常要半个小时以上。
“特别是针对一些需要做手术的老年患者,既要评估多病共存的影响,又要考虑手术耐受性、药物相互作用,很多老人还伴有表达不清、记忆模糊等问题。”她解释说,普通专科医生若不具备老年医学经验,就很难提出前置干预的建议。
王红也感受到这种复杂性。她说,老年医学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病床,而是更精准的干预和更稳定的基层支撑。目前,科室正在探索引入国产大模型工具DeepSeek,让AI辅助完成初步评估和基础数据采集,这样医生就能把更多精力用在干预决策上。
不过,技术只是手段。正如楼慧玲所说:“老年医学科从‘挂牌’到‘扎根’,仍任重道远。只有老人真正得到了帮助,老年医学科才有存在的意义。”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护工照顾患者日常起居。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护工照顾患者日常起居。
要让理念真正落地,仅靠技术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基层具备相应的接收和执行能力。
刘丰介绍,广东多家三甲医院正主动承担带教任务,通过设立培训点、定期输送专业人才的方式,把标准化服务能力辐射到基层。“只有把方法教会、考核到位,老年医学才能发展起来。”
这也促使广东逐步建立起“院内培养+专科培训+基层带教”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例如,省医老研所是国家老年医学专科医师培训基地,面向全社会招收学员,培训为期2年,内容包括轮转老研所各亚专科、重症、门诊、老人院等,并接受系统的老年医学理论授课,结业后可达到老年医学专科骨干水平。
同时,作为省卫生健康委指定的老年医学人才培训基地,省医老研所每年还承担至少80名老年专科医护人员的培训任务,医生培训为期3个月,护士为期1个月,并结合实际经验推出3个月、6个月、1年、2年等多档期的培训项目,面向全省各地医院开放招生。
“老年患者太多了,一个MDT解决不了所有问题。”薛玉梅直言,老年医学并不深奥,推动老年医学科发展,靠的是各级医院协同发力,把评估、用药管理、共病协同等基本功做扎实。
采写:南方+记者 厉思璇 钟哲
摄影:南方+记者 许舒智
更多阅读
“湾区养老新探”系列报道
编者按
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突破3.1亿,占总人口的22%。今年政府工作报告16次提及“养老”一词,“如何老有所养”不仅是民生之问,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老龄化浪潮下,国家政策频出,如何持续完善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如何落地、企业如何破局、需求如何匹配……仍有诸多问题待解。南方+推出“湾区银发新机”系列深调研,从居家养老服务、老幼融合探索、智慧养老机遇等核心命题入手,看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探索“中国式养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