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能变色的“超跑”、卡丁车、太阳能观光车……这些炫酷的车,都出自湛江一所中职学校的师生之手。



湛江师生造“超跑”!从甲壳虫1号到风力发电驱动5号
在湛江机电学校,有一个特别的“传统”,交通运输系师生每年要亲手打造一辆汽车,从 2021 年至今,“机电1号”到“机电4号” 相继诞生。
四代“机电战车”诞生记
“机电1号”:开山之作
其以“甲壳虫”为原型,是一款电动车,着重体现学生的钣金技术,同时融合底盘搭建、汽车电器等基础综合技术。这辆能正常行驶的小车,虽未考虑速度、舒适性及内饰设计,却凝聚着师生们的智慧。
制作过程充满巧思。油门踏板损坏后,师生们灵机一动,用电动车旋转遥控装置改造替代。两个月里,9名学生分工明确,分别负责车身、底盘、电器等模块,每天拍摄制作过程照片,最终提交的简单报告记录着每一步的探索。组装时,车门高度、车顶平整度等细节曾两次出现偏差,经反复调试才解决。
“机电2号”:变色“超跑”
其以“超跑”为原型,主要体现学生的涂装技术。为了节省经费,师生们拆解了“机电1号”,并对制动系统进行了升级,改进了车身形状,并喷涂了变色龙车漆,从不同角度观察,车身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色彩。
“机电3号”:实训战车
其外观设计参考了卡丁车的结构特点,整合了机械传动、悬挂调校等综合技术,轻便操控性显著。“机电3号”的进化轨迹颇具故事性,它最初仅有1个座位,后被改造为三座位布局,即前排1个、后排2个。后来,师生们又将其打造为实训用车,为保障实训安全,团队还将电池的电压降至72伏,使其成为理想的教学设备。学生可通过该平台深入学习驱动原理、执行机械调试及电气系统操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机电4号”:太阳能战车
其为一款太阳能观光车,可承载多人进行校园观光。该车采用电动驱动,融合了太阳能发电、汽车钣金、汽车涂装、电路等多领域技术,是技术迭代的集大成者。
“机电4号”的诞生过程颇具挑战性。为节省成本、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团队利用企业捐赠的报废面包车车壳进行改造,成功解决了底盘过高、车身长度不足等问题。为赶工期,学生们日夜攻坚,耗时约两个月终于完成,成为建校五十周年校庆的“明星展品”。该车兼具观光与载货功能,拆卸座椅后即可改造为小型货车。
从“疯狂想法”到“一年一台”
2021年,当该校党委书记王安贤首次提出“师生亲手造一辆车”的设想时,迎接他的是普遍的惊讶与疑虑。“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难度太大、近乎疯狂。”
面对质疑,王安贤坚信此举意义重大。他认为这不仅是教学成果的展示,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知识融会贯通的绝佳途径。他回顾项目启动前的困境:“以前上课,学生趴在桌上睡一片,对课堂提不起一点兴趣。”
正是观察到孩子们普遍喜欢汽车的特性,王安贤萌生了让师生共同造车以提升学习兴趣和课堂效果的想法。同时,学校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骨干陈华昌被委以重任,在造车项目中作为技术指导,带领年轻教师共同提升专业能力。
机电1号制造过程(焊接)
机电1号制造过程(焊接)
项目启动之初,困难重重。项目负责人、交通运输系副主任陈洞福坦言初期曾遇到挑战:“刚开始组装电器系统时,面对错综复杂的线路,大家对着图纸一时无从下手,甚至连螺丝该拧在哪里都不确定,确实感到手足无措。”此前毫无造车经验的陈洞福,接到任务后,一边向陈华昌请教,一边着手设计图纸。
由7名汽修191班学生和2名竞赛组学生组成的团队,开始了艰难的摸索。他们的开山之作被命名为“机电1号”。历经两个月的奋战,当这辆凝聚师生心血的小车终于在校内成功行驶,哪怕仅仅移动了一米,现场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欢呼与击掌。这一刻,所有参与者都深感“所有的付出都值得”。“机电1号”的成功意义重大,它实现了学校从无到有的突破,为整个造车项目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机电1号制造过程(焊接)
机电1号制造过程(焊接)
这次成功的尝试极大地点燃了师生的热情与信心。由此,一个可持续的模式应运而生:“一年造一台车”不仅成为该校交通运输系毕业生固定的毕业设计课题,更成为检验汽车专业教学效果的核心标尺,实现了从最初被视为“疯狂”的设想到制度化实践的跨越。
实训室里的日与夜
成功的喜悦点燃了陈洞福和学生们的热情,但造车之路远非一帆风顺。经费紧张是绕不开的现实,师生们被逼出了智慧。打造“机电2号”时,为了省钱,大家没有采购全新基础部件,而是动手拆解了“机电1号”,像寻宝一样仔细挑选还能用的零件,物尽其用,硬是省下了一大笔开销。
过程中也闹过笑话。组装“机电2号”时,一个学生不小心弄坏了制动系统的小零件,东西虽不贵,但等新配件的那几天可把大家急坏了。更惊险的一次是在测试“机电3号”卡丁车,调试出了岔子,车子像陀螺似的在原地打转,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笑完又都捏了把汗。
“机电3号”制作中。
“机电3号”制作中。
技术难题也随着车型更新不断升级。“机电4号”需要通过太阳能板收集能量为车辆提供动力,这在之前的车型中是没有的。同时,它也整合了电动驱动、汽车钣金、涂装、电路等技术,是技术的综合运用。除了老师的引导外,学生们为了掌握这些技术,采用了不少“学习野路子”,比如有人去网上找大量的太阳能发电相关的教程自学,有人跑到汽修厂向师傅请教电路问题,还有人组队研究相关的技术资料,互相探讨学习。
这股钻研劲儿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长。有的学生从只会简单画图,到能熟练进行钣金操作、焊接车架;有的学生从仅懂一些理论知识,到能够调试车辆的电路系统、驱动系统,动手能力突飞猛进。
造车进行时。
造车进行时。
这种改变常常伴随着顿悟的狂喜。一位学生表示,他这辈子都忘不了调试“机电1号”驱动系统时的情景,试到几乎放弃时灵光乍现,一个小调整后车子应声而动,“那一刻感觉通了!原来我也能行!”那份成就感无比珍贵。
实训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师生们有时甚至熬到凌晨两三点。这里不仅是造车的地方,也盛满了团队的温暖和欢笑。忙碌中有人过生日,大家就在车间分一块蛋糕简单庆祝,心意暖暖。也有累极的同学,不知不觉趴在零件堆上睡着了,醒来时脸上还印着零件的花纹和灰印,惹得大家哄堂大笑。
造车进行时。
造车进行时。
技术路线上有分歧在所难免,比如为“机电4号”太阳能板的最佳安装角度,大家争得面红耳赤。最终他们找到了解决之道,他们一起查资料、做实验、用数据说话,确定了最优方案。一起熬过的夜,吵过的架,互相伸过的援手,都在机油和汗水里泡出了深厚的“战友情”。“这份一起拼过的交情,特别铁!”有学生这样感慨。
“机电5号”蓄势待发
如今,造车项目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课堂本身。下课铃声响起后,实训室里依然人头攒动,学生们自发投入的热情可见一斑。
实训室里总有忙碌的身影。
实训室里总有忙碌的身影。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教师队伍中。面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浪潮,传统汽车专业的教师们曾一度感到“手足无措”。在造车实践中,他们从零学起,将遇到的每一个难题都视为“最好的教研课题”,通过项目实战集体突破了知识壁垒。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模式,悄然重塑了教师的角色,他们从“讲台上的讲授者”转变为“车间里的实践引导者”。项目的成功经验也备受瞩目,省内外百余所院校慕名前来交流取经。
眼下,王安贤的目光已投向未来。他表示,项目将持续推进,不断迭代升级,确保每一届学生都能获得宝贵的实践机会。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为他们未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他们在汽车相关行业能有更好的发展。
“机电5号”的设计蓝图正徐徐展开。这辆以越野型SUV为灵感的新车,计划搭载充电、太阳能、风力发电三种动力系统,其中风力发电的设计充满巧思。车身前脸和顶部计划安装多排风扇,车辆行驶时,气流带动扇叶转动,通过摩擦马达产生的电流将被回收到电池中。
“机电四号”制作中。
“机电四号”制作中。
从第一辆能跑的“机电一号”,到即将挑战风力发电的“机电5号”,这群中职生的造车故事,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职业教育“以实践点燃热爱”的生动注解。
南方+记者 林日清
通讯员 梁华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