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发挥省级校本教研项目的辐射作用,7月9日至13日,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体系建设校本教研项目(湛江市第八小学,以下简称“湛江八小”)携项目学校领导、骨干教师赴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桃源小学,联合开展山海新章·儒雅正源共潮生——粤滇“新山海经”跨区域创意教研活动,以“共研、共享、共进”为宗旨,共探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文化互鉴:山海同源的育人交响
活动伊始,桃源小学辅导员熊羚老师引领湛江团队漫步“正源文化长廊”,从端本正源的办学根基到桃李芬芳的教育成果,生动诠释“正源育人”的文化基因。
“湛江八小‘儒雅教育’如海纳百川,桃源小学‘正源教育’似山立根基,虽隔千里,共育时代新人。”在实践交流过程中,桃源小学校长潘黎伟以“海风润物,山魂铸骨”喻两校教育交融。他解读了“立本正源,唯实惟先”育人模式,即以盘龙江水般的教育本真为核,打造融合传统文化、红色基因与地域特色的育人体系,通过生态种植园劳动实践、多元社团建设,培育德才兼备学子,树立跨区域育人典范。
湛江八小副校长陈华晓以“儒雅育人·智慧深耕”为主线,分享经典诵读涵养文雅气质、信息化赋能“双减”课堂、家校社协同拓展教育边界三大实践,展现集团化办学中岭南文化的创新传承与教师团队建设成果。
湛江八小“儒雅”以礼润心,桃园小学“正源”以德固本,共守育人初心,共培君子人格。儒雅教育重文化浸润,于传统中涵养创新气质;正源教育重实践溯本,于根基上萌发时代新芽,两者共倡知行合一,共育求真精神,共秉文明传承,共赴未来教育。两校以“正心·养德”为立身之本,以“深耕·求真”为治学之道,以“守正和创新”为发展之志。
湛江市教育局刘剑研究员与八小教育集团总校长吴彩凤提出,两校将建立长效机制,推动课程共建与教学共研,让“山海交响”奏响协作强音。
理论领航:扎根实践的思想激荡
如果说文化是教育的根,那理论便是教育的魂。岭南师范学院与云南师范大学的教授们,为这场活动注入了深刻的思想养分。
“从教学烦恼中寻课题,在课堂实践中验成果。”岭南师范学院教授刘惠卿聚焦 《研究型教师的实践科研》 ,破除科研神秘感。他详细解释了“问题—课例—课题”转化路径,提出“聚焦核心、精简表述、优化逻辑”的实操策略,让科研回归教育现场。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杨斌立足《基础教育变革趋势》 ,直面“时代变革与教育滞后”矛盾,从“双减”深化与公平升级的政策解读、具身认知和多元智能的理念指导、无边界课堂及游戏化学习的具体实践三个维度剖析变革方向,呼吁教师转型“学习设计师”,并倡议研读课标、开发项目化案例、提升智能教育素养。
课堂共研:山海智慧的生动碰撞
理论的深度,需要课堂的温度来印证。桃源小学与湛江八小的两节公开课,成为两校教育理念碰撞的生动载体。
桃源小学老师叶姗姗执教语文课《黄继光》,以“战场情境”沉浸式品读英雄精神,红色基因与学科教学自然相融。湛江八小老师赵秋海呈现数学课《数图形的学问》,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辨中构建数学模型,彰显智慧课堂的探究活力。
课后的评课研讨环节,气氛热烈而深入。湛江市教研员刘剑评价这两堂课“情感与思维共育,学科与素养同彰”;吴彩凤则指出两课分别诠释“正源”文化根基与“儒雅”创新特质。教师们在跨学科、跨地域的思维碰撞中拓视野、启新思。
本次粤滇“新山海经”跨区域创意教研活动,不仅是两所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的文化共鸣与智慧交融,更是广东省校本教研项目(湛江八小)在创新教研机制、构建协同发展新生态方面的一次重要探索与实践。两校将持续深化“山海协作”,不断完善跨区域教研新机制,让“儒雅”之风与“正源”之根在更广阔的教研沃土上相互滋养、共育繁花,为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教研体系、培育时代新人贡献坚实力量。
撰文:刘剑 陈华晓 钟茵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