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有山,其名为昆。
位于龙门县西南部的南昆山,
气候宜人,雨量充沛,青竹遍野,
被誉为“南国避暑天堂”。
这里不仅是避暑胜地,
曾经还是古法造纸的地方,
下面,就带着大家
一起来了解悠久的南昆山造纸历史。
南昆山造纸遗址分布广泛
由于南昆山上多竹林,多溪流,这正是传统造纸的两大先决条件。清代至民国时期,造纸业在南昆山地区相当繁荣。据考古调查,分布在南昆山的造纸遗址共有42处,大多选在依山傍水的地方,既可以利用水流因落差产生的势能作为动力进行打浆,又可以方便采用附近生长的竹子进行生产。
南昆山造纸遗址群是目前广东省发现的时代最早、延续生产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造纸遗址群,也是目前广东省发现遗迹最多、最全的造纸遗址群,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其保护与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寨谷造纸遗址功能区域划分
三寨谷古代造纸遗址地理位置示意图
南昆山造纸历史悠久
南昆山,古名蓝瀵山。据考证,南昆山的造纸业是由福建人带来的。民国《龙门县志》记载,原籍福建、清乾隆年间迁居南昆山的严春霖,“以其地宜竹,回闽携取苗竹归,教土人种之,竹渐繁植,设万兴纸厂于火烧谷,开槽造纸,自是南昆及铁岗、沙迳等处,咸食其利。今呼苗竹为闽竹,示不忘也。”清道光、咸丰年间,南昆山“居民多采竹造纸为业”,另据光绪年间《广州府志》记载“男女终岁营营,取给篁箐,绝无外务”。由此可见,当时南昆山山民为了生计,依靠丰富的竹资源,靠山吃山,开始了手工造纸。这足以证明南昆山造纸是有着悠久历史的。
左右滑动查看相关历史文献资料
2024年入选惠州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南昆山造纸工艺
造纸的主要原材料是毛竹。每年大约在五月中上旬的时候,笋壳刚剥落未出叶,不软不硬纤维多,是造纸的最佳原料。此时,造纸的山民就去山中将嫩竹砍下切断备用,并把毛竹捣碎成为纸浆,还需添加一种胶,以便成形。当地造纸采用两种植物,村民称之为“大胶”和“细胶”。
毛竹
大胶和细胶
南昆山造纸工艺
腌料
将山上采集的嫩竹砍成1米左右,削去表皮,放进腌池用石灰水浸泡。竹条在腌池内逐层铺设,每层撒上石灰。铺满之后,造纸工人在上面踩踏,夯实竹条,注满水后,开始腌制。腌制时间一般为3个月。期间,造纸工人还要进行洗竹和踏竹。腌制完成后,腌池内的竹条变软变黄,达到了造纸的基本要求。
制纸浆
通过引水渠引来水流,利用水流从上到下的产生的势能带动水车,水车连接石碓,石碓对竹条进行捣制。竹条经过捣碎成为竹浆后,加上适量的树胶,成为纸浆。
抄纸
抄纸是纸张成形的重要步骤。纸帘和帘床是此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当地纸张的尺寸以50cmX80cm为主,纸帘和帘床的尺寸比纸张稍大。其中,纸帘本地人不能自己制作,旧时村民到韶关购买。造纸工人将纸帘配上帘床,伸入纸浆内捞纸。捞纸上来之后,小心将纸帘翻转,让纸帘内的湿纸慢慢自然脱落到木板之上。如此反复操作,待纸张层叠至一尺多高时,造纸工人用工具对纸垛进行压水处理。
焙纸
焙纸就是通过焙笼将湿纸的水分弄干。焙笼呈半圆柱状,中空,用灰沙和河石等夯筑而成。焙笼长约5.6米,高约1.8米,两壁共可铺72张湿纸。焙纸工将半干半湿的纸逐张揭起,逐张铺在焙笼的两壁之上,待纸张完全干透,方可将其取下。折纸
纸张完全干透之后,折纸师父对纸张进行压实,按照固有样式进行捆绑,一般25斤为一捆。在对纸张重量进行标识时,当地村民采用一种叫“码子号”样式。“码子号”中的1到10的表现形式分别为:Ι、ΙΙ、ΙΙΙ、X、5(字体稍微变形)、二、三、久、拾。随着时代的发展,
如今南昆山古法造纸业已淡出历史舞台,
隐逸于南昆山深处的这些造纸遗址,
成了昔日南昆山造纸历史的见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