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
通报一起境外输入引起的
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
截至通报发布,
已累计确诊478例。
经主动病例搜索和检测,
主要集中在
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
均为轻症病例。
当前正值高温多雨季节,
蚊虫活动频繁,
正是登革热高发期,
没想到又来了一个
基孔肯雅热。
它们都是蚊媒传染病,
让人突发高热,
甚至让人拥有一段刻骨铭心的剧痛!
目前还无特效药、无疫苗,
我们能做的就只有
增强防控意识。
基孔肯雅热怎么来的
“基孔肯雅”源自非洲坦桑尼亚土著语,意为“变得扭曲”,形容患者因关节剧痛弯腰蜷缩的姿态。它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主要靠伊蚊(就是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花蚊子”)叮咬传播,也就是发病后一周内(急性期)患者血液中含有病毒,伊蚊叮咬了患者后叮咬下一个人,完成传播。
这个病毒一点也不“挑”,各年龄段人群均有可能感染发病,婴幼儿、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感染后风险更高,需特别关注预防。主要流行季节为夏、秋季,热带地区一年四季均可流行。
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证实了基孔肯雅热流行,1956年分离到病毒。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毒的主要宿主,目前在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等110多个国家已发现该病毒。
根据国家疾控资料显示,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有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等;南亚的印度、斯里兰卡。
随着气候变化与跨国旅行的人员流动,它正快速扩张“版图”。目前,由境外输入国内的地区有广东、云南均报告过输入及本土病例。广东东莞此前就发现过聚集性疫情,2010年,东莞郊区两个村庄发生本地流行,共173例,病原体与泰国流行株有较近亲缘关系。
已获授权图,转载勿使用
基孔肯雅热有这些主要症状
感染基孔肯雅热病毒后,通常3天至7天内出现症状,即使是轻症的滋味也不好受。患者多为轻症,大约一周可治愈,重症及死亡病例较为少见。
火急火燎的高烧
患者体温可骤升至39℃甚至40℃以上,体温持续高烧不退,就像身体里有个“小火炉”在燃烧。
走路打颤的关节剧痛
关节和脊椎出现疼痛、关节肿胀,可伴有全身性肌痛,浑身疼得就像被人使了“酷刑”,特别是手脚的小关节,疼到让人走路都打颤,因剧痛而弯腰的姿态,真是病如其名。
伴随瘙痒的皮疹
高烧数天后,过半患者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皮疹,部分患者伴有瘙痒感。
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不一样
可能看到上面的症状,很多小伙伴会觉得“这不就是登革热吗”或者“这就是严重一点的登革热”……
图源:健康荔湾
虽然,传播途径上它们俩是一样的(由伊蚊传播),临床症状都有高热、头痛、关节和肌肉疼痛等,但二者病原体不同,症状持续时长不一样,记住基孔肯雅热有这“一短一长”。
发热期较短,通常3天至7天内出现症状;而登革热通常4天至7天,甚至两周后出现症状。
关节痛持续时间较长,基孔肯雅热以小关节疼痛为主,类似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剧烈,过往病例研究患者中超60%疼痛持续1年,部分长达3年至5年,影响生活质量。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临床部主任邹洋表示,为自限性疾病,没有特效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而登革热多为大关节疼痛,1周缓解。
已获授权图,转载勿使用
预防基孔肯雅热这样更全面
广东省疾控提醒,目前没有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特效抗病毒药物,也无疫苗可预防,所以防蚊灭蚊、避免叮咬是防护的关键。无论是在家、出门在外都要做好防护。
此外,了解蚊子的活动特性。如通常活动高峰出现在早晨日出前1小时至2小时,傍晚日落前2小时至3小时,晚上比早上更为频繁,这正是重点防护的时间段。
自查清除蚊子“老巢”
翻盆倒罐:对于房前屋后、阳台或窗台等露天场地的饮料罐、食品盒、玻璃瓶、水桶、花盆托盘等各种能形成积水的容器,及时清除丢弃或翻倒过来,防止积水。
植物换水:水生植物定期换水洗瓶(每星期至少1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
电器积水:及时清理空调、饮水机托盘等积水。
填平坑洼:填塞竹筒、树洞,废弃轮胎打孔或遮盖防积水。
如需要储水,也要盖好盖子,水体存放不超过7天。
已获授权图,转载勿使用
做好个人全面防护
在家时安装纱窗纱门,阻挡蚊子进入室内,睡觉时使用蚊帐;居家发现有成蚊时,可使用市售有合格证号的杀虫气雾剂、蚊香、灭蚊片等卫生杀虫剂、电蚊拍等灭蚊。
户外活动时,户外树荫草丛少逗留,建议穿浅色长袖长裤预防蚊虫叮咬,也可涂抹驱蚊剂,以减少被蚊子叮咬的机会。
已获授权图,转载勿使用
外出旅游归来要自察
从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回来后,要做好自身健康监测,若出现发热、关节痛等症状,务必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旅行史,也利于尽可能缩小传播范围。
附赠一个热知识
↓↓↓
基孔肯雅病毒主要靠伊蚊叮咬传播,可以分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相比之下,埃及伊蚊与人类更“亲近”,是典型的“家蚊”。它们的区别在于埃及伊蚊背部则是一对括号型白斑,而白纹伊蚊的胸部背面有一条白斑。只要伊蚊“常住地”一旦发生输入性病例,就有本地流行的风险,大家要提高警惕。目前尚无直接人传人的报道。
图源:中国卫生有害生物防制协会
@广东街坊们,
这个夏天
防蚊很重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