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老宣讲到祠堂焕新,湘桥文明建设有好招

作者 董志豪 2025-07-17 09:35

近日,一场五老红色讲台专场理论宣讲暨惠民义诊活动在潮州市湘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行。潮州市关工委讲师团革命传统教育讲师、五老宣讲员陶永庆带领大家重温“潮州七日红”的光辉历史。年轻党员丁婉慈听完深受触动,她表示将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中锤炼本领,让青春在基层一线发光发热。

此次活动是湘桥区推动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以文化强区为指引,湘桥区正用巧思积极推动文明建设,贯彻全省精神文明建设会议精神。近年来,湘桥区通过“接地气”的理论宣讲、家门口的文化盛宴、文明乡风的培育等举措,让文明建设更有活力,文明新风浸润人心,助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举办宣讲超500场

理论宣讲接地气、有活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宣讲是传播思想的重要途径。培育“工夫茶韵润初心”等具有湘桥特色的基层宣讲品牌便是湘桥区在理论传播方面的生动实践。5月,湘桥区将“工夫茶韵润初心”宣讲活动开至深圳市福田区,以茶为媒介,通过观茶艺、听茶道、习茶礼等形式,展现潮州工夫茶的文化初心与精神内涵,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共通注入新动能。

湘桥区将“工夫茶韵润初心”宣讲活动开至深圳市福田区。董志豪 摄

湘桥区将“工夫茶韵润初心”宣讲活动开至深圳市福田区。董志豪 摄

事实上,这样“接地气”的理论宣讲场景在湘桥区还有很多。湘桥区组建了200人的“韩江潮声”宣讲团,重点培育名师、青年、“五老”宣讲队伍,构建起“干部讲政策、专家讲理论、百姓讲故事”的三大宣讲矩阵,为理论传播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同时,湘桥区还培育“五老红色讲台”“商圈讲堂”“客栈茶舍微讲堂”等基层宣讲品牌,将客栈、茶舍与全区16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相结合,作为宣讲阵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阐释党的创新理论。

湘桥区“五老红色讲台”基层宣讲品牌。董志豪 摄

湘桥区“五老红色讲台”基层宣讲品牌。董志豪 摄

收获的成果是有力的证明。近三年来,湘桥区共举办各类宣讲活动超500场,拍摄了14期系列理论宣讲微视频,其中《用乡音讲“活”潮州廉洁文化》等作品入选省级优秀作品,湘桥区委宣传部也于2022年获评“广东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

在文明乡风培育方面,湘桥区也彰显特色。其中,湘桥区持续开展“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以家庭“小细胞”助推乡风文明“大提升”。该项工作获评农业农村部第四批“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目前,湘桥区已评出“星级文明户”425户。

改造20余座祠堂

文化会客厅聚人气、添动力

助推乡风文明,湘桥区在创评“星级文明户”之外,还积极打造“文化会客厅”。这些会客厅在保留雕梁画栋、楹联匾额等传统建筑美学的基础上,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元素,形成集红色讲堂、非遗工坊、道德教化为一体的复合空间。

一场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走进高厝塘村“乡村文化会客厅”。董志豪 摄

一场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走进高厝塘村“乡村文化会客厅”。董志豪 摄

作为湘桥区首个乡村文化会客厅,凤新街道高厝塘村的“乡村文化会客厅”功能丰富,其中文化惠民活动既是其重要功能,也是激活乡村文化活力的关键举措。据统计,自开放以来,高厝塘村依托该会客厅已累计开展各类活动近30场次,服务群众超800人次,涵盖亲子家庭、青少年、老年人、游客等多元群体。

会客厅的多功能室定期举办各类专题分享会,还设置文艺演出、非遗体验等活动,为村民送上丰富的文化盛宴。今年3月,一场2025年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便走进了高厝塘村“乡村文化会客厅”。现场设置亲子阅读分享会、文艺演出、非遗体验、非遗展览、红色讲解、义务植树等系列内容,以文化赋能乡村建设,践行文明新风。

高厝塘村“乡村文化会客厅”多功能室定期举办各类专题分享会。董志豪 摄

高厝塘村“乡村文化会客厅”多功能室定期举办各类专题分享会。董志豪 摄

湘桥区还充分利用祠堂遍布乡村的特点,将辖区20余座旧祠堂改造为“文化会客厅”。例如,卧石村赞圃公祠被改造成“六位一体”多功能文明实践阵地,社光村文阁公宗祠成了道德评议会的平台,锡美村文敏公祠变身道德讲堂和文化学堂,石牌村则依托曾氏曾子文化馆丰富文化内涵。同时,结合“文明实践集中活动日”“我们的节日”等契机,这些由祠堂改造的文明实践场地,被赋予联结群众、丰富文娱、移风易俗等新社会功能。2024年,湘桥区乡村文化空间建设被广东省文明办列为典型推介。

■作者手记

文明新风尚的培育 贵在润物无声

行走在潮州市湘桥区的大街小巷,文明的脉动清晰可感。从红色讲堂到茶舍微宣讲,从旧祠堂到新客厅,这里的文明建设实践揭示了一个朴素道理:文明新风尚的培育不必轰轰烈烈,于细微处用心,于寻常处着力,反而更能深入人心。

五老红色讲台专场理论宣讲暨惠民义诊活动在湘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行。董志豪 摄

五老红色讲台专场理论宣讲暨惠民义诊活动在湘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行。董志豪 摄

湘桥区的文明建设有何特色?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其找到了文化这一灵魂所在。近年来,湘桥区大力实施“文化强区”工程,培育“工夫茶韵润初心”“五老红色讲台”“商圈讲堂”“客栈茶舍微讲堂”等特色宣讲品牌,将理论宣讲与潮州工夫茶文化、红色文化巧妙结合;组建“韩江潮声”宣讲团,构建多元宣讲矩阵;改造20余座祠堂为“文化会客厅”,让传统建筑焕发新生。这些举措无不彰显着湘桥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智慧。

更可贵的是,湘桥区的文明建设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活力。在深圳福田区开展的宣讲活动,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融注入新动能;“好人长廊”巡展和《遇见·德润湘桥》的出版,让榜样力量广泛传播;“星级文明户”的创评,则以家庭“小细胞”撬动乡风文明“大提升”。这些创新实践让文明建设既扎根当代又面向未来。

一言以蔽之,精神文明建设应善于“以小见大”。一场工夫茶艺展示,可以成为理论宣讲的生动载体;一座旧祠堂改造,能够变身文明实践的多功能阵地;一户“星级文明户”的评选,能在整个村落激荡文明新风。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恰恰是文明建设最持久的力量。

文/图:董志豪

编辑 余丹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