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最高荣誉称号。近日,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会上通报我省精神文明建设获得全国表彰的有关情况。
今年是精神文明建设成果集中“张榜”的一年。河源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同时,河源市图书馆等5家单位获评全国文明单位,龙川县丰稔镇黄岭村、连平县隆街镇梅洞村等5个乡村获评全国文明村,河源中学等2所学校获评全国文明校园,叶钧强家庭获评全国文明家庭。
一座城市的文明风尚由点滴行动汇聚而成。在河源,无论是便捷的借还书方式,还是乡村层层铺展的绿意,透过这些细节,不难发现这座小城以创文为契机,悄然实现全方位跃升——绿化率持续攀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与日俱增,文明的滋养逐渐渗透城市每个角落。
今年是精神文明建设成果集中“张榜”的一年,龙川县丰稔镇黄岭村等5个乡村获评全国文明村。 受访者 供图
今年是精神文明建设成果集中“张榜”的一年,龙川县丰稔镇黄岭村等5个乡村获评全国文明村。 受访者 供图
从“秀才村”到“全国文明村”
黄岭村位于河源市龙川县丰稔镇西部。明清时期,村里160余名族人考取秀才,“黄岭老水口,秀才多过狗”的俗语流传至今。然而,受困于山区地理位置,曾几何时,这里硬件设施落后,生活条件艰苦。
黄岭村位于河源市龙川县丰稔镇西部。 受访者 供图
黄岭村位于河源市龙川县丰稔镇西部。 受访者 供图
转机始于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的推进,黄岭村硬件设施逐渐完备,村容村貌持续提升。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黄岭村更将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铆足干劲向着“三年初见成效”目标冲刺。“抓党建是核心。”黄岭村党总支部书记叶海涛坦言,强化组织凝聚力后,党员带头冲锋,党群干事创业的热情被充分点燃。此外,黄岭村还在老村委旧址设立妇女儿童之家。“婶婶、阿姨朴实、细腻,照顾留守儿童和弱势群体,把他们的事当成自家事,达成许多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叶海涛说。
“以前村民常为琐事争执,脸红脖子粗是常态。”叶海涛坦言,黄岭村90%村民姓叶,宗族纽带紧密。据此,村干部倡导“一家人不说两家话”理念,激活宗族力量。相较以往,很多村民更加懂得互助互谅,有时不用等宗族理事会出面调解,一些小矛盾在有商有量中便消弭于无形。这份向心力在村庄建设中愈发凸显。“该建!差多少钱,我们补!”当村里开展新农村建设,发展乡村振兴事业时,黄岭村外出村民慷慨解囊,村里短时间便募集到300多万元。
明清时期,村里160余名族人考取秀才,“黄岭老水口,秀才多过狗”的俗语流传至今。 受访者 供图
明清时期,村里160余名族人考取秀才,“黄岭老水口,秀才多过狗”的俗语流传至今。 受访者 供图
在黄岭村,古老民居错落有致,叶氏家训代代相传,狮队、马灯剧团逢年过节登台亮相。近年来,村里更组织编撰村志,将历代好人好事、地名由来、人文典故尽数收录,让村民在翻阅中读懂故乡的过往。而“最美庭院”“最美家庭”等评选,则以榜样力量激发村民参与热情,家风与村风在互评互学中愈发清朗。
近年来,黄岭村组织编撰村志,将历代好人好事、地名由来、人文典故尽数收录,让村民在翻阅中读懂故乡的过往。 受访者 供图
近年来,黄岭村组织编撰村志,将历代好人好事、地名由来、人文典故尽数收录,让村民在翻阅中读懂故乡的过往。 受访者 供图
这份内外兼修的蝶变,让黄岭村收获沉甸甸的认可:2023年入选广东“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培育名单,2025年更获评“全国文明村”。叶海涛坦言,捧回“国字号”荣誉后,村民自豪感油然而生,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比以往更高了。
目前,黄岭村老村委改造工程正推进,这里将成为市级社工部挂点的民主议事阵地。“议事阵地随时向村民敞开大门,大家有事就坐着聊、商量着办。”叶海涛谈及,依托议事阵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公共服务场所,黄岭村联合社会组织常态化开展义诊、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联系县社工部、政数局推动部分政务服务下沉,让老人不出村就能办理政务服务事项。
在黄岭村,古老民居错落有致。 受访者 供图
在黄岭村,古老民居错落有致。 受访者 供图
“很多年轻人通过父母托举,从县城到大城市立足。然而,如果年轻人都走了,老建筑会荒,文化会消亡,总要有人留下来添砖加瓦。”作为曾在广州生活10年的“95后”村支书,叶海涛认为,“国字号”荣誉只是起点,真正的成效在于村庄实实在在的变化:土地流转起来,产业发展起来,村里热闹起来,村民的幸福感越来越强——这才是黄岭村该有的样子。
受困于山区地理位置,曾几何时,黄岭村硬件设施落后,生活条件艰苦。 受访者 供图
受困于山区地理位置,曾几何时,黄岭村硬件设施落后,生活条件艰苦。 受访者 供图
“卖菜不用出村,打工不用离乡”
在连平县隆街镇,距县城21.5公里处,坐落一个小村庄——梅洞村。这个辖区面积仅4平方公里的地方,是清代翰林学士黄叔显的故乡。梅洞村党支部委员黄红卫介绍,村里素有崇文重教传统,而正是这份对教育的重视,吸引深圳企业家前来兴办学校。目前,已设置小学至高中的完整学段,周边村民不用再为求学奔波,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学资源。
在连平县隆街镇,距县城21.5公里处,坐落一个小村庄——梅洞村。 受访者 供图
在连平县隆街镇,距县城21.5公里处,坐落一个小村庄——梅洞村。 受访者 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梅洞村不仅让“小”有所教,更让“老”有所乐。村里的老人协会已走过20个春秋,60岁以上的老人们在这里排演文体节目、同吃团圆饭。“村民日常说说笑笑,有事商量着办,邻里间矛盾渐渐少了,人情味越来越浓。”黄红卫回忆,以前日子不宽裕时,村民办红白事还得借钱攀比,老人过世你家摆10围酒,我家就非要摆12围。如今,村里依托“红白理事会”大力倡导简办新风,大事小情从简安排,攀比的陋习日渐消亡。
梅洞村的老人协会已走过20个春秋,60岁以上的老人们在这里排演文体节目、同吃团圆饭。 受访者 供图
梅洞村的老人协会已走过20个春秋,60岁以上的老人们在这里排演文体节目、同吃团圆饭。 受访者 供图
产业发展的活力,让这个小村庄有了更坚实的底气。梅洞水库里,肥美的鲩鱼自在生长。依托强村公司,梅洞村已形成从鱼苗培育到市场销售完整链条,成为“一村一品”的亮眼招牌。此外,梅洞村家家户户种植水稻,除此之外,村里还鼓励带头人领着乡亲种砂糖橘,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与许多乡村工业基础薄弱不同,连平县产业园就落户在梅洞村。20多家企业的入驻,为这个小村庄注入旺盛人气。“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变身产业工人,而且自家种的青菜、榨的农家油,也不用再辛辛苦苦跑到镇上叫卖。企业食堂、外来务工人员,都是现成的好销路。”黄红卫笑言。
梅洞村将继续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文体活动,让村民的精神生活更充实。 受访者 供图
梅洞村将继续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文体活动,让村民的精神生活更充实。 受访者 供图
这份内外兼修的变化,让梅洞村成功入选广东“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培育名单。“村干部带头清扫,妇女志愿队定期上阵,村民们渐渐从‘看着干’变成‘主动干’。”黄红卫提到,如今的梅洞村,柏油路直通家门口,公园里绿树成荫,路灯照亮夜晚的街巷,不仅本村村民晚上爱到户外散步,连产业园的务工人员、镇上的居民都常来这儿散心,连在外打工回来的人都感叹“村里变了大样,干净得像城里一样”。
谈及未来,黄红卫目标明确:继续完善基础设施,让人居环境再上台阶;丰富文体活动,让村民的精神生活更充实,“大家齐心合力,要让梅洞村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南方+记者 李娇
相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