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个月底,面向全市高中(中职)学生的2025年东莞市“重走东纵路”夏令营活动即将开营。作为“重走东纵路”系列活动的重头戏,夏令营将以追寻东江纵队足迹为主线,横跨莞城、东城、厚街、清溪、黄江、大岭山多个镇街,引导学生用脚步丈量革命先烈为之奋战的热土,在体验历史、军事训练、活动竞技中实现自我教育。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5月,东莞立足本土红色资源,由市教育局联合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文广旅体局、团市委重磅推出2025年“重走东纵路”系列活动,以地方生动实践响应国家宏大叙事。
短短两月来,市、镇、校三级联动同频共振,推进系列活动在全市如火如荼展开,通过构建“资源共享、课程共建、师资共培、活动共办”的教育共同体,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红色基因教育传承工作体系,推动红色教育实现全域浸润。围绕赓续红色血脉、强化历史自觉、促进代际传承,系列活动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载体。
系列活动如火如荼
代际共鸣传承红色基因
自启动以来,“重走东纵路”系列活动在全市迅速铺开,掀起全域红色教育热潮。
“东纵战士当时是如何克服物资短缺的困难?”“百花洞战斗中战士们是如何保持士气的?”在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沙田镇的学生们化身战地记者,踊跃向讲解员和工作人员提问。今年5月,东莞推出首批30个红色研学点,建立起全市中小学生走进东江纵队纪念馆、鸦片战争博物馆全覆盖制度,其中已有7万多人到东江纵队纪念馆开展红色研学。
沙田学生到东江纵队纪念馆开展红色研学活动。
沙田学生到东江纵队纪念馆开展红色研学活动。
同时,市教育局指导各镇街(园区)用好当地红色资源,打造了“行走的思政课”系列课程。其中,大岭山镇第一小学联合东江纵队纪念馆打造了“东纵思政学堂”课程,由该馆讲解员及大岭山镇第一小学小小红色讲解员向参加红色研学的学生讲述东纵故事;虎门镇中心小学联合太平手袋厂陈列馆设计了“太平手袋厂陈列馆徒步研学课程”,学生们深入了解太平手袋厂作为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的创业历程,通过500多件展品感受改革开放初期的奋斗岁月,激发爱国热情,传承敢为人先的精神 ;洪梅镇中心小学联合莫萃华故居设计了“学习莫萃华革命精神研学课程”,让研学成为学生们触摸历史、传承初心的必修课。
虎门镇中心小学打造“太平手袋厂陈列馆徒步研学课程”。
虎门镇中心小学打造“太平手袋厂陈列馆徒步研学课程”。
洪梅镇中心小学学生到莫萃华故居开展研学活动。
洪梅镇中心小学学生到莫萃华故居开展研学活动。
在广缘庵革命遗址,清溪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们神情专注,认真倾听84岁的东纵老战士张阿婆讲述革命往事。作为系列活动之一,东莞邀请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东莞红色事业亲历者走进校园、亲述历史,“五老”进校园活动启动首月已开展宣讲17场,参与学生8000余人。
清溪镇中心小学学生倾听84岁的东纵老战士张阿婆讲述革命往事。
清溪镇中心小学学生倾听84岁的东纵老战士张阿婆讲述革命往事。
此外,主题征文摄影活动截至目前收到投稿超1100篇,涵盖小学至高中全学段,全网阅读量突破140万次;红色影视展播活动自6月开展以来已覆盖14个镇街近90所学校,“每周一歌”红色歌曲展播活动覆盖全市600多所中小学校的120余万学生,“红色研学方案”征集活动和小小红色讲解员比赛于7月上旬同时启动。
寮步镇中心小学组织开展红色影视展播活动。
寮步镇中心小学组织开展红色影视展播活动。
“重走东纵路”系列活动从“研、行、思、写、讲、听、唱、观”八大维度构建内容体系,将传统模块化活动升级为场景化、沉浸式学习生态,让红色教育跳出传统课堂的抽象阐释。当家国情怀不再只是课本铅字,新时代青少年就与革命先辈们产生了跨时代的情感共鸣。
石碣镇刘屋村红色文化讲解员、老党员刘满枝向学生们讲述抗战史。
石碣镇刘屋村红色文化讲解员、老党员刘满枝向学生们讲述抗战史。
东莞五中高二学生付兴翔在《东江特遣队》观后感中写道:“特遣队用竹筏横渡吐露港时,水面上倒映的不仅是队员们坚毅的脸庞,更是一个民族不屈的魂魄。”东莞理工学校团学骨干李芊霖说:“当我写下‘传承红色精神’时,突然明白英雄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需要我们用行动续写的故事。”
在系列活动的深化推进中,东莞不断强化思政融合。一方面,通过AI技术重现红色历史情景,活化革命英雄人物形象,建设“线上+线下”融合、虚实结合的红色基因教育资源库;另一方面,在全国率先推出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思政课大比武”活动,打造红色思政“金课”。5月起,“思政课大比武”评选出的十大示范课例已陆续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巡讲,101节精品课也从7月起在市教育局官方公众号“东莞慧教育”进行每周分主题展示。
十大示范课例陆续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巡讲。
十大示范课例陆续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巡讲。
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制作的《科技筑梦 未来有我》入选精品课例。
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制作的《科技筑梦 未来有我》入选精品课例。
不仅如此,全市教育系统还开展了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我为什么当老师”师德主题活动,通过记录一线教育工作者深挖红色资源、创新教学形式的潜心探索,展现用革命故事浸润童心、以红色文化培根铸魂的育人智慧,使广大教师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师德修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也引导广大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延展教学空间,建设一支可信可敬可靠、能讲会讲讲好的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
5月30日,2025年度“我为什么当老师”师德主题视频第四期(总第四十二期)上线南方+。
5月30日,2025年度“我为什么当老师”师德主题视频第四期(总第四十二期)上线南方+。
镇校行动亮点纷呈
共建立体红色育人网络
通过市级统筹下的区域化、校本化实践,东莞打造全方位立体红色教育网络。
镇街行动聚焦资源拓展、课程深化、制度保障。其中,大岭山镇构建“红色岭邑教联体”,发布了“行走岭邑”亲子研学实践手册,串联全镇7处红色地标、11处文化景点和6家科技企业,进一步拓展了红色教育的实践空间和育人场域。长安镇活化霄边农会旧址、将军山烈士纪念碑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茅洲河文明展、长安水上活动中心等,开发“莲溪星火”“品质智造”“文化传承”三大主题研学路线,形成“红色+产业+生态”实践教育带。
大岭山镇建设“红色岭邑教联体”,打造区域红色思政教育的新样板。
大岭山镇建设“红色岭邑教联体”,打造区域红色思政教育的新样板。
课程方面,石龙镇开发《石龙红色记忆》《东江纵队在石龙》等校本教材,覆盖全镇12所中小学;创新开设“红色故事会”“党史微课堂”等特色课程,打造“红色文化周”品牌活动,年均举办活动40余场,学生参与率达95%。东城街道创新“科创思政”课程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与红色精神有机融合;依托省级名师工作室,通过示范课、教研交流,先后走进新疆喀什、贵州铜仁、广东韶关及揭阳等16个省市进行成果推广。
东城推进思政教育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
东城推进思政教育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
制度方面,虎门镇探索构建包含“认知-情感-行为”三维度的红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为特色发展提供科学指引;沙田镇试点每周校外活动,今年将推动3—7年级的7000多名中小学生到东江纵队纪念馆,并为每个班级配备1名带队教师、1名思政教师和1名安保教师,做好全方位的保障。
学校行动则以激发师生主体性为核心。其中,东莞中学围绕“中共东莞第一个支部成立处”打造系列红色景观,构建全面的党史校史和思政课程体系,将红色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将学科思政、课程思政、科创思政、红色思政、数智思政“五维融合”,打造“重走东纵路”红色研学、“书记思政金课”“未来之声,红色回响——红色经典读书人”等品牌。
东莞中学打造“党史+校史”红色思政课程。
东莞中学打造“党史+校史”红色思政课程。
东莞市第十高级中学将党建与美育深度融合,打造《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特色课程。纺织服装学校与鸦片战争博物馆联合推出“和美大同 疆来粤好——馆校合作 民族融合系列思政课”项目,期间开展了60余场大思政课活动,入选全国“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介精品项目。
东莞市第十高级中学举办党建美育融合课程教学成果展,学生现场作画。
东莞市第十高级中学举办党建美育融合课程教学成果展,学生现场作画。
厚街镇前进小学以“五步进阶”模式设计红色教育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数字人互动、跨学科任务等,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大岭山镇第三小学、新风中学、大岭山中学、中心幼儿园等各自开发红色主题校本课程,涵盖跨学科探究、主题演讲、影视赏析等多元学习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暑假期间,全市镇街及多所学校结合“重走东纵路”系列活动,将红色教育融入暑期托管服务中,利用当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博物馆、文化馆、体育馆、国防教育训练基地等各类教育资源,开展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寻迹路线横跨多个镇街
“行走的红色课堂”锻造时代新人
在东莞这片饱含红色基因的热土上,每一处红色革命遗址都承载着革命历史和伟大精神,成为东莞宝贵的精神财富。以“重走东纵路”系列活动为代表的红色基因传承实践,正在为莞邑大地培育时代新人注入强劲动力。
7月29日至8月2日,“重走东纵路”系列活动将迎来又一波高潮——面向全市高中(中职)学生的市级军事夏令营活动将在期间开展。参与的学生将到莞城、东城、厚街、清溪、黄江、大岭山等地追寻东纵革命先烈的足迹,在“行走的红色课堂”中实现自我教育。
作为“重走东纵路”系列的重磅活动,夏令营活动以“1个市级主活动+N个镇街分活动”形式开展,旨在用好用活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清溪路东干部训练班旧址、东城榴花公园等红色资源,用东江纵队的艰辛历程、党的光辉历史、东莞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教育青少年。近日,虎门、厚街、莞城、寮步、沙田等结合实际,已先后开展镇街分活动。
图说:厚街镇开展中小学暑期“重走东纵路”夏令营活动。
图说:厚街镇开展中小学暑期“重走东纵路”夏令营活动。
从设计理念与内涵来看,“重走东纵路”夏令营活动具有三重意义:
一是铸牢理想信念根基,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活教材”。活动依托实体化、场景化的红色资源,将书本上的革命历史转化为可感可触的实地体验。学生用脚步丈量革命热土,亲临先辈先烈战斗生活过的场所,得以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东江纵队在华南敌后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史及其所承载的伟大抗战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参加虎门镇中小学生“重走东纵路”夏令营活动的学生参观陈超故居。
参加虎门镇中小学生“重走东纵路”夏令营活动的学生参观陈超故居。
二是贯通历史与现实,强化国情认知与使命担当。“重走”的过程,不仅是回望烽火岁月,更是将革命历史与东莞乃至国家当下发展成就进行深度链接。学生在了解先辈先烈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同时,必然感受到脚下这片热土在和平年代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深化对基本国情的认知。活动将历史教育升华为国情教育和使命教育,激发学生建设家乡、报效国家的内生动力。
三是涵养国防观念,锻造新时代青年“精气神”。东江纵队的军事斗争历程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国防教育教材。活动通过探访战场遗址、了解游击战术、感受先烈英勇事迹,不仅是对学生国防观念的启蒙和强化,更是通过革命先辈坚韧不拔、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品质,塑造新时代青年必备的意志品格。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有助于培养青年一代的忧患意识、斗争精神和保家卫国的责任感,为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厚植社会基础和青年力量。
更多夏令营活动资讯将于近期发布。活动期间,“东莞慧教育”公众号、南方+客户端也将对活动进行跟踪报道,让我们一起期待。
采写:南方+记者 林群贤
统筹:王慧 黄婷
东莞市教育局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