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老师很和善、耐心。”
“有很多经验丰富的老师,还有一些一中的老师会经常来送课指导。”
“年轻老师都很好,和气负责。”
“环境很好,能静下心,学习氛围也很好。”
翻开网上学生们对十一中的评价,还有自己记录的亦校亦景的十一中短视频,能从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中触摸到“学在十一中”的真实状态。
坚持“和实生华、适性求是”的办学理念,全力“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绽放”。东莞市第十一中学(下称 “东莞十一中”)自 2024年9月迎来首个“学年”以来,以“和适教育”为内核,融入 “三和”“五适”文化育人的精神底色,聚焦五育融合,逐步构建起“5H” 和适课程体系和德育体系。
如今,“和适课程”与“三和”“五适”文化体系双轨并行,不仅为学校高速发展锚定方向、构筑根基,更为教师搭建了施展教育智慧、实现专业成长的广阔舞台,让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在“和而不同、适性扬长”的育人氛围中,引领学生在多元成长路径上绽放生命光彩。
“和适”办学一脉相承
作为新生的市直属公办寄宿制完全中学,十一中传承了东莞一中“幸福教育”优质品牌,由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东莞一中教育集团理事长、东莞一中党委书记熊盛才担任学校校长,并派驻管理干部,组建名师交流团队,将办学理念、创新因子注入学校,高水平、高标准实施管理、文化、师资一体化建设,名副其实“含着金汤匙出生”。
“办一所让人幸福成长的学校”,是东莞一中的“幸福教育”办学理念。与东莞一中一脉相承的十一中,则以“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绽放”为办学宗旨,提出“和实生华、适性求是”的“和适”办学理念,致力于培育坚毅、高洁、担当的幸福学子。
熊盛才认为,和是中国古老的哲学智慧,一个学校师生要和睦、校园要和美、家校要和谐,而对于学生呢,面对充满各种可能和未知的世界,我们还是要主动跳出应试教育的牢笼,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由度赋予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多元发展,所以我们提出了另一个关键词“适”,即适合学生的教育。
此外,“和”的谐音也是荷花的“荷”,桥头是荷花名镇,学校用荷来做文章,家长也会看到学校融入了各种荷花的文化元素,这正彰显我们的育人目标就是培养坚毅、高洁、担当的幸福学子,就是希望他们像荷花一样,有坚毅的精神、有高洁的品质,有荷的那种负重担当,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十一中的育人目标,以“和”德处世,以“荷”品育人,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绽放。
熊盛才。
熊盛才。
熊盛才认为,一个学校提供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精神价值的引领,希望能够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对幸福的理解,激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并且落实在学生的行动中。
十一中的“和适”办学,其实也是以“幸福教育”为精神指南,凸显出包容差异、崇和尚实,因材施教、和而不同,适性发展、求是求真。为此,聚焦“五育融合、五育并举”,十一中提出全力构建“5H”和适课程体系:即以“和”为导向,营造个体身心和谐、团体人际和睦、群体和乐共生的育人环境;以“适”为路径,打造目标适当、内容适趣、方法适切、训练适中、活动适宜,既面向群体,又针对个体的“适性”课堂。
“我们在开足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性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着重打造以教师为主体的特色化校本课程。通过提供多样、特色化的学习项目和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十一中副校长关晶莹介绍,“5H”对应的是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强调身和适体、脑和适智、手和适劳、心和适德、己和适群。
“拓展课堂”多维融合
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课程体系则是教育理念的集中展现。基于这个“5H”体系,十一中配套了人工智能室、屋顶生态农场、体艺功能室,科创、木工、陶艺、烹饪等别具一格的现代化、特色化设施,重点打造劳动教育、科技创新、体美教育以及包括桥头非遗项目在内的特色课程。
学生在屋顶农场采摘蔬果。
学生在屋顶农场采摘蔬果。
熊盛才说:“所以我们才花了很大的气力去建设大量的个性化的功能室,拓展开设大量多元化的校本课程,就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未来拥有更多的选择。”
在十一中,科技课程体系是以常规课堂+校本课程+社团课程+科创创客教育辅导四方面综合进行。单围绕科创创客教育,学校就开设了四门校本课程,形式内容各异,有重点讲电子技术和硬件制作的,有讲编程设计算法应用的,有讲时事热点以及背后的技术原理的,有讲机器人科创竞赛训练的。科技校本课程由四名优秀教师组成,其中有省市级名师正高级教师,有科创创客教育经验丰富的青年教师,还有来自省名校华工华师的优秀应届毕业生。青年教师,活力满满,为崭新的十一中源源不断注入无限的活力。
学校木工室。
学校木工室。
又如独具一格的木工教室,拥有激光切割机、CNC机床、台钻等大型加工设备。按照课程规划,学校未来会开设木工、电工、机械结构等的技术类校本课程,教会学生从最基本的锯、刨、打磨操作开始,到运用现代化的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致力于培养理论和实践并重、将前沿技术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人才。
学校陶艺室。
学校陶艺室。
在陶艺室,学校推出“陶艺社团+选修课+实践活动”的课程模式。通过社团培养兴趣骨干,选修课分层教学,设置创意评比、作品义卖环节,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在烹饪室,每周二下午是学校社团在此开展活动,老师可以带着社团学生来烹饪室做自己喜欢的食物。学生们会在周末的时候提前讨论出下周做什么食物,并在社团活动之前准备好食材。目前为止,他们已经做过果茶、舒芙蕾、大福、杯子蛋糕等等。
屋顶农场。
屋顶农场。
在劳动教育方面,学校楼顶设有专门的劳动种植基地“和智农苑”,已经规划好专属班级的“幸福农场”。通过开发劳动教育课程,举行劳动培训、班级包干、统一管理等举措,全体师生都非常积极参与到这种探索劳动教育内涵的实践体验。
和悦剧场。
和悦剧场。
此外,学校还拥有承载艺术魅力的和悦剧场,可容纳1400余人共享视听盛宴;超大型的体育馆气势恢宏,能同时满足5000余人的运动需求;上下四层的“和适楼”图书馆,藏书丰富、设施智能,既是静谧的知识殿堂,也是开放的研讨空间。
校图书馆。
校图书馆。
通过这些功能各异、设施完备的功能场室,不仅让学生们充分体验丰富多彩的“拓展课堂”,更传递出学校“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绽放”的育人追求,全心全意为学子打造集学习、实践、展示于一体的理想成长天地。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立足地域文化特征,积极发掘本土资源,计划围绕桥头“荷文化”、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莫家拳、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桥头凉帽制作技艺等特色课程,做好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工作。
“社团”文化精彩纷呈
“月遇从云,花遇和风。在这里,文学不只是风花雪月、诗和远方,而是在世界运转的逻辑中,用理性和感性织就的花园。”
每年入学季,妙笔生花的文学社招新介绍,总能吸引一大批学弟学妹。因为无论你是何种模样,拥有怎样的故事,这里每一个真实而鲜活的生命,都与文学有关。
文学社。
文学社。
“辩是辩非,辩天下公理;论古论今,论人间万象。”聚焦培养思辨能力与表达艺术的辩论社,提倡“以辩促学,以辩会友,博采众长”,注重多元视角的碰撞,鼓励正反观点的交锋。
摄影社。
摄影社。
“用镜头捕捉青春,用光影记录美好。”摄影社则是一个热爱生活、追求创意的集体。在这里,无论是摄影新手还是资深爱好者,都能通过外拍实践、技巧分享和主题创作,提升摄影水平的同时实现交友、放松的劳逸结合。
在十一中,除了课程、课堂外,还有十数个各具特色的学生社团。它们中的每一个都是一扇通往热爱的大门。
音乐社。
音乐社。
从“含章可贞”的文学社到指尖艺术的音乐社,从天马行空的国漫社到色彩斑斓的绘画社,从英式橄榄社到千面未央话剧社,从活力四射的街舞社到妙趣横生的哈利波特社,从探索宇宙的天文社到舌尖美味的烹饪社……它们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天文社。
天文社。
“和适”课程体系下,无论是语数英、物化生等国家课程,还是陶艺、木工、烹饪等校本课程,抑或是文学社、音乐社、辩论社等特色学生社团,十一中都有专门的硬件场所和师资队伍进行保障。在这里,每一个兴趣都是主科,每一位学生都是主角,“每一个生命都能精彩绽放”。
【家长评论】
十一中不仅是一所注重学术的学校,更是一个让学生全面发展、激发潜能的成长平台。无论是科技创新的前沿探索,还是心理健康的细致关怀,甚至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空间的设计理念,都让我对这所学校的教育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
说到最喜爱的校园场景,楼顶的“和智农苑”堪称点睛之笔。当乘电梯直达顶层,扑面而来的田园气息与脚下都市天际线形成的奇妙反差,完美诠释了“都市农耕”的教育创新。这里不仅划分了不同的农作物区、立体栽培架,更设计了雨水循环灌溉系统。这种将劳动教育、生态理念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践,让知识真正“活”了起来。
通过校园开放日的深度体验,我重新认识了十一中的教育生态:心理咨询室的减压沙盘打破了传统辅导的刻板印象,学生在游戏化场景中学会情绪管理;美术和书法教室里,几何造型与传统文化碰撞出美育新范式;东门广场的社团展演更展现出学生自主管理的活力,从街舞社的青春律动到合唱团的美妙歌声,多元文化在这里和谐共生。
撰文:刘远忠 黎晗
摄影:麦晴怡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