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乡村建设工匠共富联盟成立大会在龙门召开。5家联盟成员协会集体签署协议,建立技艺共享、资源互补、合作共赢的协作机制,充分发挥联盟平台作用,为引领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乡土人才支撑,为助力村民家门口就业增收、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赋能添彩。
成立工匠共富联盟
变“单打独斗”为“攥指成拳”
南昆山、罗浮山是镶嵌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两颗“明珠”,不仅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承载着珍贵的文化遗产与传统工艺资源。随着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建设的加速推进,引领区最美旅游公路、户外运动小镇等重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这为乡村建设工匠提供了施展才能、大展身手的舞台。
为加强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乡村建设工匠的交流合作,推动资质互认、跨区调配、资源共享、项目协作,在市委组织部、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市总工会指导下,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统筹,成立“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乡村建设工匠共富联盟”。联盟成员包括惠州市乡村建设工匠协会、博罗县乡村建设工匠协会、龙门县乡村建设工匠协会、龙门县龙城街道乡村工匠协会、龙门县龙城街道城西村农民工匠协会等5家协会。
联盟的成立,标志着乡村建设工匠从“单打独斗”向“攥指成拳”转变。据了解,作为非营利性互助协作组织,联盟专责推动乡村建设工匠(泥瓦工、木工、水电工、钢筋工、园艺、绘画、雕刻、软装等工种)的跨区域协作,主要职能包括组织技术交流与培训活动、制定乡村建设工匠技术标准、开展传统工艺保护与创新研究及协调成员间项目合作等。
引领工匠积极参与项目建设
让大家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
惠州市各地将乡村建设工匠培育与项目建设相结合,通过引领广大乡村建设工匠参与农房风貌管控、屋顶“小披檐”美化等工作,积极扶持乡村建设工匠创业就业,带动他们增收致富。
“我们十分重视乡村建设工匠的培育和发展,积极推动乡村建设工匠投身‘百千万工程’。”龙门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王凯山说,截至今年3月,在全县已完成的农房外立面改造、“小披檐”美化项目中,由乡村建设工匠完成的分别为5314栋、1719栋,实现了工匠队伍培育与工匠就业增收双赢。
“作为建筑央企,在助力惠州‘百千万工程’建设中,我们一直在思考能为当地带来什么、留下什么。”中建五局惠州分公司总经理杨璟说,作为引领区最美旅游公路的建设施工单位之一,一年来公司在参与项目建设中通过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岗位及开展技能竞赛等方式,共帮助40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目前,我们正从中建五局总部长沙建校邀请了名师过来开展实操教学,相信此举会助力培养更多高素质乡村建设工匠”。
联盟成立的出发点就是促进乡村建设工匠就业增收。当天的联盟成立大会提出,接下来,惠州市将出台一揽子务实举措,努力创造条件引领广大乡村建设工匠积极参与项目建设,让大家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让每一位工匠的巧手都能创造实实在在的财富,共同书写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建设壮丽篇章。
提高乡村建设工匠影响力
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陈海强是龙门县龙城街道城西村农民工匠协会会长。他表示,通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协会从2018年成立之初的21名工匠发展成现在拥有216人的乡村建设“全工种团队”。而在协会发展过程中,他以百果里农业综合体项目为载体,集“产、学、研、销、游、娱”于一体,创造了 “三金模式”(让工匠赚薪金、村集体收租金、村民在家门口赚现金),带动村民稳定增收,为村民提供了超100个就业岗位,使村集体年增收超65万元,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在这次联盟成立大会上,陈海强被推选为联盟首届轮值理事长,他说:“今后将做好联盟各项工作,吸引更多工匠返乡就业,形成‘一匠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的发展格局,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让共同富裕的梦想照进现实。”
博罗县乡村建设工匠协会会长陈嘉立表示,联盟的成立有利于提高乡村建设工匠的影响力,从而更好地服务农民、服务乡村、服务社会,“希望联盟更好地促进各协会之间交流合作,围绕理论技术、现代和传统建筑工艺、地方乡村文化建筑特色等开展研习培训,不断激发工匠们的思维灵感,为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采写:南方+记者 蓝单 通讯员 惠组宣
图片:受访单位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