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里“淘金”!坡头13家家庭农场、7家合作社入选省级标杆

作者 周梦雅 2025-06-05 18:18

清晨的露珠还未消散,金碧种植基地青椒园里已跃动着忙碌的身影。这些经标准化绿色种植的蔬菜经过分拣,3小时内便将出现在湛江生鲜超市的货架。坡头区的家庭农场主们正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现代农业的崭新篇章——他们以家庭为经营单元,通过规模化种养、科技化管理和品牌化运营,实现家庭年净利润十余万到几十万元不等,实现“土里淘金”的华丽转变。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科技赋能农业的加速落地以及消费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家庭农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24年,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公示了广东省标杆家庭农场和标杆农民专业合作社入围名单,坡头共有13家家庭农场和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上榜。省农业农村厅对公示入围的家庭农场和合作社采取项目支持和政策赋能的方式,分三年进行支持培育,坡头区首批投入40万元资金扶持省级标杆项目。

数字赋能

传统农场开启科技兴农新赛道

当农业无人机掠过绿浪翻涌的花生田,在田地里精准地洒上防虫药剂;当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沿着铺设的管道,将裹挟的水肥混合物自动运送到农作物的根系;当菜篮子可视化追溯系统记录下每一棵蔬菜的“前世今生”,农业监管平台实时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在科技的赋能下,传统农场正逐渐告别传统的“看天吃饭”“面朝黄土背朝天”模式,迈向智慧农业时代。

农业无人机给花生苗施药。受访者供图

在坡头区金碧种植基地,有着延绵500多亩的蔬菜园和稻田。漫步田间,黑色管网如同大地毛细血管般精密分布,“近几年,基地500多亩田地都安装上了水肥一体化系统,根据叶片的生长情况,及时浇灌不同肥料。”金碧种植基地技术管理刘场长指着浅埋在地下的管道说道。

滴灌系统布置在作物的根系位置,采用水肥同施,它的有效吸收率高出普通传统施肥方式一倍多。“施肥作业1个人就可以完成,打开进水阀,抽上来井水,倒入水溶肥,控制阀门的大小就可以调整滴灌速度,成本节约了30%。”刘场长算着经济账。

金碧种植基地采用水肥一体化系统。

菜园实现了自动施肥,无人机云端施药也成为现实。

在基地仓库,一架六旋翼农业无人机停靠在此。刘场长说道:“过去,这百亩稻田施药工作需要30名工人劳作一整天,现在,无人机1小时就能完成,还能自动躲过电线杆。”

传统农业中,追肥杀虫是项“苦差事”。现在,500亩种植基地都实现了无人机施药,机身装载着智能控制系统和北斗导航模块,设定好参数后,无人机自动规划最优航线。

这种“科技+农业”的融合模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劳动强度,国家也给予了相应财政补贴。

“基地去年购入了这台‘空中农机手’,由于是标杆项目,财政资金一次性全额补贴6.5万元。”刘场长展示着手机上的补贴申领记录。

据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介绍,农民采购了新设备,可以凭发票等资料到区农业农村局或者在手机上申请农机补贴,根据设备的不同,一次性补贴10%—30%。

这些政策红利和技术进步为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一定程度解放了农民双手,也让创业者们看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生态筑基

打造绿色农业新范式

清晨,农民钻进金碧种植基地青椒园,弯腰摘下一颗颗翠绿饱满的大盘尖椒,这些还沾着露水的尖椒正等待着菜贩来收。

消费升级的浪潮也为家庭农场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绿色、有机、健康农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家庭农场凭借其独特的生产经营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农场通过发展有机种植、养殖,打造农产品品牌,实现了产品的溢价销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金碧农场工作人员在挑拣打包刚收获的尖椒。

金碧种植基地内无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源,是蔬菜种植的良好绿色食品基地。金碧种植基地坚持绿色、安全、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已制定出合作社自身标准化的绿色蔬菜种植规程,引导农户实行规范种植,做到“统一生产计划、统一供应农资、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产品认证、统一指导服务、统一加工销售”,确保产品质量。积极实施栽培设施化,品种优良化、生产标准化,努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正在争创广东绿色有机蔬菜种植生态示范基地。

睿丰农业科技基地的绿色发展步伐同样铿锵有力。基地自2014年开办以来,实质为家庭直接经营,主要种植红薯、土豆、玉米、优质南瓜、西瓜等农作物,已建立起各项完整规章制度,努力加强打造热带农作物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引进新设备、农作物新品种,进行技术推广,打造无公害示范基地,尽量用农用生物环保有机肥。

引进的河南农科园张教授培育的新品种——哈蜜番薯种,亩产5000多斤,远销郑州、广州、成都等红薯批发市场。

利用南三镇优良资源,伟建家庭农场开发建设南三青蟹养殖基地。

在鹭洲岛青蟹养殖基地,一场生态养殖革命悄然上演。伟健家庭农场主要养殖青蟹,并申报了鹭洲岛牌青蟹品牌,小小的青蟹被投入了来自湛江湾实验室、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湛江实验站(动物研究所)、广东海洋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科研院校的科技成果。

农场以本地特色产品鹭洲岛牌青蟹为研究对象,开展青蟹棚舍高效养殖技术和青蟹、贻贝种苗培育,天然饵料应用技术、专用抗病防病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研究及应用,以及人工培育红树林技术,形成红树林—贻贝—青蟹养殖生态系统,做到鹭洲岛青蟹生产的无公害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确保鹭洲岛牌青蟹质量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提高市场竞争力。

鹭洲岛牌青蟹收购单价在百元以上,远超市场上其他蟹种,也为家庭农场带来了70余万元的年净收入。

链式发展

产业带动效应显著

青中带红的妃子笑荔枝挂满了枝头,让人垂涎欲滴,官渡镇丰盛家庭农场正演绎着“一颗荔枝撬动产业振兴”的创业故事。

农场主詹瑞忠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家务农,农村荒弃耕地和闲置土地不断增多,詹瑞忠带领家人在村里种植荔枝,2019年转包那坦村孔尾岭75亩果园种植荔枝,主要种植妃子笑、仙进奉等品种。

成熟的“妃子笑”荔枝挂满枝头。

詹瑞忠介绍,农场主要劳动力是家里3人、长期雇员3人,在重大农事活动时请临时工,特别是在荔枝收获季节,最多时每天雇临时工近30人,带动人均年收入增加2000元。2023年主营收入近百万元,纯利16万元。

这一曾经被贴上“土气”标签的行业,如今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其中。丰盛家庭农场为村民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的同时,带动周边村民种植荔枝,农户户均增收6万元,解决农村留守人员就业问题。

这种产业带动的效应在伟健家庭农场更为显著。

伟建家庭农场研究试验生态养殖模式。

伟健家庭农场的农场主陈伟2014年跟着父亲的步伐投入到海产养殖行业,实现家庭致富的同时,推行“农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对农户无偿提供养殖技术指导,以不低于市场指导价收购农户的农副品、海产品。

农场不断吸纳各方面的人才,群策群力,建立并完善了农场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2020年,伟健家庭农场被认定为湛江市扶贫农业龙头企业。

从靠天吃饭到智慧种养,从单打独斗到全链协同,当科技赋能遇见生态优先,当政策东风碰上市场蓝海,这片土地上演的不仅是产业升级的故事,更是一曲新时代的田园牧歌。

南方+见习记者 周梦雅 通讯员 马莉莉 黎明

摄影:杨证民

编辑 陈明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Scan me!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