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湖村一盏煤油灯,到南头半岛万家灯火;从蛇口炸响的开山炮,到福田口岸日夜川流不息;从肩挑手提的农批市场,到科技赋能的现代农业……
在深圳经济特区走过的45年壮阔历程中,改革创新不仅写就了“三天一层楼”的速度传奇,也在一篮菜、一袋米、一张网的农业现代化实践中,沉淀为一座超大城市守护民生、赋能产业的坚实力量。
作为深圳国资国企一员,深圳农业与食品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深农投”)始终与特区同呼吸、共成长。
尤其近年来,为服务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农投坚持以科技为笔、市场为卷,积极探索全国保供一张网,以标准化、数字化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农地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并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意义深远的行业革命。
筑基岁月
从菜紧俏到菜走俏
用改革守护“城市烟火”
上世纪80年代的深圳,随着外来建设者像潮水般涌入,遭遇了“吃饭难题”——国营市场货架空空,自由市场里一斤蔬菜能卖到几毛钱,1988年甚至出现“1公斤大白菜20元”的天价,市民攥着微薄的工资犯愁。
果菜公司(后并入深农投),就是在这样的“缺菜潮”里,扛起了“保供稳价”的担子。
1982年,果菜公司带着“破局”的勇气,从汕头、广州请来近万名菜农,在深圳建起2.8万亩蔬菜基地,首创“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公司给种子、教技术,菜农按标准种,成熟后统一收购,再通过“出口补内销”让香港市场的收益反哺本地,很快让深圳菜价稳了下来。1989年,深农集团(时称“深圳市农产品批发公司”)在罗湖区布吉河畔应运而生,其创建的布吉市场,不仅开了“企业办市场、市场企业化”先河,更规范了散乱的交易,成了深圳重要的“物价稳定器”——开业第二年,深圳蔬菜价格就降了17%,水果降了14%,市民终于不用再为“买菜贵”发愁。
与此同时,深粮控股的前身——粮油公司正在“粮袋子”上做文章。从深圳市粮食局改制的粮油公司,率先打破“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模式,1996年起承担深圳地方粮食储备任务,让特区人吃下“定心丸”。
进入21世纪,面对城市化挤压农田的挑战,企业又转身向“都市农业”突围:深农集团在南昌、天津、上海、成都、长沙、西安等全国22个大中城市和2个海外市场布局35家农批市场,成为首家完成农批市场全国布局的企业。旗下农批市场年交易量超3600万吨,年交易额超2500亿元,占全国超10%的市场份额。此外,深农集团还从单一批发市场运营转向覆盖种植养殖、加工、流通、食品检验检测、贸易、城市配送、品牌打造的全产业链布局,推出“海吉星”品牌,在农批市场引入F.Q.T第三方食品检验检测,成为首批加入世界批发市场联合会(WUWM)的中国企业。深粮控股创新数字物流,自主研发的粮食物流信息系统(GLS),让粮食运输像快递一样精准。
2015年脱贫攻坚战打响,深农在云南泸西创建标准示范基地,不仅让当地4万农民在家门口就业,更让贫困农户人均年增收超3万元,“红河模式”成了全国产业扶贫的样板,深农集团由此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重组跃升
攥指成拳启新程
全产业链奏响“强农曲”
2022年12月,广东省正式启动“百千万工程”,深圳成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引擎。
这一背景下,深农集团在深汕特别合作区、潮州、肇庆、惠州以及儋州、达州等地布局建设超40万亩“一基地一园一中心”模式的深农农场,甄选怀集大米、新会陈皮、汕头干贝等“土特产”以及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组成“应时而食·二十四节气”推荐榜单,为优质农产品品牌赋能。
这一年,深农集团还携同华为、腾讯、浪尖、京东、顺丰等头部企业,国开行深圳分行、农发行深圳分行等7家银行,商汤科技等创新企业,合力打造国家级研究院,在农产品流通领域携手攻坚。
2023年6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对深农集团、深粮控股、市食品物资集团进行重组,组建深农投。这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把“种、运、储、销、科”的力量拧成一股绳,秉持“保障当下,创投未来”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行业领先的食品产业培育和资源整合管控型综合平台,为农业投资控股企业创新发展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经验。
两年发展时间里,深农投拉通“全国一张网”框架,布局了从种植、物流到加工增值、品牌消费的全产业链服务发展格局,将“深圳智慧”带入广袤乡村,推动农产品价值在产业链合理前移,助力全国多地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
数智赋能
推进标准化数字化
促产业链价值向源头端合理前移
如今,深农农场·肇庆总是一片忙碌:新鲜蔬菜刚被采摘,就被送进旁边的冷链集配中心,预冷、称重、贴码一气呵成,第二天就能端上香港市民的餐桌。“以前菜熟了怕卖不出去,现在按订单种,还能多卖20%的钱!”菜农李叔的话,道出了深农投“一基地一园一中心”模式的实效。
深耕数智创新,深农投破解了不少“三农”难题:针对“农民增产难增收”,在全国创建超40万亩“一基地一园一中心”模式的深农农场,发展“订单种植”。其中,深农农场·海南儋州选种板栗红薯后,深农农场·肇庆选种泰国椰菜、樟树港辣椒、豌豆苗等市场需求旺盛的品种后,单亩产值一下子多了1万元;针对“流通损耗高”,研发的数字标准转运箱派上了大用场——可降解材料能重复用500次,还能实时传数据,让农产品流通损耗率降了10%-15%,市民买菜反而便宜了20%;为了稳住市民“菜篮子”,在海吉星·深圳,数字化系统实时监测旗下33个国内农批市场和2个海外市场蔬菜价格,一旦波动就及时调运;在深农科创的实验室里,智慧播种机、激光剃苗机等智慧农机也已进入实地测试阶段。
围绕为超大型城市提供供应“双保险”,深农投还相继布局海吉星·成都新津、海吉星·上海惠南、海吉星·光明等智慧农批枢纽项目,投资建设南沙农产品进出口加工产业园,倡议发起粤港澳大湾区保供环网基金,推动湾区保供环网项目建设。承担“海吉星认证”改革试点任务,应香港特区议员等方面之邀,发起北部都会区全球贸易中心和加工增值中心项目,进一步提升供港农产品质量和效率。
从“卖产品”到“造生态”,深农投还整合四大业务板块及6万名伙伴商户资源,融合全球农产品、食品产业链,打造出一个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甄选高品质产品、提供高品质服务、建立高标准的体系和平台——“福市集”。目前,福市集已在福田农批、CC龙城、海南消博会、成都宽窄巷子、深圳大梅沙成功举办,其带来的优质农产品食品获得市场和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在全球舞台上,深农投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大:打通了马来西亚猫山王榴莲直采通道;与中东沙特、阿联酋,东盟马来西亚、泰国,南北美洲,欧洲意大利、英国、保加利亚等多个海外区域、国家批发市场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有效疏通了贸易渠道,让深圳“圳品”走向了世界。
从1979年宝安县1.17亿元的农业总产值,到2024年深圳5665亿元的涉农产业总产值,45年风雨兼程,深农投始终与特区并肩前行。
未来,这家从烟火气里成长起来的深圳国企,将继续带着“深圳智慧”,为特区产业升级、中国的乡村全面振兴书写更多精彩篇章。
■数读
●1989年,布吉市场建成,开业第二年,深圳蔬菜价格就降了17%,水果价格降了14%
●针对“农民增产难增收”,在全国创建超40万亩“一基地一园一中心”模式的深农农场,发展“订单种植”。其中,深农农场·海南儋州选种板栗红薯后,单亩产值一下子多了1万元
●针对“流通损耗高”,深农投研发的数字标准转运箱能重复使用500次,还能实时传数据,让农产品流通损耗率降了10%—15%
●如今,深农投在北京、上海、深圳、香港、成都、长沙、天津等20余个大中城市运营超30家农批市场,年交易量超3600万吨,年交易额超2500亿元,占全国超10%的市场份额,超20个城市配送中心。拥有1个粮源基地、1个物流港口、3个茶园基地、6个粮库、超30个检验检测中心(F.Q.T)、超60000名伙伴商户,服务全国超3亿人口
●与法国、意大利、阿联酋、阿曼、沙特阿拉伯、越南、马来西亚、东帝汶、巴西、智利等全球超20个国家、地区开展贸易合作
●截至2024年底,重组仅1年多的深农投旗下国高企业共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家、省级创新载体2个、省市级科技项目10项、制定标准29项、取得专利数(含软著)178项
撰文:钟俊 王晨 杜艳
受访单位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