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大学超180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奔赴基层一线,为这股“蓝色力量”点赞!

广东教育头条 2025-08-16 13:07

2025年暑期,广东海洋大学立足涉海学科专业特色,组织超3500名师生组建180余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前往广东省21个地级市60余个县区,聚焦岭南特色产业、海洋产业、乡村集体经济等方向,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为“百千万工程”出谋划策,贡献青春力量。

他们通过产业调研、科技咨询、规划设计、文化创意等形式,精准对接地方在海洋牧场建设、水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文旅品牌打造、绿美生态建设等方面的需求,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地方发展的“金点子”和“好方子”。

经过筛选,25支队伍的实践故事在南方+客户端上展示。一起见证海大学子的青春担当,为他们点赞助力吧!

为广东海洋大学25支优秀“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点赞!(可多选) 1.广东海洋大学“螺地生根”突击队 2.广东海洋大学“南珠先锋”突击队 3.广东海洋大学“智喂渔研”突击队 4.广东海洋大学“红林‘硅’探”突击队 5.广东海洋大学“羊羊得意”突击队 6.广东海洋大学“红帆引航”突击队 7.广东海洋大学“‘鱼’水情深”突击队 8.广东海洋大学“七彩假期”突击队 9.广东海洋大学“‘狮狮’如意”突击队 10.广东海洋大学“赤尾星光”突击队 11.广东海洋大学“犇富先锋”突击队 12.广东海洋大学“‘育’见乡土”突击队 13.广东海洋大学“驱域先锋”突击队 14.广东海洋大学“绿意‘蚝’情”突击队 15.广东海洋大学“遗珍探秘”突击队 16.广东海洋大学“碧海霞光”突击队 17.广东海洋大学“稻香茶韵”突击队 18.广东海洋大学“豚海牧歌”突击队 19.广东海洋大学“酶力无限”突击队 20.广东海洋大学“微创一新”突击队 21.广东海洋大学“香南丰渔”突击队 22.广东海洋大学“全力‘渔’赴”突击队 23.广东海洋大学“争‘锋’吃醋”突击队 24.广东海洋大学“沄天科技”突击队 25.广东海洋大学“AI赋智”突击队 提交

1.广东海洋大学“螺地生根”突击队

广东海洋大学“螺地生根”突击队走访雷州市纪家镇、雷州市覃斗镇、东海岛、徐闻县前山镇六花沟村、西连镇等湛江市方斑东风螺养殖区域,开展宣传册发放、现场答疑解惑、养殖经验交流三大主题活动,通过社会调研、走访答疑、开展宣讲会等宣传手段,为养殖户带来专业的养殖知识。

在进行大量案例分析后,突击队成员还通过苗种改良,培育出“海泰二号”方斑东风螺耐低盐新品系,以解决台风频发导致的方斑东风螺翻背病症。

2.广东海洋大学“南珠先锋”突击队

广东海洋大学“南珠先锋”突击队依托广东雷州海水珍珠科技小院,深入海水珍珠贝主养殖区——流沙湾,将课堂搬进育苗车间和养殖渔排,开展了一场集技术赋能、种苗支持、劳动实践与生态监测于一体的综合性暑期社会实践。

突击队联合尊鼎珍珠开展技术培训,培训70余人,并发放技术手册150余本,赠送500多万粒优质贝苗,提升了“流沙南珠”的品质。

此外,团队成员还化身“生态卫士”,监测养殖区水质,以科学数据支撑健康养殖。在养殖一线,成员们先后完成了洗苗、给养殖户分发鱼苗、协助珠农清理育珠贝附着物、开展海上水质检测等多项实操工作。

3.广东海洋大学“智喂渔研”突击队

广东海洋大学“智喂渔研”突击队聚焦雷州市覃斗镇流沙村近岸养殖区与海威集团深海网箱基地,开展实地调研以及乡镇帮扶。

突击队研发“慧眼识鱼”设备,通过AI图像识别技术实时监测鱼类生长状态、密度及活动规律,帮助养殖饲料的精准投喂。同时,突击队成员开展设备实地测试,验证复杂海域环境下的稳定性与实用性。在深水网箱测试中,突击队结合识别数据调整投喂策略,实现单次投喂量精准度提升,饲料浪费量下降5%。

4.广东海洋大学“红林‘硅’探”突击队

广东海洋大学“红林‘硅’探”突击队前往湛江霞山区、麻章段等五处典型红树林区开展生态修复实践,以帮助提升海岸带生态韧性。

突击队依托生物科技,以硅藻为生态哨兵,诊断湛江红树林污染状况,同时开展净滩活动。此外,突击队还前往湛江湾、南渡河口等4个保护区采集泥样,为后续样品处理工作做好准备。

5.广东海洋大学“羊羊得意”突击队

广东海洋大学“羊羊得意”突击队前往雷州市状元黑山羊养殖有限公司及省级保种场开展实践,聚焦雷州黑山羊产业,以羊粪尿资源化利用为核心,深入养殖基地参与保种、饲养等工作。

突击队调研了厂区生态环境与作物种植,并参与保种工作,羊粪尿处理探讨及羊舍数据收集。同时,成员们还学习了饲料配方设计、喂料及种羊记录,以利用创新模式帮助产业增效。

通过实践,成员们完成了雷州黑山羊厂区羊粪尿资源化利用调研报告、生产效益表、产业相关新闻报道并绘制改良羊舍构造图。

6.广东海洋大学“红帆引航”突击队

广东海洋大学“红帆引航”突击队联合湛江市霞山区海滨街道海宁社区,开展“航海日里的‘红绿蓝’教育实践活动”。

在“红色溯源”环节,突击队借助郑和宝船模型,向社区孩子们讲解1405年—1433年郑和下西洋的开拓传奇,分享新中国第一位远洋船长陈宏泽驾驶“光华轮”完成环球航行的事迹,以传承航海精神与家国情怀。

在“绿色护海”环节,社区孩子们用画笔创作海洋主题书签,绘制“光华轮”“红树林城堡”等图案,在书签系上蓝丝带并写下环保寄语。在上台分享创作理念后,社区孩子们将书签拼接成巨轮造型,在互动中传递生态保护意识。

“蓝色逐梦”环节则在航海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突击队成员演示讲解舵轮、雷达等设备功能,孩子们体验航海模拟驾驶,操控巨轮入港,近距离感受航海魅力。

7.广东海洋大学“‘鱼’水情深”突击队

广东海洋大学“‘鱼’水情深”突击队深入湛江市吴川市王村港镇开展渔业调研实践活动。

突击队走访了新梅村等地,与渔民现场交流,实地考察养殖环境。经调研,突击队发现,当地渔业以“养殖+捕捞”双模式为主,但面临劳动力短缺、技术落后等挑战。为此,突击队提出了智能化解决方案:研发智能浮标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水质,建议推广无人化养殖设备以应对劳动力不足,并针对台风风险提出防灾措施。

8.广东海洋大学“七彩假期”突击队

广东海洋大学“七彩假期”突击队将前沿科技与动手实践融合,设计两大特色课程,让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AI赋能水火箭实验课堂实现了传统实验与智能技术的创新结合。实践环节中,学生们不再依赖经验主义,而是通过AI工具模拟气压、水量与飞行轨迹的关系,精准设计火箭参数。

9.广东海洋大学“‘狮狮’如意”突击队

广东海洋大学“‘狮狮’如意”突击队聚焦乡村教育振兴,通过醒狮教学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

突击队以“非遗醒狮文化传承”为核心,打造南方醒狮特色IP,通过“支教+文创”模式推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

突击队扎根湛江徐闻县下洋镇中心小学开展醒狮支教活动,让乡村儿童在趣味学习中感受非遗魅力。同时,团队还积极设计开发醒狮文创产品,搭建“非遗+产业”的传播路径,让传统醒狮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10.广东海洋大学“赤尾星光”突击队

广东海洋大学“赤尾星光”突击队奔赴雷州市赤尾村,开展乡村美育浸润活动,并举办了一场主题晚会。

突击队聚焦国家级非遗湛江旧县傩舞,将其引入小学课堂与晚会舞台。队员们编排《赤尾星光傩舞乡韵》,将傩舞与广播操融合,降低小学生的学习门槛。主题晚会及系列活动则为当地提供了一个文化展示平台,吸引众多村民参与,丰富了当地乡村文化活动。

11.广东海洋大学“犇富先锋”突击队

广东海洋大学“犇富先锋”突击队聚焦阳江市阳东区那龙镇百年小黄牛养殖,瞄准当地牛肉加工方式原始、产品单一等痛点,通过产业调研、工艺改良和产品创新,帮助小黄牛产业链升级。

突击队目前已开发出两款牛肉干产品。未来,突击队成员们还将继续优化配方工艺,以延长产品保质期并降低成本,为后续规模化、品牌化生产打下基础。

12.广东海洋大学“‘育’见乡土”突击队

广东海洋大学“‘育’见乡土”突击队前往阳江市江城区乐安小学,开展普通话推广、美育浸润和素质拓展三方面的教学实践。

突击队在调研当地教学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实施方案,同步开展成员招募与培训,通过专题培训与课程磨合实践提升团队能力。

在为期10天的支教过程中,为丰富教学内容,在基础课程教学之外,突击队每日均安排有非遗、红色特色拓展活动。同时,突击队成员注重提炼项目实施经验,形成了标准化的工作手册与教案库,并探索建立长期结对帮扶机制。

13.广东海洋大学“驱域先锋”突击队

广东海洋大学“驱域先锋”突击队走访阳江市飞轮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广东天骄科技有限公司及威特动力公司,了解制造业智能化趋势,并在阳西县新墟中学和阳江市江城区白沙书香实验学校开展智能机器人驱动器课程。

突击队成员们设计了一系列以人工智能、机器人及其驱动器为核心的教学活动,通过科普讲解、互动游戏及手工制作,让学生理解驱动器原理与应用,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14.广东海洋大学“绿意‘蚝’情”突击队

广东海洋大学“绿意‘蚝’情”突击队赴“中国蚝乡”阳江市阳西县程村镇,以“红蓝绿”三色融合为路径——红色党建引领、蓝色知识赋能、绿色生态保护,通过产业调研、科普教育、生态保护等方式开展社会实践。

实践过程中,突击队开展“红光赋能·产业调研”,成员们走访了当地红光村村民、金质蚝业等主体,系统梳理蚝产业升级需求,结合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探索发展路径。

在“蓝绿交融・科普行动”中,突击队前往当地中小学开展“红树林生态保护”科普宣讲并开设“蚝壳创意种植”实践课,以激发青少年等乡土情怀与环保意识。

此外,突击队还开展了“绿色践行・净滩护海”行动,联合中小学生清理红树林滩涂垃圾,并现场讲解海洋生态知识。

15.广东海洋大学“遗珍探秘”突击队

在阳江市,广东海洋大学“遗珍探秘”突击队围绕非遗竹编,在文创研发、研学实践、非遗教育、艺术传播等方面开展实践。

突击队专访了阳西织篢竹编传承人邓家龙,研习历史工艺、体验竹编制作,同时于阳东伴山学堂和阳西蒲公英中心开设非遗宣讲课,向当地孩子们传递织篢竹编的文化与基础技艺,累计开展公益文化课堂8课时。

在艺术传播方面,突击队成员们在织篢镇文化站策划举办了竹编艺术展,并在调研过程中跟随邓家龙拍摄六集竹编专题纪录片,记录从伐竹到编织的全部流程。此外,突击队还结合竹编文化研发出三款文创产品及一条特色研学线路。

16.广东海洋大学“碧海霞光”突击队

广东海洋大学“碧海霞光”突击队前往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角尾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突击队聚焦角尾乡作为中国大陆最南端的独特地理优势,整合其“双海奇观”自然景观、国家级珊瑚礁保护区、解放海南红色文化及珊瑚石民居等资源,针对当地旅游开发中基础设施薄弱、品牌知名度低、缺乏系统化路线规划等痛点,通过设计全域旅游路线图、拍摄主题宣传片等实践,探索“农文旅+互联网”融合推广模式。

实践过程中,突击队设计了配以渔村风情卡通插图的旅游路线图,并以“大陆之南,赤子之恋”为主题,融合当地自然风光、农业特色与红色文化,拍摄制作宣传片,并通过多种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

17.广东海洋大学“稻香茶韵”突击队

广东海洋大学“稻香茶韵”突击队前往江门市大沙镇,聚焦当地大沙茶、富硒米等特色农产品和碉楼、周文雍故居等旅游资源,通过文创设计、旅游路线优化及新媒体推广等方式,帮助乡村发展。

突击队走访了茶园、稻田及红色景点,在与当地政府、农户交流过程中梳理文旅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团队成员结合当地独特元素及景观资源,设计出包括包装、明信片在内的系列文创产品,并策划“红色+侨乡”主题旅游线路,拍摄宣传素材,借助各种媒体平台推广大沙镇农旅资源。

目前,突击队完成的农产品包装及旅游纪念品设计获得了当地政府采纳并计划投产。

18.广东海洋大学“豚海牧歌”突击队

广东海洋大学“豚海牧歌”突击队响应国家保护中华白海豚的号召,开展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科普、海洋牧场建设调研等实践。

经过前期调研,突击队成员们发现社会公众共识不够是白海豚保护面临的痛点之一,为帮助科普白海豚保护的重要性,突击队前往湛江市赤坎区寸金街道九二一社区新文化服务站,对社区学生进行科普支教,支教内容包括白海豚科普讲解、海洋污染模拟实验、海洋生态瓶制作和知识竞赛等,活动覆盖社区中小学生60余人。

19.广东海洋大学“酶力无限”突击队

广东海洋大学“酶力无限”突击队前往湛江市徐闻县曲界镇的合作社与加工厂进行调研实践。

徐闻县全县菠萝年产量达70万吨,废弃物却可达45万吨。这些被称作“下脚料”的果皮果渣,被用于传统堆肥容易导致土壤板结,低价处理又可能挫伤农户信心。突击队走进车间、走访专家,梳理出废弃物的高值化利用是破解难题的关键。

突击队将目光锁定菠萝废料中的“黄金”——菠萝蛋白酶,引入磁性壳聚糖微球吸附技术,通过精准的温度与pH梯度控制,使其像磁铁般高效“锁”住酶活性。在湛江市霞山酿造厂,该项技术“首战告捷”,定制酶制剂降低了啤酒浊度32%,过滤效率提升18%,可实现年省成本15万元。

目前,突击队与合作社签订了保底收购协议,让废弃果皮变增收资源,并构建了“酶提取—酿造升级—果渣制肥”循环链,实现绿色闭环。

20.广东海洋大学“微创一新”突击队

今年7月,广东海洋大学“微创一新”突击队再次前往湛江市赤坎区桥兴社区开展“微创”理念实践,这也是该团队连续第三年进驻桥兴社区。

突击队对桥兴社区采用了“微创”的改造理念。这一理念区别于传统拆除重建难度高、花费大的改造方式,强调在保留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墙面美化的方式,让住户看得开心,实现社区环境整体美化。

三年来,突击队共完成墙面改造约200平方米,并吸引了不同年龄段居民参与墙绘活动,总人数超80人。

21.广东海洋大学“香南丰渔”突击队

南港村地处广东省沿海地区,盛产高品质火龙果、百香果、香蕉及各类海产品。然而,受限于传统销售模式、品牌认知度低、产业链不完善等因素,当地优质农产品未能实现应有的市场价值。

广东海洋大学“香南丰渔”突击队与村委会洽谈合作内容、走访当地硇洲岛并进行宣传片拍摄以及品牌命名与视觉设计,打造了“南港甜香”区域公共品牌,设计统一LOGO以及特色IP。

同时,突击队结合南港村渔村旅游资源,推出“采摘体验+海产品品尝”一日游项目,吸引游客消费,并通过品牌化、电商化、深加工三大策略,帮助南港村百香果、香蕉等农海产品走出本地市场。

22.广东海洋大学“全力‘渔’赴”突击队

广东海洋大学“全力‘渔’赴”突击队以聚焦罗非鱼废弃物高值化利用与养殖优化,旨在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升级,帮助湛江市吴川市博铺街道罗非鱼产业可持续发展。

当前,当地罗非鱼养殖面临增产不增收、废弃物污染等问题,在实地调研与技术积累基础上,突击队开发鱼鳔制海洋阿胶、鱼骨提取硫酸软骨素等工艺,结合养殖优化与环保措施,既能提升养殖户收益,又能减少环境影响。

前期突击队已完成产品配方优化,并与当地企业建立联系。目前,相关工艺已具备小规模生产转化条件。突击队负责人表示,未来其团队相关成果,预计在经济上,能帮助当地养殖户增收超20%;在技术上,通过使养殖户掌握科学养殖方法,能帮助提升罗非鱼产量质量,降低疾病发生率30%;而在环保上,也能使废弃物排放量减少50%,形成“养殖—废弃物—高值产品”的循环产业链。

23.广东海洋大学“争‘锋’吃醋”突击队

湛江市遂溪县是南方甘蔗主产区,受传统种植模式制约,存在甘蔗附加值低、深加工技术滞后等问题,“丰产不增收”成当地乡村振兴的“堵点”。

广东海洋大学“争‘锋’吃醋”突击队经两年多实践,突破甘蔗醋关键技术并申请专利,推动高附加值加工生产线落地,形成“团队—合作社—蔗农”的助农模式。目前,该模式已在粤桂8个村庄落地,带动118户蔗农人均增收1万元。

此外,突击队还组织师生深入粤桂20余个村庄,举办了28场技术讲座,并开展30次线下志愿活动,推广产品、培训技能。

24.广东海洋大学“沄天科技”突击队

今年暑期,广东海洋大学“沄天科技”突击队前往湛江市雷州市覃斗镇开展服务。

突击队去到当地深海养殖区,布设气象观测自动站,同步参观当地合作社养殖平台并深入采访,在村内开展公众需求调研。

突击队还走访了镇政府,了解产业政策及现状,并在市区广场收集公众对气象服务的建议,同时参访气象局,通过座谈、专访副局长及参观场地了解官方气象体系,在当地的广场开展防灾减灾宣传,获取了深海养殖产业的一手资料和完整气象观测数据,明晰了行业现状与政策环境,并掌握了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及优化建议,为后续方案提供依据。

25.广东海洋大学“AI赋智”突击队

在湛江市廉江市营仔镇,广东海洋大学“AI赋智”突击队以人工智能平台为技术支撑,聚焦智能化办公及文旅短视频制作,打造“营仔村”数字品牌矩阵。

突击队成员们走访了当地干部与村民,了解当地在服务、环境、产业、文化方面的需求,为便民服务开发智能导办小程序,设计充满渔家风情的文创产品。

同时,突击队搭建了会议纪要小程序辅助办公,设计两大形象IP宣传营仔香米和生蚝,并进行了3场营仔香米直播带货。

南方+记者 谢望海

通讯员 郑俊儒 陈奕孜 梁缘

编辑 冯颖妍 彭奕菲
校对 钟惠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