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9老友记⑨ | 大同琴行:三代“琴缘”传承,让更多孩子爱上音乐

南方+文创频道  2025-08-27 11:33

02:28

艺术的沉淀,需要时间来证明。在289艺术园区这个永不落幕的艺术发生地,有一家成立已71年的老牌音乐机构——大同琴行,用三代人的传承,谱写了一段音乐美育的故事。

本期的“289老友记”,一起来认识一下大同琴行和它的第三代接班人佟伟彦。

三代经营,成就广州知名品牌

大同琴行的历史,起源于佟伟彦的爷爷佟礼贤。1954年,佟礼贤以乐器维修、调律为业务,创办了一间“一人琴行”,因其仰慕孙中山“天下大同”的理念,琴行取名为大同琴行。

1954年广州市政府颁发给大同琴行的个体工业登记证。 受访者供图

1954年广州市政府颁发给大同琴行的个体工业登记证。 受访者供图

从佟伟彦的父亲佟炳才这一代开始,大同琴行开始转向制造与销售业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大同琴行创办了自己的工厂,拥有了自己的品牌,成为广州地区代表性音乐企业。

历经三代经营,大同琴行不断发展壮大。到了佟伟彦这一代,他对大同的经营方向,又有了新的思考。有国外留学经历的他认为,音乐素质教育是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同琴行应该在培训这一块业务上重点发力。

但最初,这个想法并不为父亲所接受。2018年初,佟伟彦坚持自筹资金,在289艺术园区正式开设了属于自己的、也是第一家专注音乐教育的店。虽然初期压力巨大,但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和积累,大同琴行289艺术园区店顺利实现扭亏为盈,成为永不落幕的艺术发生地上又一个亮眼的艺术品牌。

大同琴行289艺术园区店。 游原 拍摄

大同琴行289艺术园区店。 游原 拍摄

慢下来,做孩子兴趣爱好的引导者

佟伟彦介绍,大同琴行艺术培训中心遵循“口手相传”的教育模式,他坦言,在当前这个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这个方式显得保守和传统。但从三岁就开始学习音乐、从小在乐团中长大的他从心底认同,音乐教育是一个“快不来的事业”。

“在现在这个环境,孩子们的选择实在太多了,如果不能正确地引导,让孩子真正喜欢上音乐,孩子会很快失去兴趣。”为此,佟伟彦对教师的资质非常看重,90%以上的老师需要他面试后再上岗。此外,他还有自己一套教学的模式,在这个大纲里,老师可以自由发挥,但是最终得保证教学质量的“出品”。这一批优秀的老师也最终成了琴行的护城河。

近年来,大同琴行还开始将音乐美学融入社区居民的日常,包括举办青年夜校,和老年大学合作开设课程,在社区内设立公益音乐教室、举办音乐会、开展亲子音乐活动等。在佟伟彦看来,音乐并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艺术形式,学习音乐也并不是让人一定去成为一个音乐大师,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调味品,他们希望能通过慢下来的沉淀,将音乐美学融入更多人的生活日常。

在大同琴行举办的比赛。 受访者供图

在大同琴行举办的比赛。 受访者供图


策划:崔向红 陈健民

统筹:徐乐乐

拍摄/剪辑:游原

设计:马俊

编辑 彭奕菲 周煦钊
校对 符如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