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阳山发现广东“松界新丁”:海南五针松现身粤北山林

作者 黄剑琴 2025-08-06 15:28

近日,中山大学廖文波、凡强教授带领的科考团队在清远市阳山县杨梅林场和惠州市水东陂林场开展植物调查时,惊喜发现海南五针松在广东的天然分布记录。这一发现不仅为广东植物家族增添了“新成员”,更拓展了该物种分布区的东缘范围。

珍稀松树首现南粤填补分布空白

海南五针松,又名海南松、海南五须松、葵花松,是中国特有的松科松属珍稀树种。与广东广泛分布的马尾松、湿地松相比,其木材质地较软,人工栽培较少,原生种群更为珍贵。此前,该树种仅在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发现原生分布,且被海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列为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本次调查发现,海南五针松在广东清远阳山县杨梅林场和惠州博罗县水东陂林场两地均有天然分布。据科考团队在民间的访查,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阳山县杨梅林场附近曾分布着大片海南五针松天然林,数量多达上千株。由于其生长在阳山县与怀集县的交界之处,当地人将其称为“阳怀松”。遗憾的是,受早年村民砍伐、炼山造林等人类活动影响,其种群数量急剧萎缩。

据时任杨梅林场场长赖晓超回忆,2023年,他偶然看到一位老场长2000年写的《场记》,里面记载了一种“怀阳松”,感到很好奇,便上山寻找,找到后,马上请教清远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他们当时怀疑是海南五针松,随后找到中山大学科考团队调研求证。

此次发现具有重要科研价值:一方面将海南五针松的分布东缘拓展至广东境内,为该物种的保护生物学研究补充了新的数据;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广东省裸子植物区系组成。早前研究统计表明,广东裸子植物区系种类仅占世界区系的5.1%,以马尾松、华南五针松等为代表。该物种分布记录的更新完善了广东省裸子植物区系成分组成,对广东裸子植物区系演化形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跨时空考证45年标本见证物种延续

为确认物种身份,科研人员在清远市阳山县杨梅林场和惠州市博罗县水东陂林场两地辗转,采集两地多份疑似海南五针松的植物标本和DNA分子材料。将采集的材料与海南省分布的海南五针松标本进行形态比对,并从分子系统发育树等多方面加以考究,最终确认两地所生长的确是海南五针松。

图为馆藏于中山大学植物标本室(SYS)的海南五针松标本。

图为馆藏于中山大学植物标本室(SYS)的海南五针松标本。

值得关注的是,在标本比对过程中,科研人员发现早在数十年前,就有两份采自广东的海南五针松标本留存:一份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另一份收藏于中山大学植物标本室(SYS),均采自阳山县与怀集县交界的杨梅林场附近。

其中,中山大学馆藏的海南五针松标本由当时杨梅林场的工作人员吴芝杨采集,并有专门的信件写给中山大学生物系教授缪汝槐。这封信件,不仅见证了林业工作者与科研人员的深厚情谊,更成为佐证该物种历史分布的珍贵史料。

图为记录了标本采集信息的信件。

图为记录了标本采集信息的信件。

信中提到,这份未知的松树标本采自杨梅林场,主要分布在阳山和怀集两县交界处,海拔700-800米,数量仅数百株,多生于山腰下坡,与马尾松、壳斗科植物混生,树干笔直,木材较软,民间使用也少,同时附一份木材标本,落款时间为1980年8月11日。

随着时间的流逝,该地的海南五针松的记录被逐渐遗忘。但随着科研人员对海南五针松调查的深入,这些往事也随之被回忆起来。历经了45年后,清远杨梅林场依旧生长着上百棵海南五针松,没有在木材采伐中消失殆尽,而是在科研人员的工作中,重新被人们所认识。

正如凡强教授所言:“林业工作者的意义,不仅在于合理利用自然,更在于成为自然的探究者与守护者。”

生态价值凸显 守护生物多样性遗产

生物多样性作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根基,每个物种都是亿万年自然演化的珍贵遗产,它们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

凡强教授表示,海南五针松的发现更带来重要的生态启示:目前国内尚未发现该树种感染松材线虫病的案例,这一特性不仅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更可能为松材线虫病的防治研究提供新方向。因此,后续科研团队还将深入开展海南五针松生物学特性研究,并探索在生态造林中的推广潜力,这对维护森林健康、提升生态系统韧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刻诠释了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更应坚定不移地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通过系统性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构建 “天蓝、地绿、水清” 的美丽家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

此次海南五针松在广东的“重新发现”,不仅是南粤大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成果,更提醒我们:每一片山林都可能隐藏着未被认知的自然宝藏,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守护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未来。

图/文:南方+记者 黄剑琴 通讯员 陈文伟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梁杰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