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届文华奖终评提名结束公示:歌剧《侨批》入围。”珠海演艺集团总经理邹建红至今仍觉像一场梦——诞生于滨海小城、由地级市院团创排的原创歌剧,能叩开中国舞台艺术最高殿堂的大门。
8月12日,第十八届文华奖评奖委员会办公室公布了本届文华剧目奖、文华节目奖拟进入终评的提名名单。截至8月18日,为期七天的公示期结束,正式进入文华剧目奖终评环节。
8月20日,在接受采访时,邹建红感慨万千:“歌剧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文化高度。能拥有专业歌剧院团的城市,在全国屈指可数。我们从没敢想集团建立短短六年能走到这一步,但《侨批》做到了。”
《侨批》。受访者 供图
《侨批》。受访者 供图
寻根:一封家书,百年信义
“侨批”,是百年前漂洋谋生的华侨寄回家的“信与银”。它不是冰冷的汇款单,而是带着银元的家书,由“水客”肩挑背驮,穿越惊涛骇浪,送达岭南村落。
但邹建红意识到,若只复刻“水客”送“批”的艰辛故事,难以凸显珠海特色。深入挖掘后,他们发现:与汕头以个体“水客”为主的原始模式不同,珠海唐家湾早在清末民初就出现了成规模的侨批局,实现了专业化、网络化运营。
“这背后,是陈芳等一批香山籍华侨企业家的推动。”邹建红介绍,陈芳在夏威夷经商致富后,不仅将资金汇回家乡,更建立起跨国商贸网络:华侨将钱交给他,他在美国采购物资运回,通过设在香山、广州、香港的分号销售,差价即为服务费。资金垫付周期长达三至四个月,整个过程依赖“诚信”维系。
“这不仅是家书,更是跨越山海的信任托付。”邹建红说。在剧中,华工梁诚如为阻止女儿被卖,不顾一切踏上归途,却因病而逝,临终留下一封“批”。看到梁诚如的绝望挣扎,同在海外奋力求生的华侨华工,心生共鸣,以微薄薪资,织就跨越重洋的救助之网。
在温情的传递中,侨批局的主理人唐有信夫妇以诚信无私,书写了义薄云天的篇章,虽未能逆转梁诚如之女梁彩云的悲剧,但他们和所有华工的善举,转化成另一种形式的希望——为孩童铺就知识之路,点亮他们的未来。“诚信”不是口号,而是刻进骨血的文化本能。
《侨批》。受访者 供图
《侨批》。受访者 供图
一位七旬老人在新疆观演后,紧握演员的手哽咽:“我没见过父亲,但我就是靠‘侨批’都写着‘买书包’‘交学费’,在侨批中长大。今天这出戏,演的就是我小时候。”邹建红也深受感动:“‘侨批’承载的是海外游子对家的牵挂,更是中华民族‘爱国、爱乡、爱亲人’的精神密码。”
破局:一曲新声,中国表达
民族歌剧在国内的发展,长期面临“洋腔洋调”的争议。不少作品沿袭西方范式,咏叹调华丽高亢,却与本土语境脱节,技巧有余而情感不足,观众虽闻其声,难动其心。
于是,《侨批》选择了一条更难却更坚定的路径——不照搬、不模仿,而是以中国戏曲的叙事逻辑为筋骨,以岭南民间音乐为血脉,按照西洋歌曲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等创作手段,用民族音乐打造真正属于中国人的“民族歌剧”。
演出现场。资料图片
演出现场。资料图片
“我们的第一原则很明确:如果老百姓听不懂,故事就不过关。”珠海演艺集团总经理邹建红说。剧中大量使用中国民族音乐元素,转而大量融入广东音乐“五架头”、粤曲、咸水歌等地方元素。唱词如中国戏剧叙事方式,平实真挚;旋律从民间土壤生长而出,板腔体,紧控慢唱,观众走进剧场,不是在“欣赏歌剧”,更像是在“聆听穿越百年的家书”。
然而,歌剧从来不是轻盈的艺术,它是一场庞大而精密的“声音工程”。一场演出,需超过60人的交响乐团、50人以上的合唱团,加上主演、舞美、灯光、音响等百余名演职员协同作战,总人数逾160人,远超一般戏剧体量。歌剧协同复杂,声部环环相扣,容不得丝毫闪失。
正因门槛极高,全国能托举歌剧的城市,屈指可数。本届文华大奖终评的四部歌剧中,其余三部均出自省级院团,唯有《侨批》来自地级市,殊为不易。
珠海大剧院。资料图片
珠海大剧院。资料图片
“我们靠什么突围?”邹建红沉思后道出三点:其一,人才自主锻造。没有现成的歌剧队伍,集团便整合粤剧团的表演功底、话剧团的台词功力、歌舞团的声乐基础,从零起步,锤炼一支能唱、能演、能舞的复合型团队。多年磨合,演员们从“会演不会唱”“会唱难入戏”,逐步迈向“边演边唱、声情合一”的理想状态。其二,叙事回归民族语境。不套用西方结构,而是汲取戏曲的倒叙事手法与情感节奏,以情推事,以人带情,让观众无需专业知识,也能沉浸于人物命运的起伏。其三,音乐深植地域根脉。创作团队将民间音调创造性转化为咏叹调、宣叙调与重唱,在保留岭南韵味的同时,赋予现代戏剧的张力与厚度。
“我们是用一线城市的文艺建设标准,在二线城市建好四个团。”邹建红说。这不仅是一句承诺,更是一种信念。
润城:一场演出,万家灯火
艺术的最高价值,不在奖项,而在人心。
五年前,珠海在文化版图上落下一枚“重棋”——组建珠海演艺集团,明确提出“要建设与经济特区发展相匹配的文艺院团”。邹建红正是在此背景下,从浙江来到珠海,肩负起重塑文艺生态的使命。成立以来,珠海演艺集团高标准选拔全国优秀艺术人才,创排歌剧、舞剧、话剧、音乐剧等十余个艺术门类,推出原创精品二十余部,累计荣获2项国家级奖项、8项国家级荣誉,近30项省级奖项。
从《龙腾伶仃洋》《无声的功勋》到《侨批》,一部部作品如根须扎进岭南的土壤,在时代深处悄然生长,让珠海的文化轮廓日益清晰、立体。
《龙腾伶仃洋》演出剧照。资料图片
《龙腾伶仃洋》演出剧照。资料图片
“文化不是三五年能建成的,它需要日积月累、接续奋斗。”邹建红回忆,建团时顶层设计非常好,珠海市委、市政府的定位有高度、有远见:不满足于“地方戏班子”,而是对标北京、上海等国内一流院团,致力于打造“省内领先、全国有影响”的文艺力量。“我们推进文艺创作,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是为了确立一座城市的文化高度,涵养其精神气质。”他常以杭州为例:杭州从南宋建都到现在,社会发展到最后留下的是文化,从白居易疏浚西湖,到苏东坡写下“水光潋滟晴方好”,千年文脉早已融入城市的呼吸。
而珠海,若只记住GDP与各项发展指标,却忽视唐家湾的侨批文化、留学文化、珠海大先生的教育情怀、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史诗,那便只是有发展速度,无精神厚度。“文化的作用,是让城市有记忆、有温度、有身份认同。”邹建红说,“《侨批》不仅让全国看见了珠海的文化厚度和高度,也让珠海人更真切触摸到自己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演出一场接一场,艺术也一点一滴融进百姓日常。每年百余场“文化惠民”演出走进社区、公园、校园。珠海艺术节期间,《侨批》接连上演,有本地观众感慨:“过去觉得珠海只有海和情侣路,现在我们知道,这里还有属于自己的故事。”邹建红说,未来,演艺集团将深挖本土历史,推出更多有温度、有根脉的新作,让城市的故事被看见,被听见,被记住。
侨批是信,是史,也是未来;它曾远渡沧海,如今穿越舞台,走向万千心怀。
南方+记者 吴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