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 | 郁南小村规撬动大治理

南方+  2025-08-13 10:41

夏日的郁南县建城镇车滘村,林荫蔽日,村容井然。整洁的道路延伸至家家户户井然有序的庭院门口,青山环抱之中,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惬意的笑容。

这幅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背后,隐藏着车滘村创新探索出的“136”人居环境治理密码。这套以“一部村规民约筑基、三大机制保障、六大行动聚力”为核心的治理体系,不仅激活了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更全面提升了乡村风貌。

自今年4月“三清三拆三整治”专项行动开展以来,车滘村累计完成895处整治任务,拆除危破房、泥砖房等面积超1.4万平方米,排查整治完成率100%,村容村貌实现了质的飞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蓬勃生机。

干群同心掀起乡村建设热潮

“这次整治是下真功夫!”车滘村村民感慨道,对比旧日杂物堆积的街道,现在道路宽敞干净,生活幸福感大大提升。

改变并非易事。车滘村发起一场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为主攻方向的全民行动。曾经,泥砖危房、废弃猪舍、杂乱柴棚是村庄的痛点,不仅影响环境,更存在安全隐患。“因为涉及拆房子,很多村民都不理解。我们镇村干部顶住压力,深入村民家中耐心沟通,把建设美丽乡村的规划告诉他们,带他们去看整治后的村庄,让村民慢慢理解。”车滘村党支部副书记罗炳治说。

为了让村民主动配合清拆,镇村干部采取“白+黑”入户动员模式,从人居环境改善、乡村长远发展和促进村民增收致富等多方面与村民耐心沟通,最终赢得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63岁的退休干部吴桂炳,主动拆除了自家50平方米的二层旧屋,腾出土地建设村中小公园;为了打通村道,陈炳松毅然用自家土地与村民置换;企业家吴聪慷慨解囊捐资5000多元,并成功动员周边20余户乡亲支持清拆工作。

这些带头人的真情付出,如春风化雨般感染了村民,最终带动144户村民主动配合。与此同时,困扰村庄的“三线”乱搭顽疾也在电力、通信部门协同处理下得到彻底整治。

“136”密码激活善治内生力

车滘村之变,核心驱动力在于深入人心的“136”乡村治理体系。这不是冰冷的制度罗列,而是融入村民日常生活的行动指南。

车滘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村治理创新始于村规民约的重塑。村规民约以“荣辱观”为鲜明底色,通俗有力的条文,将爱党爱国、孝老爱亲、共建家园等宏大价值,转化为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行为规范。

“以共建家园为荣,以漠不关心为耻;以塑貌添绿为荣,以乱建抛污为耻。”“邻里和睦互帮扶,共建家园献力量;拆违植绿控风貌,环境三包同维护。”……这份公约,如同一份无声的契约,悄然改变着村风民风。

坚实的机制则为治理提供了有力保障。党建引领下,村委、小组、群众各司其职,网格化管理让问题解决在基层。

“‘一元制’保洁费让农村生活垃圾得到长效治理,村民满意度自评让优化改进人居环境成为常态。‘红黑榜’晾晒监督,美丽庭院示范户、整洁巷道样板区评比等形式的确立,为村民提供可学可鉴的整治标杆。这样的制度极大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让我们都成为乡村环境整治及日常保洁工作的参与者、监督者。”退休老党员吴伯说。

六大专项行动则是“136”体系落地开花的生动实践,覆盖了全村各类群体。在上滘小学,孩子们通过参与环境整治、植绿护绿、绘画作文比赛,描绘心中最美的家乡,稚嫩的笔触不仅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更悄然将环保理念带回了家庭,实现了“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文明整个村庄”的良性循环。

“环境美了,人心也更齐了!”村民们朴实的笑容,是最生动的肯定。车滘村的“136”密码,不仅重塑了村庄的“颜值”,更探索出一条内生动力持续迸发的乡村善治新路。

声音

车滘村党支部副书记罗炳治:

干部群众齐攻坚 清拆腾地惠民生

“自‘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开展以来,我们的镇村干部与村民理事会组成3个专项攻坚工作组、5个网格小组,采取‘白+黑’入户动员模式,发动群众投入到这项工作中。”车滘村党支部副书记罗炳治说。

在他看来,群众力量是很重要的一环。退休干部、企业家等乡村能人,主动换地、出钱出力,动员乡亲们支持清拆。原本村里有很多旧房子,在他们的努力下,现在基本清拆完毕。

有一名70多岁的村民,尽管已经住上了新房,但仍然舍不得村里用来养鸡的旧房,说什么都不愿意拆。“我们多次上门与他沟通,了解到他担心没地方养这些鸡,于是把他的鸡全买下,后来他就同意了。”罗炳治说。

清拆腾出的空间如何利用?罗炳治表示,村民可以种树、种菜,或者统一由村委会管理建设,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未来计划修一些环村路,建立“荔枝公园”等场所,为村民打造休闲娱乐的地方。

南方+记者 王谢思齐

通讯员 郁轩

编辑 李恺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