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清晨七点半的闹钟响起,八十岁的佃巧娇准时在线“开工”。向五湖四海的网友问过早安后,她便熟练地打开视频编辑软件——这是她雷打不动的“日更”时刻。自2023年春节起,她坚持每日更新一条记录日常生活的短视频,并精心配上一句潮州俗谚——这仅仅是佃巧娇“云传播”潮州熟语的冰山一角。
早在2022年7月,她的《潮州熟语集释》第一课便在视频号开讲。至2023年1月,她完成了343条讲解视频的持续更新,系统拆解自己著作里的每条俗谚,用镜头讲活了书本知识。
佃巧娇。受访者供图
佃巧娇。受访者供图
“要学会利用科学!”佃巧娇笑言。这位耄耋老人,在运用新媒体传播潮州文化上,劲头丝毫不输年轻人。公众号、网站是她连接世界的窗口,让一句句充满智慧的潮州熟语,跨越山海,找到知音。
这份热爱,始于童年。1945年出生的佃巧娇,五岁起就对耳边的潮州熟语着了迷。“父母常说,每一句我都追着问意思。”她回忆道。那时,她有一本宝贝小册子,专门记录听到的熟语。一句“出薮鸡母,啯啯家”(出窝母鸡,咯咯叫),五岁的她用来形容喧闹的邻居,逗得家人直乐。这份童趣,正是她踏上潮语俗谚漫长旅程的起点。
此后的人生轨迹丰富而多彩:潮安艺校学汉剧、剧团演武小生、抽纱公司、橡胶厂……不同的工作与经历,让她在与各地潮人交流中,不断汲取带有地方特色的鲜活熟语,为日后的整理研究打下厚实根基。退休后,她甚至“马不停蹄”地北上求学深造。
2003年,定居广州的佃巧娇开启了一项大工程——系统编写潮州熟语。二十载光阴浓缩成《潮州熟语集释》,收录四百余条俗谚。在亲友支持下,这本心血之作被送往海内外各地的图书馆和高校。她谦逊地说:“俗谚是潮州文化的结晶,我只是个解释含义和‘跑腿’传播的。”
传播的脚步并未停歇。她敏锐地拥抱网络,让无法获取纸质书的海外游子也能触摸乡音。通过网络平台,她结识了马来西亚华侨林保胜先生等海外侨胞。林家自爷爷辈“下南洋”,因战乱阻隔,归乡路漫漫。通过佃巧娇的公众号,林保胜学习潮州熟语,一步步重拾乡音,最终踏上返乡寻亲的归途。
佃巧娇在学校传播潮州俗语。受访者供图
佃巧娇在学校传播潮州俗语。受访者供图
当被问及何以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汇集、传播潮州熟语,佃巧娇的回答简单而有力:“责任。”她感受到这些承载着潮人处世智慧的瑰宝,正与年轻一代渐行渐远。“我们还有能力和义务,为守护这份文化根脉尽一份力。”佃巧娇说。
如今,在众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潮州熟语集释》第八版即将面世。佃巧娇形象地将成书过程比作“所食百家饭,所衬百家衣”。
从童年小册子里的好奇记录,到如今指尖飞舞的“云端”传播,佃巧娇与潮州熟语的旅程,始终洋溢着一种“闲不住”的热情。这份热情,源自热爱,更源于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推动着她步履不停,只为让古老的潮人智慧,在新时代继续焕发光彩。
文:陈锦煌 陈烨琳
■记者手记
每个家庭都应有方言俗谚的非遗传承人
热衷于潮汕俗谚传播的佃巧娇,也目睹了当前方言俗谚面临的失传之势。“现在有些80后、90后已为人父母,但潮州俗谚说得不地道,甚至不了解,这有可能是当年推广上的断层,如今影响了下一代传承。”作为潮州方言、潮州俗谚的守望者,她坦言“目前的坚持是:脚踏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了。”
“早上我参加了一个读书会,一个文友的女儿看到我带过去的《潮州熟语集释》,感叹‘真趣味,我竟然从来没有听过’!真可惜。”她说。
实际上,潮州俗谚作为潮州话的艺术性体现,其魅力不言而喻。任网络语言和西方语言的“东西南北风”,潮州俗谚“千磨万击还坚劲”,不减本色。当金山书院里传出的一句“免扶免扶,水涨自然浮”引起坐客的哄堂大笑,当一个个俗谚背后的故事引得众人争相录像记录,传统便从历史中款款走来,不再遥远。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原副理事长杨方笙曾呼吁,潮汕普通民众从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存竞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凝集而形成的谚语,应被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林伦伦同样认为,潮州俗谚也应像其他非遗一样有自己的代表性传承人。
正如潮谚“淋檐水点点滴,滴滴无差池”蕴含润物细无声的寓意,家庭应是方言传承的最小单元和主要阵地,每个家庭都应有方言俗谚的“非遗传承人”。只有从祖辈、父母辈都重视、喜爱潮州方言,喜爱潮州俗谚,言传身教,潮州俗谚才能历久弥新。
南方+记者 刘梓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