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220千伏掌洲变电站内,一位“智能巡检员”正沿着设备区稳步行走。行至台阶处,它自主调整步态,平稳跨越障碍。进入室内设备区后,头顶摄像头自动旋转扫描,精准识别设备发热、部件松动等异常状况。
这位特殊的“巡检员”,是南方电网广东东莞供电局宁雪峰创新工作室自主研发的智能巡检机器狗“吠云”。
作为具备自主感知、决策与执行能力的四足机器人,“吠云”能有效解决传统人工巡检的痛点,推动电力巡检模式向智能化、无人化方向革新,展现出人工智能在电力行业的广阔应用前景。
“吠云”的诞生,源于东莞供电局近年来对“人工智能+”行动的深入布局。作为创新引擎,宁雪峰创新工作室由一群扎根运维一线的青年技术骨干组成。他们历经数年攻关,成功以智能科技破解行业难题,让“智慧电力”从构想逐步走向现实。
从“会走路”到“能干活”的技术跨越
在传统变电站运维中,人工巡检不仅重复性强、劳动强度大,还要面对高压设备、狭窄空间等高危环境,存在效率低、隐患排查不全面等痛点。同时,站内设备密集、环境复杂,传统自动化设备难以适配多样化巡检需求。
“吠云”的研发正是为了破解这些难题。据东莞供电局变电管理二所掌洲巡维中心站见习值班长黄英杰介绍,“吠云”搭载了红外、可见光、激光雷达等多种传感器,具备自主感知环境、规划路径与识别设备异常的能力,真正实现了“自己看懂路、自己走、自己想”。
据了解,“吠云”不仅能通过AI算法识别设备发热、部件松动、漏油等常见故障,还可判断隐患的危险等级与紧急程度。其四足仿生结构使其能灵活适应草地、石子路、台阶、楼梯等多种地形,并自动调整步态。在电量不足时,它还能自主返回充电桩补电,随后继续执行巡检任务,大幅提升了工作的连续性与效率。
“研发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在于让‘吠云’真正‘理解现场’。”黄英杰坦言。面对变电站中复杂的楼梯、金属反光等干扰,研发团队通过反复优化AI算法,实现了多传感器融合定位,将行走误差控制在两厘米以内,并赋予机器狗识别“没见过但不正常”情况的能力。
“从最早的概念机到现在能在变电站稳定跑,我们是一步一步让它从‘会走路’变成‘能干活’的。现在它的表现,基本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黄英杰说。
目前,“吠云”的识别准确率达98%,漏报率低于1%,在复杂光线与天气条件下仍稳定工作。在实际应用中,“吠云”将人工巡维工作量降低超过80%,节省智能化改造成本约73.4%,成为全国首例实现单台智能设备全站巡视点全覆盖的实例。
从“会巡检”到“能预判”的未来展望
“吠云”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东莞完善的制造业基础与产业链配套。从传感器、模组到装配的完整供应链,都为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们的研发调试速度比很多地区更快。”宁雪峰创新工作室技术人员表示,政府与供电系统的开放态度让团队在实际需求中迭代,确保AI产品不是“纸上谈算法”,而是真正能在现场稳定运行。
技术人员指出,AI在电力行业的潜力非常大,未来将实现全面应用。当前AI已初步实现“会看”,下一步将推动其向“能想”“能预判”方向发展,其应用也将从巡检拓展至设备健康预测、应急处置和智能调度等领域,推动电力系统从“人找问题”向“AI主动发现问题”转变。
为把握这一发展机遇,研发团队建议从三方面持续发力:推进数据标准化与共享,破除设备与系统间的数据壁垒;鼓励AI场景示范项目,为新技术提供真实环境验证机会;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面向未来,团队将加强产学研融合,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创新中心,既推动前沿算法快速落地,也让年轻工程师更贴近行业实际。同时,与政府搭建更多公共资源共享平台与标准体系,降低中小企业参与门槛,共同将东莞打造为智能制造与AI应用示范城市,为电力行业智能化转型注入新动能。
采写:南方+见习记者 罗靖瑜 南方+记者 吴擒虎
受访单位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