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甲周围的小片表皮,撕扯的疼痛可能只是开始,更需警惕的是感染风险。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手指甲周围都长过倒刺。这些翘起的小片表皮,虽然不大,却总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撕掉。
但请注意,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动作,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健康风险。
图源:健康广东
图源:健康广东
为什么会长倒刺?
倒刺在医学上称为 “逆剥” 或 “甲逆剥”,是指甲周围表皮开裂翘起形成的一种常见皮肤问题。
我们的指甲周围皮肤(甲周皮肤)相对较薄,而且缺乏汗腺和皮脂腺,无法自行分泌油脂来保持湿润,因此容易干燥。
再加上日常手部活动频繁,接触物品多,更容易因摩擦而受损。物理刺激和化学因素是导致倒刺产生的主要原因:
物理摩擦:经常抓东西、玩泥沙(常见于儿童)、啃咬指甲或过度吸吮手指、洗手过多导致手部常需浸水与干燥交替,以及某些职业性损伤,都会导致局部皮肤过度摩擦,从而引发倒刺。
化学刺激:频繁接触洗涤剂、肥皂、消毒液等化学物品,这些物质会除去皮肤表面的皮脂,导致角质层失去保护,水分蒸发过多而出现干燥和剥离。
为什么不能拔倒刺?
随手撕扯倒刺虽然一时“痛快”,却可能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
撕裂与出血:倒刺与深层皮肤组织相连,暴力撕扯不仅疼痛,还可能撕裂健康皮肤,导致出血,造成真正的皮肤损伤。
引发感染:手部日常接触多种物品,易沾染细菌。皮肤破损后,细菌极易乘虚而入,引起感染。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甲沟炎,表现为甲沟红肿、疼痛,严重时会化脓,形成甲下脓肿。
更严重的风险:若感染未得到及时控制,可能发展为脓性指头炎,甚至引发更广泛的蜂窝织炎,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危及生命。
如何正确处理倒刺?
面对倒刺,请务必采用正确的处理方法:
温水浸泡:用40℃左右的温水浸泡有倒刺的手约5分钟,软化指甲及周围皮肤。
消毒工具:使用酒精棉片彻底擦拭专用的指甲剪或小剪刀,确保工具清洁。
精准修剪:用消毒过的指甲刀从倒刺的根部整齐地剪掉,避免拉扯到健康的皮肤组织。
消毒护理:修剪后立即用碘伏或络合碘溶液进行消毒。若有必要,可涂抹一层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以防感染。
保湿保护:涂抹护手霜或凡士林等保湿产品,并轻轻按摩指甲四周及指关节。如果伤口稍深,可用创可贴短暂覆盖保护。
若倒刺已破口出血,切记不要直接用水冲洗,应先用碘伏消毒,并尽量避免伤口在接下来的2-3天内接触水。一旦出现红肿加剧、化脓、持续疼痛或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应及时就医。
如何预防倒刺产生?
减少倒刺的关键在于保持手部皮肤湿润并减少刺激:
做好防护:接触洗涤剂或进行可能摩擦手部的活动时,尽量佩戴手套保护双手。
及时保湿:每次洗手后及时涂抹护手霜,尤其注意涂抹在指甲周围皮肤。
改变习惯:戒掉咬指甲、啃手指的习惯,避免甲周皮肤受到物理摩擦和唾液刺激。
温和清洁:避免过度频繁洗手和使用刺激性过强的清洁产品。
合理饮食:虽然并非主因,但均衡营养、充足饮水对维持皮肤健康总体有益。
温馨提示:
小小倒刺虽常见,处理不当却可能引发大问题。下次再见到倒刺,记得手下留情,用科学方法处理,保护好我们的双手。如果倒刺问题持续存在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建议及时咨询皮肤科医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