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两岸,灯火辉映。每当夜幕降临,琶洲高楼林立,数字经济龙头企业的标识陆续亮起。从互联网巨头到人工智能新锐,这里的企业集聚密度在全国都极为罕见,可谓独一无二。
广州,这座千年商都,因开放而兴盛,也因创新而奔涌。广交会的盛景见证着城市与世界的深度联通,商贸基因早已深植于这片土地。进入新时代,商贸传统与数字未来在这里交汇,高楼与产业园、展馆与实验室交相辉映,共同勾勒出广州新一轮的经济图景。
尤其是在海珠,琶洲不仅承载着广交会的荣光,更成为数字经济的高地。电商平台、新零售、跨境交易与人工智能企业竞相入驻,这里正成为全国最密集、最活跃的数字产业应用场景之一,充分体现广州在新时代以创新赛道回应千年商都责任与担当的战略眼光。
近日举办的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正是这一改变的缩影。它不仅是创下中国算法赛事规模之最的竞技舞台,也是“以赛聚才、以赛招商、以赛促产”的探索实践。通过赛事推动技术突破、应用落地与产业集聚,琶洲让人工智能真正用起来,走向千行百业。
在这里,竞技不仅仅是比拼代码的精妙,更是展示广州如何用人工智能赋能产业、以创新塑造未来的最好注脚。
赛:迈向人工智能领域“世界杯”
走过4年历程,琶洲算法大赛已经逐渐成长为“有名、有料、有实”的人工智能领域“世界杯”。
自2022年首创以来,琶洲算法大赛从最初的262支队伍,到如今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8131支团队参赛,规模翻了近40倍,已成为算法领域无可争议的一大品牌。
回溯这四年历程,可以清晰看到它如何一步步走向算法的高地。
在国内算法赛事几乎空白的背景下,首届大赛“摸着石头过河”,让广州率先发出算法的声音;第二届赛事由广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参赛队伍突破3000支,规模翻倍;第三届赛事则有了“国家队”力量加入,首次推出大模型挑战,形成“企业出题、全球解题”的创新模式;到第四届大赛,已经构建起“五维一体”的国际化格局,参赛队伍再创新高。
它不仅是一场竞技,更是一套制度性设计。赛事机制里,蕴含着“以赛引才、以赛聚企、以赛攻坚”的深意。
四年间,大赛累计评选出50余位“琶洲领军算法师”,引入170个高端人才团队,落地百度ARM云全国总部等企业超60家。筷子科技借助大模型深厚基础成功转型盈利,客户突破7000家;动易科技则选择在琶洲发布全球首款全身摆线关节机器人。
赛事真正成为技术突破、企业成长、人才落地的“超级引擎”。
更重要的是,琶洲算法大赛以真实需求为驱动,坚持“为用而赛”。南方电网连续两年命题,已将大赛作为解决业务堵点的平台,与赛事优选团队建立长期合作,促进了在新能源汽车车桩分配、企业碳排放核算等领域的创新;光影焕像团队凭借3D生成模型,通过大赛,光影焕像已与多家游戏企业对接,正筹备在琶洲注册公司,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大赛机制打通了算法从赛场走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以赛促产”的独特价值。
因此,琶洲算法大赛不仅是算法竞技的舞台,更像是一个常开不熄的实验室、一条持续运转的创新流水线,推动着科研与产业之间的双向奔赴。它的号召力,正源自这种永不落幕的制度创新。
城:从千年商都到全球磁力场
琶洲算法大赛的兴盛,不是偶然。它背后,是广州这座千年商都的深厚底蕴与锐意进取。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广州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琶洲的独特性尤为鲜明:这里既是全球闻名的广交会举办地,也是全国数字产业最密集的集聚区之一。放眼望去,高楼林立,腾讯、阿里、字节、唯品会等数字巨头竞相落子。可以说,全国范围内极少有一个区域能像琶洲这样,高度集聚着数字经济的能量。
国家层面对广州也寄予厚望。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均落地,全国相关应用正在向广州汇聚。从省层面来看,广东省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联盟的成立,更推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构建起制度保障。
可以说,广州有勇气也有锐气,紧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聚焦算法创新与产业融合,努力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琶洲算法大赛正是这种战略的具体体现。它不仅是一场赛事,更是一个汇聚产业动能的“磁力场”。大赛四年来共吸引近1.8万支队伍参赛,成为全球AI精英的竞技舞台,也成为人才、企业、资本加速汇聚的“加速器”。在这里,算法不只是学术论文里的符号,而是转化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引擎。
这一点,在大模型的探索中尤为突出。优逸科技就是典型代表。这家2025年成立的初创企业,带着专注乳腺专科的生成式大模型——Breast GPT亮相大赛。优逸科技总经理兼CTO王泽华介绍,通过独创的“M-MoE”(Modular Mixture of Experts)模块化混合专家架构,优逸科技突破医疗大模型“幻觉”问题,在内部测试中,其误诊漏诊率降低约20%,生成报告的幻觉率降低超过50%,诊断效率提升30%,整体精度超过90%。
正是在琶洲算法大赛的舞台上,优逸科技获得投资机构和孵化器的关注,顺利入驻“琶洲模方”。该企业也正与国内多家顶尖三甲医院紧密合作。一个初创企业,就这样在琶洲找到了成长的土壤和归属。
海珠区以琶洲算法大赛为突破口,牢牢夯实“算法、算力、数据”三大根基、做强大模型技术“主干”,结出“用起来”的AI产业之果,落地行业大模型项目超170个,引育大模型备案项目27个、数量位列全省第一,推动全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长,带动2024年海珠区GDP总量突破3000亿元。
千年商都的开放基因,与人工智能的未来力量,在琶洲汇合成新时代的“算法强音”。
人:算法改变命运,城市成为归属
如果说赛事是制度设计,城市是发展舞台,那么人,就是琶洲算法大赛最鲜活的内容。
在这里,青年开发者实现了人生的“转型”。去年总冠军团队的成员,有人凭参赛项目获得互联网大厂的高薪Offer,有人拿到QS全球前50高校录取通知,还有人将成果转化为顶级会议论文。他们的命运因比赛而改变。
在这里,国际团队找到了合作与机遇。法国科技公司DATALOBSTER的CEO直言,大赛为他们提供了与投资者、企业和政府对接的宝贵机会;纽约团队Markopolo.ai用“智能面包工厂”的比喻,展示他们如何落地应用。
更值得注意的是,“算法师”这一职业称号在这里被赋予全新价值。四年来,琶洲评选出50余位“领军算法师”,他们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也来自企业一线,成为推动行业前行的中坚力量。对他们而言,琶洲不是一处短暂的赛场,而是长期成长、持续突破的“家”。
“我为这些创业者、科学家而感动,请相信我们,给我们一点时间,中国团队研发的人工智能产品,能够造福人类与社会,也期待全球用户能对中国人工智能团队未来的成果抱以信心。”广东省科技厅评审专家、深圳成电大为资本董事总经理和进,已经连续四届参与琶洲算法大赛评委工作,在谈及算法大赛的感受时一度哽咽落泪。
这种动容,来自一代代青年开发者、国际团队和企业家艰辛的创业故事,也来自人才和城市之间的双向奔赴所带来的感动。
四年的赛事,琶洲算法大赛已经不再只是一个时间节点,而成为一种持续的力量。它是赛事,更是制度;它是城市的舞台,更是产业磁场;它改变了个人的命运,也塑造了城市的未来。
广州,这座千年商都,正以琶洲为窗口,把开放的基因与人工智能的未来结合起来。琶洲算法大赛,也正不断向“有名、有料、有实”的人工智能领域“世界杯”迈进。
采写:南方+记者 吴雨伦 马艺天
摄影:南方+记者 苏韵桦 张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