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首部讲述高埗大桥(旧址)故事的原创舞台剧《我的父亲我的桥》,经过精心打磨、情节扩充与阵容调整后,在高埗影剧院迎来公开演出,通过文艺形式传承和弘扬“敢为人先”的“高埗大桥精神”,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凝聚共识、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共同架设通向美好未来的新时代桥梁,走好新时代的改革奋斗之路。
公演活动设企业各界专场和师生青年专场,邀请了市镇有关单位领导干部、青年党员干部、企业、商会、城区片区高层次人才、中小学和幼儿园师生、各村(社区)群众等各界代表一同观看。
剧目全新升级,再现高埗人民奋斗历程
“一句话,咱就要敢为天下先,拿出高埗人的精神“一句话,咱就要敢为天下先,拿出高埗人的精神,让这座桥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
“这就是咱们高埗人的精神,也是咱们东莞人的精神,别人不敢想的我们敢想,别人不敢干的我们敢干。”
舞台剧现场,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一句句热血沸腾的台词,深深打动了现场观众。大家沉浸在光与影的交织中,仿佛穿越时空,重返勇敢、激情、炽热的改革开放时代,感受时代浪潮下高埗人民不畏艰难、敢闯敢试的精神和众志成城、建设家乡的情怀。
据悉,《我的父亲我的桥》是首部以高埗大桥(旧址)建设历程为背景的原创舞台剧作品。该剧以改革开放初期高埗镇因交通闭塞导致经济困顿的真实历史为背景,通过大学生莫水生一家的命运转折,再现高埗人民集资建桥、攻坚克难的感人历程。自2024年9月26日震撼首演以来,《我的父亲我的桥》凭借其深刻的精神内涵、动人的故事剧情、浓郁的水乡文化气息与极具感染力的舞台呈现,收获广泛好评。
今年,《我的父亲我的桥》经过全面升级,重返舞台,除了演员阵容加入了不少本土文艺爱好者,还新增了一些细节场景,故事情节更加饱满,将当时的年代背景、群众面貌和时代精神真真实实地呈现给当代观众,同时也更加凸显“要致富,先修路”这句口号的时代意义,充分展现高埗人“敢为人先”的改革发展精神。
下江城村村民赵玉珍在观看时,回忆起了当年村民同心建桥的岁月。她感慨道:“正是这座大桥为高埗引来了人才与投资,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实现了‘高埗步步高’的飞跃。”
凝聚人才力量,共筑高埗发展新篇章
高埗大桥(旧址)不仅是全国首座“农民集资建桥、过桥收费还贷”模式的地方公路桥梁,更是高埗乃至东莞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实物见证。
舞台剧《我的父亲我的桥》的创作与演出,是高埗镇打造“桥见高埗”东莞改革开放文化新潮地文化品牌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文艺形式传承和弘扬“敢为人先”的“高埗大桥精神”,激励广大人民群众走好新时代的改革奋斗之路。
“高埗大桥所蕴含的敢为人先、众志成城、共创未来的精神,深深激励着在这里发展的人们。”全国劳动模范、高埗镇高层次人才、陆逊梯卡华宏(东莞)眼镜有限公司工会主席韩裕生表示,要将创新、共建与共创精神融入企业文化,激励人才积极工作,共同为高埗的辉煌未来贡献智慧与力量。
高埗镇高层次人才、广东贝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人资经理夏飞提到,将把“高埗大桥精神”融入工作,勇于挑战困难,加强团队协作。他认为,高埗镇近年举办的一系列文化建设活动,有效展示了本地的奋斗历史,增强了对本土及外来人才的吸引力。
近年来,高埗镇以多元载体赋能文化强市建设,通过“五个一”(一台剧、一本书、一个特藏展馆、一系列活动、一个展示带)带动系列文化活动、文艺创作、文博旅游等,持续深化打造具有辨识度和影响力的“桥见高埗”文化品牌,讲好新时代东莞改革开放故事。
南方+见习记者 罗靖瑜
南方+记者 吴擒虎
受访单位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