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江门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涌现出一批敬老先锋。他们中,有坚守敬老一线数十载的“资深前辈”,有带着专业技能投身养老事业的“青年骨干”,有满怀信心踏入养老行业的“奋进新人”……他们接续奋斗,展现江门养老产业从“老有所养”迈向“老有善养”的蓬勃势头。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全国第16个“敬老月”之际,江门市民政局联合南方+江门频道推出《侨乡敬老先锋》系列报道,聚焦江门养老服务一线的温暖力量,讲述孝亲敬老侨乡故事,为共建老年友好社会凝心聚力。敬请垂注。
在江门养老服务行业,提起孙有科,许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
作为江门市老年学学会理事、江门市“爱与陪伴”志愿服务队队长,他把“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从家庭延伸到全社会,从长情陪伴阿尔茨海默病母亲到为侨乡成千上万老年人筑起乐享晚年的温暖港湾,书写了一段孝亲敬老的温情故事。
漫步街头,老人们指着宣传栏里孙有科的海报满是亲切:“这是我们的科哥,比亲儿子还亲。”
走进孙有科的办公室,满满的一面“荣誉墙”同样记录着他三十年的坚守与付出 —— “中国最美社工”“广东好人”“江门市道德模范”“全国最美家庭”……
比起这些,孙有科最珍视一本泛黄的笔记本,里面夹着 162 封感谢信。其中一位失独老人颤抖的字迹写道:“你让我明白,老了不是负担,是被爱着的宝贝。”这或许是对他“敬老爱老”精神最生动的注释。
孙有科守护银龄三十载,老人们亲切地喊他“科哥”。
孙有科守护银龄三十载,老人们亲切地喊他“科哥”。
长情陪伴:温暖阿尔茨海默病母亲晚年
孙有科是市民心中的敬老先锋,更是街坊邻居眼中的好儿子和好父亲。
时光回到2014 年,孙有科母亲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打乱了一家人平静的生活。
阿尔茨海默病(AIzheimer's disease,AD),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老年性痴呆”。不少人以为,阿尔茨海默病就是“老糊涂”,但真正患上这种病,远比“忘事”更复杂,对患者本人以及家人会产生深远影响。
研究显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的变化是逐步的、隐匿的,甚至在出现明显记忆力减退之前,就已悄然启动了大脑的“重构”。孙有科的母亲正是如此。
孙有科清晰地记得,确诊时,往昔温柔的母亲,记忆渐如风中残烛,性格骤变,说话方式“怪了”,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差……
“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到老。”面对几乎忘记自己的母亲,孙有科挑起 24 小时照料的重担。清晨,他细心地将食物切成小块,一勺勺喂进母亲口中;深夜,他轻手轻脚走进母亲房间,查看被子是否盖好。
有时候,母亲病情发作时脾气失控,他总是耐着性子,像对待孩子一样,报以微笑和包容,以温柔的话语宽慰母亲,试图唤醒母亲沉睡的记忆。
“妈,您看这张照片,是我小时候您带我去公园拍的……”即便母亲目光陌生,他也未曾放弃。
十多年过去了,母亲的记忆拼图似乎已经不可能复原,但他从未有过一句抱怨,衣服上的饭渍、深夜熬红的双眼,是他孝老爱亲的无声勋章。
父亲的一言一行,投射在孩子心中,一颗小小的种子生根发芽。
在孙有科影响下,儿子初中时便跟着父亲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为孤寡老人送去米面粮油;大学时,他主动报名参加山区支教,将爱心播撒到远方,“父亲常说,孝顺不是作秀,是让老人从心里感受到被爱。”
2023 年,孙有科家庭获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小区里,他带着母亲散步的身影,成为温暖的风景。邻居王大姐感慨:“孝顺就是老孙耐心哄母亲的样子。”
孙有科和老人在一起。
孙有科和老人在一起。
精心守护:专业服务筑起长者温暖港湾
“尊老为德、敬老为善、爱老为美、助老为乐”,是孙有科一直努力的方向。
1995 年起,孙有科专注老龄事业服务,此后他一心扑在老人身上。“老人的需求在哪里,我们的服务就延伸到哪里。” 他的工作日志,满是社区老人的“急难愁盼”。
针对“数字鸿沟”,他在社区开设“银龄学堂”,绘制《智能手机使用漫画手册》,从扫码支付到健康码申领,手把手教会 300 多名老人使用智能手机。
75 岁的陈伯学会视频通话后,每周都要和海外孙子“云里见面”。“科哥教会我的不是如何用手机,是和世界相连的钥匙。”陈伯说。
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他发起“平安计划”。为高龄独居老人家安装紧急呼叫装置、平安通手机,小小的装置,像是给老人的一份安心的承诺。
2008 年,孙有科带着 12 名志愿者成立江门首支临终关怀队伍——“爱与陪伴”服务队,开启了 17 年的 “生命摆渡”。
当得知失独老人维叔时日无多,孙有科带队义无反顾地搬进老人家中日夜相伴,亲自为老人擦拭身体,更换衣物。临终前一晚,维叔紧紧攥着孙有科的手,微弱声音仿若对生命最后的眷恋:“这辈子,总算有人记得我。”
17年来,“爱与陪伴”服务队如一群温柔的天使,用“儿女式陪伴”为 400 多名老人拉起尊严谢幕的“守护网”。
孙有科探访高龄独居长者。
孙有科探访高龄独居长者。
2012年开始,孙有科又把目光投向老年人心理健康领域。每周三下午,他在江门市蓬江区仁爱佰佳公寓的“阳光谈心室”,为老人解除心灵烦恼。同时,探索“低龄助高龄” 互助模式,让每个老人既是被照顾者也是奉献者,为养老服务注入新活力。
呵护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同时,孙有科还积极参与老年普法。社区普法讲座上,他常举例子警醒大家:“李大爷花 8000 元买了包治百病的‘神药’,结果头晕目眩 —— 这不是简单的消费纠纷,是对老人尊严的伤害。”
三年来,他为老人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成功调解赡养纠纷 23 起,挽回经济损失超 50 万元。
互助同行:为“隐秘群体”开启希望之门
近年,孙有科投身敬老助老工作之余,十分关注社会上需要帮助的“隐秘群体”。
一次调研中,孙有科接触了“精神障碍患者家属”这一隐秘群体。得知王阿姨照顾患病儿子 20年,双手布满裂口,却不敢参加亲友聚会——“怕别人嫌弃我们。”
为此, 孙有科发起“喘息服务”互助活动,组织志愿者每周提供 4 小时专业照护,让家属能安心去理发、看电影。
每月家属互助会上,孙有科会率先分享自己的经历:“去年母亲走失十次,我蹲在马路边哭了半小时……”他的坦诚,让每个人动容,也让 83个家庭重拾勇气。
在孙有科的鼓励帮助下,王阿姨如今考取护理员证书,成为互助会骨干:“是科哥让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孙有科(右一)救助受伤老人。
孙有科(右一)救助受伤老人。
今年4 月 12 日,新会区某公园发生一起车祸,一位老人倒在血泊中。孙有科恰好路过,他立刻化身急救先锋,用三角巾为老人止血,指挥志愿者疏导交通,成功救助老人。
热心、真诚、果敢,孙有科的脚步从未停歇。多年来,他利用专业的救护技能挽救了27条生命。
守护银龄三十载,热心公益一辈子。从家庭的“小家孝”到社会的“大博爱”,孙有科用一代人的坚守,在侨乡老龄化浪潮中筑起一座温暖的灯塔。
采写:南方+记者 任龙
图片:受访单位供图
通讯员:江民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