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产业链上挺立的“红色堡垒”,激活万亿强区的创新引擎;阡陌田间绽放的“顺德红”,绘就宜居宜业的和美画卷。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壮阔版图,到乡村振兴的鲜活现场,党旗所指即是使命必达!
南方+顺德频道联动顺德区委组织部推出“头雁领航 顺德力量”专栏,解码党建强基的“顺德密码”,书写头雁领航的“硬核担当”——看顺德力量,如何在时代浪潮中淬炼成钢!
在顺德8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46万栋自建房星罗棋布,每年还有超5000栋房屋面临改建或新建。然而,长期以来存在的设计粗放、管理缺位、风貌杂乱等问题,导致“有新房无新貌”、城乡风貌混杂,成为制约城乡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
直面这一困境,顺德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引擎,在全省率先开展自建房品质提升专项行动。各级党组织主动靠前,将美学引领、示范带动、制度创新与基层党建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从“被动管”到“主动美”的转型路径,不仅刷新了城乡风貌的“面子”,更筑牢了基层治理的“里子”。
凝聚共识破心墙,下沉服务解难题
“宅基地是我们的,建房子的钱是我们的,凭什么要听你们指挥?”2023年7月,大良新滘社区党委启动48亩宅基地自建房提升试点时,面对192户村民的尖锐质疑,转变观念成为首要挑战。
破局始于机制创新。大良街道党工委迅速实行“村居约请+部门报到”机制,压实驻村工作组责任,由驻村组(大良自然资源管理所)牵头下沉一线,全力支持配合社区党委推动改造。历时7个月、多轮打磨后,《新滘股份社(五组)固化宅基地小区建筑风貌设计方案》从15种风格中精选3种选型,既守住规划底线,又给足村民选择权。
为推动方案落地,新滘社区党委发动党群先锋力量实施“四步走”策略:先由五组(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股东骨干宣讲方案;再联合大良自资所机关党员干部派发选型手册、收集意见;随后召开全体股东户代表座谈会面对面答疑。三轮细致工作后,反对声浪大幅消减;针对剩余疑虑人群,党群先锋队耐心上门沟通解释,最终方案以98.2%的同意率通过表决。
为保障改造顺利推进,服务配套同步优化:大良街道党工委组织社区“两委”、党员骨干赴自建房风貌展厅研学,定期举办设计师培训会,邀请专家详解管控要点;为村民提供优秀设计师名录,加速方案审批;在居委会打造专属展厅,供各方交流咨询,形成“学、选、审”闭环。
如今走进新滘,试点片区已焕发新颜:房屋错落有致,外立面风格协调却不失个性,道路横平竖直,绿化与建筑相映成趣,彻底告别过去的杂乱无序。社区党委更投入35万元上线AI智慧平台,实时监管施工、规范停车与治安,以数字化手段降低治理成本。
“原来真的可以像设计图这么漂亮!”村民的感叹,折射出从抵触到欣然接受的喜人转变。
从“要我改”到“我要改”,新滘通过“党群同心+服务下沉+数智赋能”,不仅破解了管控难题,更以“凤城新居 向美而行”等活动推广经验,让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融入乡村更新的肌理。
大良新滘社区宅基地自建房提升试点。廖明璨 摄
大良新滘社区宅基地自建房提升试点。廖明璨 摄
示范引领树样板,模式创新探新路
如果说新滘社区展现了党群同心破心墙的力度,那么杏坛镇新联村则提供了示范引领与模式创新的生动样本。走进新联村,8栋兼具岭南水乡韵味与现代功能的自建房错落有致,白墙黛瓦与周边水网、稻田相映成趣,构成一幅诗意盎然的现代田园画卷。
这是该村固化宅基地自建房品质提升示范项目的成果,彰显其破解乡村建设难题的创新实践。项目在短短5个月内实现从荒芜到美丽家园的蜕变,破局之道何在?
关键在于凝聚共识赢得支持,并创新方法破解实施难题。面对资金调配、施工协调等复杂挑战,作为试点的新联村党委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冲锋在前,采取“示范带动、分期建设”策略,优先集中力量打造核心示范区。
新联村创新采用代建模式:由专业代建方统筹全流程,解决建材采购、施工不规范等痛点;分期付款机制有效减轻村民资金压力,让“美居”不成为负担。同时,联动顺德高新区企业捐赠电器、卫浴产品,同步推进四乡路修复、“三线”下地,实现资源集约利用与配套升级双提升。
规划层面,新联村引入专业设计团队,深挖“岭南水乡”文化基因,以“水、田、林”为核心要素,融合“生活、生产、生态”三位一体理念,巧妙植入渔歌文化符号,找到风貌协调的“最大公约数”。
这一前瞻性设计不仅成功争取市、区、镇三级3000多万元扶持资金,更确立了“经济实用、美观大方”的建设标准:单栋建筑面积控制在263-293平方米,单方造价约2200元。
如今,独具水乡特色的样板区已成为新联村“新名片”。17000平方米核心示范区也在稳步推进,二期代建工程如火如荼。
杏坛镇新联村固化宅基地自建房品质提升示范项目。廖明璨 摄
杏坛镇新联村固化宅基地自建房品质提升示范项目。廖明璨 摄
新联村党委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从党建引领、凝聚共识到规划创新、成本控制,再到风貌塑造、产业联动的系统工作方法,形成“新联方案”。该方案不仅提升人居环境,更计划以特色建筑为支点,发展民宿、农家乐等业态,为乡村产业注入新动能,助力村民增收致富,同时为杏坛镇乃至顺德区自建房规范化、特色化、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进一步夯实了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根基,增强了党组织凝聚力和号召力。
党建引领贯始终,顺德实践启新程
在顺德,一场以美学为引、制度为锚的自建房蝶变,正将“居者有其屋”的古老愿景,升华为“居者优其屋”的现代图景。这一变革的深层动力,源于党组织贯穿始终的核心引领作用。
顶层领航,构建三级联动体系。各级党组织主动将自建房管控纳入乡村振兴全局:区委统筹擘画方向,镇街党工委搭建政策框架,村党委细化落地路径,“区—镇—村”三级联动形成高效协同的责任体系。这种上下贯通的组织网络,确保管控工作方向不偏、力度不减,为全域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先锋破局,激活一线治理效能。面对村民“我的土地我做主”的观念壁垒和资源分散的实施难题,党组织靠前指挥:党员干部带头沉到田间地头,村党委书记直面质疑,用“面对面沟通+样板房实景展示”有效化解村民的疑虑与抵触;党员骨干化身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项目攻坚员,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工作优势,让一个个僵局迎刃而解。
机制筑基,推动共建共治升级。顺德区、镇街两级党委政府以民生导向推动机制创新,如指导村集体建立设计师培育、方案审批绿色通道等长效机制,既解决当下管控难题,更着眼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同时,有效整合政府、企业、群众等多方资源,推动自建房管控从“政府单推”向“社会共建共治”转变,不断夯实基层治理的组织根基。
这种“基层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带动、群众广泛参与”的顺德模式,成功推动自建房风貌管控经验成为全省推广的样板,有力彰显了基层党组织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中的核心引擎作用。
下阶段,顺德将系统梳理问题清单,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治理和改革发展“方法论”与“工具箱”,为全省乃至全国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贡献坚实的顺德力量和顺德经验。
采写:南方+记者 蒋晓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