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牵手南山:新医院动工,初心学堂二期启用

作者 吴碧霞 2025-07-03 19:19

弘扬陈心陶科学家精神,中山大学携手三水校地合作再深化。7月3日,位于三水南山镇的初心学堂传染病科普馆及初心广场启用。陈心陶纪念医院同时奠基。医院位于南山镇中心城区,预计2026年12月投用,力争五年内创建二级综合医院。

在20世纪,中山大学一级教授、我国近代寄生虫学奠基人之一陈心陶带领三水人民共同战胜血吸虫病。2022年,陈心陶精神教育基地入选首批国家级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以上两个项目是弘扬陈心陶科学家精神的当代体现和重要载体。

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张琪表示,中山大学将不断深化红色基因共育、深化党建机制创新、深化融合发展实践,校地携手提升南山镇及周边地区医疗服务水平,让陈心陶教授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陈心陶纪念医院奠基。

陈心陶纪念医院奠基。

校地合作再深化

初心学堂二期启用

位于佛山三水南山镇的初心学堂2021年启用,是广东省首座以血吸虫病防治为主题的纪念馆,也是陈心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0世纪中叶,以陈心陶为代表的一代科学家,响应党的号召,与血吸虫病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早在2019年,南山镇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携手,双方通过纪念陈心陶当年带领群众共同消灭血吸虫病为纽带,以党建共建缅怀先贤,接力续写科学家精神的新时代故事。

时至今日,初心学堂与中山大学等6所高校、24家企业(单位)开展党建共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基地相继落户,为南山带来了宝贵的人才支撑与技术支持,也成为中大师生的精神家园。

当日,南山镇初心学堂二期扩建项目——传染病科普馆、初心广场(陈心陶教授铜像)揭幕。

初心学堂传染病科普馆揭牌。

初心学堂传染病科普馆揭牌。

传染病科普馆占地约250平方米,分两层建设,集中展示了传染病种类、传播途径及人类防控手段,科普了血吸虫病及陈心陶带领三水人民战胜血吸虫病的历史。未来,场馆将开发更具专业性、趣味性的科普课程和活动,构建面向公众、服务社会的核心科普阵地和健康教育平台。

初心学堂传染病科普馆。

初心学堂传染病科普馆。

而陈心陶教授铜像屹立于初心学堂之前。70多年前,陈心陶带领师生扎根南山草塘,独创“六字方针”驱瘟神,让广东成为我国首批终止血吸虫病流行的省份之一。他以其“爱国爱党、求实创新、将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高尚品格,在南山竖起一座精神丰碑。

三水区副区长林旋认为,初心学堂二期扩建项目揭牌,为指引党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夯实了阵地保障,同时也标志着三水区健康科普取得新突破,校地合作取得新成果。要用好用活这一平台,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注入科普动能。

近年来,南山镇以初心学堂为抓手,围绕党性教育、医科思政平台、开发研学路线三大板块开辟发展新赛道,探索出“党建+科普+健康+文旅”的融合发展新模式。目前,初心学堂已累计接待超12万人次党员干部参观学习、超3万名中小学生参加研学。

南山镇党委书记朱伟伟表示,未来,南山镇将以初心学堂传染病科普馆科普馆为支点,携手中山大学等高校,深化校地协同,全力争取国家级、省级重大科研项目落地南山。同时串联初心学堂及周边文旅项目,精心设计红色主题研学与旅游线路,打造南山文旅闪亮名片。

陈心陶纪念医院奠基

五年内创建二级医院

陈心陶“战天斗地送瘟神”的事迹,创造了中国血防史上的奇迹。以陈心陶教授名字命名,一座近万平方米的新医院将在南山镇拔起。

当日,陈心陶纪念医院正式奠基,预计2026年12月投用。医院位于南山大道以西,省道S264线以北(佛山水都饮料食品产业园内),迳口中心小学西行80米。

项目投资总额约4805万元,以“小综合、大专科”为发展定位,以急诊急救、特色专科、康复医疗三大特色板块为建设重点,同步配套先进医疗设备,力争五年内创建二级综合医院。

陈心陶纪念医院效果图。

陈心陶纪念医院效果图。

朱伟伟表示,依托与中山医学院的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建“三个一”工程:建设一个院地合作实践基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培育一批特色专科品牌。实现三个“全覆盖”:15分钟医疗急救圈全覆盖、园区企业健康管理全覆盖、村居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便捷、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张琪表示,中山大学全力支持陈心陶纪念医院建设,发挥医学教育、科研和人才优势,全力输出技术与管理,聚焦儿科、内分泌科、呼吸专科开展特色专科建设。协同打造医教研融合示范区,推动“名医工作室”资源下沉,帮助基层提升医疗水平,同时反哺大学的科研教学,把科研论文写在镇村大地上。

回望来路,南山已从当年贫穷落后的疫区蝶变为“百千万工程”引领下的山水风光特色小镇。朱伟伟表示,在中山大学等高校和机构的鼎力支持下,依托初心学堂等红色阵地,南山镇必将走出一条“红色铸魂+科学赋能+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贡献更多南山力量。

采写:南方+记者 吴碧霞

通讯员 南三

通讯员供图


编辑 熊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