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地处南海之滨、湾区之心,独特的区位优势、发展优势和开放优势,使美丽南沙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重要内容。《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提出,“深入推进节能降耗和资源循环利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有力推动南沙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极点支撑。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徐晓霞接受南方+采访时表示,将全力支持广州南沙统筹推进高水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快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美丽中国先行区贡献南沙力量。
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成果显著
环境质量实现全面提升
南方+:近年来南沙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荣获多项国家级荣誉。南沙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主要取得了哪些突出成绩?
徐晓霞:南沙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域,承载着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省生态环境厅全力推进美丽湾区建设,把南沙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建设的核心示范区,着力推动打造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服务提升、绿美生态宜居宜业、生态环境开放合作等示范样板,全面激活生态文明“绿色引擎”,持续提升生态环境“含金量”。
自《南沙方案》发布以来,南沙积极推进绿色产业发展、能源转型、绿色交通和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探索多层次、多领域的减污降碳协同路径和有效模式,荣获“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称号,并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和气候投融资“双试点”。
2024年,南沙年度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同比提升2.3个百分点,PM2.5浓度居广州第2位;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位居广州第一,国考海洋点位无机氮年平均浓度同比改善21.4%。2025年1至6月,南沙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均实现阶段性目标,水环境治理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多维发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
全面护航建设美丽南沙
南方+:生态环境部门采取了哪些落实措施?接下来,如何支持南沙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
徐晓霞:省生态环境厅坚持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责任上压实,切实加强沟通协调、工作协同和服务保障,积极聚焦南沙“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战略定位,深入研究支持举措,助力《南沙方案》落地实施,全方位服务推动南沙高质量发展。
一是深入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设。将南沙作为全省两个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区域之一,聚焦区域产业特征,创新产业链协同增效路径,优化汽车产业减污降碳共生循环体系,打造了一批如广汽丰田、樱泰、电装等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形成了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标杆企业和典型案例、做法模式。
二是构建多元生态保护格局。立足南沙“山、水、田、湖、海、湿地”一体的生态禀赋,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基地建设,开展万顷沙片区水产养殖总氮立体监测监管示范试点,强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塑造南沙特色生态品牌。
三是实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支持指导南沙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大湾区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使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真正获得有效金融支持。
四是深化海洋碳汇资源调查与利用。指导南沙完成海洋碳汇资源调查,全面摸清辖区海洋碳汇本底与分布特征。开展海洋碳汇开发利用路径研究,推进红树林碳普惠项目开发等创新实践,推动绿色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五是强化生态环境开放合作。支持成立广州市南沙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目前入会单位达70余家,共同促进节能和环保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送南沙大湿地生态价值实践区美丽单元项目纳入生态环境部美丽中国城市样板投融资建设项目储备库。支持南沙深化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科研转化合作,激活“美丽湾区”共建合力。
接下来,省生态环境厅将持续强化对南沙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支持指导力度,持续推动南沙加快实现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南沙深化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南沙实践。重点支持南沙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大气、水环境及近岸海域治理,巩固珠江水系治理成果,改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打造更多美丽河湖、美丽海湾案例。
二是持续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组织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跟踪、评估、问效,不断完善管控体系。持续推动南沙在政策制定、园区管理、环境准入、执法监管等领域加强实施应用,助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三是建设南沙各美其美美丽细胞示范样板。以美丽园区、美丽社区、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为重点,系统塑造美丽品牌,高规格打造南沙未来“精致城区”形象。
四是持续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工作,协同控制温室气体与污染物排放,聚集主导产业更新升级、重点行业协同治理、能源清洁化等重点领域,推进实施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项目。
创新气候金融模式
赋能湾区绿色发展
南方+:气候产品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有益探索,目前南沙的气候投融资试点进展如何?
徐晓霞:2022年8月南沙成功获批国家级气候投融资试点资格以来,生态环境部和我厅积极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南沙大胆创新,先行探索以气候金融牵引企业低碳转型、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以国际气候金融中心为特色的气候投融资“南沙模式”。该模式连续两年获评广东自贸试验区最佳制度创新案例,获评2024年度广东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推广案例。主要成效有:
一是有力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气候投融资标准融合规则衔接。出台国内首套穗港澳合作的气候投融资领域标准《企业(项目)融资气候友好评价规范》,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应对气候变化标准联盟,汇聚南方电网、广东省能源集团等10余家能源、电力、石化、汽车制造等行业代表性企业,共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标准国际化。国家碳计量中心(广东)成功落户南沙,辐射带动粤港澳三地碳市场数据、标准、认证等方面协同互认。
二是高效搭建了国际气候投融资平台和服务体系。建成粤港澳大湾区气候投融资中心、明珠湾气候金融中心等优质载体,上线粤港澳大湾区气候投融资平台,配套气候投融资金融服务驿站,聚焦氢能、储能、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目前,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已征集大湾区绿色、低碳项目580个,总投资需求1530.16亿元,实现粤京、粤沪、粤蜀、粤湘等应对气候变化项目资本对接,落地“南向通”“北向通”产品超3300种。
三是有力打造了国际化气候投融资品牌。成功举办2023年、2024年明珠湾国际气候投融资大会,创新打造“明珠湾”气候主题国际性盛会IP,成为强化国际交流合作标志性名片。两届大会宣传覆盖180多个国家及地区,覆盖人群超30亿人次,成为我国对外展示应对气候变化成效的重要窗口。同时,强化国际合作,联合新华通讯社创立气候投融资(南沙)国际交流合作中心,与沙特、巴西、新加坡、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金融部门和机构建立沟通合作机制。
四是创新发行了一系列金融产品。发行全国首批气候友好型企业绿色债券共计13亿元,该批债券募集资金预计可实现年节能总量约710万吨,年二氧化碳总减排量约1500吨。发行首单红树林低碳转型挂钩公司债券8.4亿元,预计推动红树林营造与修复面积400000平方米以上。推出全国首个“气候融担”贷款产品,获四大行超10亿元授信额度支持,助力解决南沙乃至粤港澳大湾区中小气候友好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南方+记者 吴冠霖
统筹:黄少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