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珠海大先生”:他们,塑造了中国教育的脊梁

作者 刘梓欣 2025-07-11 21:40

南方小城珠海,何以走出容闳、唐国安、唐有恒、古元等彪炳史册的教育巨擘?是偶然,更是时代与地缘交的必然。他们的故事,是个人理想的颂歌,更铸就了一座城市的精神。

“教泽绵长 桃李芬芳——珠海大先生”历史文化采访活动暨专家座谈会于7月11日在珠海留学文化馆启幕。活动由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联合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主办,旨在深挖珠海教育先行者的精神内核,城市深厚文脉,提升城市形象。

走近“大先生”,读懂一座

“1878年,孙中山先生随母亲前往檀香山,首次见识了‘轮舟之奇,沧海之阔’。那是一个人睁眼看世界的起点;而在唐家湾,则是一群人带动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去看见更广阔的世界。”珠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剑表示,在近现代中国风云激荡的画卷中,珠海人以其开拓精神与卓越贡献,留下浓墨重彩。正是这份历史认知与文化自信,催生了“珠海大先生”活动,为城市发展注入深沉的精神力量。

徐剑强调,此次活动亦是对为国家教育默默耕耘先贤的崇高致敬,期许教育薪火永续相传。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社长胡泉表示,启动采访与座谈,旨在深挖教育先驱精神,展现珠海在近现代发展中的独特影响。他指出,与珠海市委宣传部共创的“珠海文脉”已成为丽文化名片,此次合作是媒体与政府携手挖掘历史、传播形象的重要实践,意在铭记历史,启迪未来。

珠海。 

珠海。 

探寻先行者,对话教育

在珠海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闫卫民主持下,专家学者围绕“珠海大先生”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展开深度对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原党委书记周溯源评价,容闳等作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代中国人”,唐国安等则是将世界眼光播撒于教育实践的播种者。他们怀抱“教育兴国”理想,肇启官派留学(容闳)、奠基现代大学制度(唐国安),其精神遗产至今激励后人。

“有人说广东是‘文化沙漠’,但事实胜于雄辩。” 广东省社科联原专职副主席林有能指出“诸多名校由粤人、珠人创办,足证此地文蕴深厚且博大。”他建议将“珠海大先生”升华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邱捷从地缘视角剖析:“滨海弹丸之地,群星璀璨般涌现众多创校校长,于中国教育史堪称孤例。其成功,根植于炽热的爱国情怀,以及不畏艰难、开放包容、务实进取的岭南精神、大香山精神。”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弘扬先贤志,照亮前行

广东省社科院孙中山研究所原所长王杰提炼珠海教育家五大特质:近代性、救国性、开先性、群体性、辐射性。他们立足乡土,胸怀天下,推动文明互鉴,真正实现“墙内开花墙外香”,以教育担纲救国,光耀中国近代教育史册。

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胡波以“敢、开、精、和”四字凝练其精神谱系:敢想敢闯,于封闭中开风气之先;开放开拓,在“无围墙社会”拓展教育边界;精益求精,匠心奠定现代大学根基;聚众力,融通中西办学。此精神使其“发时代先声、开时代新风、育时代英才、养时代正气”。他建议深化研究,打造文化品牌,提升城市软实力。

珠海市文史专家徐惠萍指出,珠海是近代中国看世界的重要窗口。1847年,容闳等由此启程留美,肇启百年留学潮。古香山(含今珠、澳、中山)乃中西文化交融枢纽。容闳促成首次官派留学,唐国安等留美学子推动现代教育生根,成为中国最早的大学校长群体——“大先生”。梳理其贡献,意在让“近代中国看世界第一窗口”继续照亮未来。

历史铭记先行者。“大先生”的信念与担当,至今启迪后人。羊城晚报将推出“珠海大先生”系列报道,穿越百年烟云,追溯唐国安、唐有恒等人在风雨飘摇年代的坚守与远见,解读其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磅礴伟力。

时光流转,“大先生”从未远去。他们的理想,仍在教育者的坚守中赓续;他们的精神,已融入珠海的城市血脉。

让我们走近他们,读懂他们,成为那个愿意点亮薪火的人。

南方+记者 刘梓欣

编辑 文秋仪
校对 张芳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