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广宁:创新“人大+”机制推动司法公正与效率

广东人大发布 2025-11-17 20:45

今年6月以来,肇庆市广宁县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实践“人大+法院”“人大+检察院”等“人大+”工作机制,为民生加温,为效率加劲,为法治加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在民生端“+温度”

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既依法办案,又体现人文关怀,是基层法院面临的重要课题。广宁县人大常委会通过“人大+法院”多元解纷机制,推动法院在办案过程中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下,也注重人性化处理,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的温度。

以一起纠缠17年的邻里巷道纠纷案为例,老罗与老王是邻居,因巷道使用权问题争执17年。老罗在巷道堆放杂物、搭建围墙,影响老王店铺经营;双方均持有产权证各执一词。道路堵塞导致关系恶化,老王店铺难以出租。法官王银河意识到单纯判决难以化解心结,主动依托“人大代表调解工作室”,邀请当地镇人大代表谢洪全参与调解。谢洪全通过节假日上门走访,倾听双方真实诉求,既说明诉讼成本高、程序复杂,又引用“六尺巷”典故倡导互让。最终促成和解,双方达成“君子协议”——巷道由老罗管理,老王需使用时提供便利。自此“堵塞”17年巷道恢复平整,“结冰”17年的邻居最终达成和解。

这一机制解决了矛盾,展现了基层治理中法治与情理融合的实效。这一处理方式,既体现了法律的严肃性,又彰显了司法的温情。“人大代表的参与,让我们在办案过程中更加注重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一位办案法官表示,“通过‘人大+法院’多元解纷机制,我们能够更好地倾听群众声音,回应群众关切,让司法工作更加贴近民心。”

在效率端“+力度”

为更好发挥人大监督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形成监督合力,今年8月,广宁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联合广宁县人民检察院制定《关于开展“人大+检察”公益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根据在地化实践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从四个方面提出九条具体工作措施,进一步探索“人大+检察”公益保护联动监督广宁模式,显著增强监督实效,真正实现人大监督和法律监督的“+力度”。

例如,广宁县人民检察院针对辖区内机制砂行业存在的安全生产隐患、违规用地、水土保持措施落实不到位等损害公益问题,从人大代表建议中发现线索并立案调查,向县水利、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等部门及属地政府发出检察建议,推动相关部门对17家违规用地企业立案处罚、6家复绿,追缴水土保持补偿费3万余元,排查整改安全隐患16项。其间,人大代表全程参与调查、听证及“回头看”,形成监督合力。该案例不仅有效遏制行业乱象,更探索出“人大+检察”协作模式,今年8月,广宁县“人大+检察”公益保护联动工作机制正式形成。同年,在“人大+检察”公益保护联动工作机制下,继续联合推动县城区排水、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开展。人大通过列席磋商会强化监督,检察院主导公益诉讼履职,形成公益保护“力度+”。通过“人大+检察”公益保护联动工作机制继续监督重点行业排水问题及水土保持工作,拟通过公益诉讼案件办理保护生态环境,守护绿美生态广宁。

在司法端“+亮度”

司法公开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广宁县人大常委会通过“人大+法院”多元解纷机制和“人大+检察”公益保护联动工作机制,推动司法工作更加透明、公开,让人民群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司法的公正与权威。在广宁县人民法院,不定期举行“人大代表旁听庭审”活动。人大代表们走进法庭,旁听案件审理全过程,并对庭审程序、法官表现等进行评议。这一活动不仅增强了人大代表对司法工作的了解,也提高了司法工作的透明度。“通过旁听庭审,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司法的公正与权威。”一位参与旁听的人大代表表示,“同时,我们也能及时发现司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建议,推动司法工作不断完善。”广宁县人民检察院则定期举行“检察开放日”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等走进检察院,了解检察工作流程,参观办案场所,与检察官面对面交流。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检察工作的透明度,也拉近了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距离。“通过‘检察开放日’活动,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检察工作,感受到检察机关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努力。”一位参与活动的群众代表表示,“同时,我们也能及时向检察机关反映问题,提出建议,共同推动检察工作不断进步。”

南方+记者 姚瑶

通讯员 程科明

编辑 邓素凡
校对 曾慧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