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昔日虎口送信的江门抗日少年,今年105岁了

作者 申红洲;熊毅 2025-09-04 10:52
02:52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不久前,105岁的周伦迎来了一份沉甸甸的荣誉——由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这枚金光熠熠的纪念章,是那场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战争的历史见证,更包含着一份跨越时空的崇高敬意。

日前,南方+记者来到周伦家中,登门采访这位老战士。初见老人的时候,他坐在轮椅上在阳台晒着太阳。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形成一道道深浅不一的沟壑。

然而,那双经历过一个多世纪风霜的眼睛却异常明亮,仿佛能穿透时光,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他年少时便入党投身革命,曾是粤中纵队抗日成员,参与过党组织地下联络、接应革命部队行动等工作。

周伦。 受访者 供图

周伦。 受访者 供图

“周老,我们来看你了,还记得我不?”听到熟悉的声音,周伦看着眼前说话的开平市委老干部局副局长郑红。随后,他嘟囔地发出了细微的声音,“记得到你……”

看到我们来访,老人嘴唇微微颤动,艰难地抬起右手,同每一位来访者握手。

周伦老人的手指粗糙而温暖,紧紧握住时,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代的力量。虽然已经105岁高龄,身体佝偻无法挺直,但他依然保持着军人特有的气质。

周树柏说他非常自豪能有这样一位父亲。 受访者 供图

周树柏说他非常自豪能有这样一位父亲。 受访者 供图

他的儿子周树柏轻声告诉我们:“父亲很多事情已经记不清了,但对抗战岁月的记忆却从未磨灭。最近的记忆模糊了,但八十年前的往事却历历在目。”

生于1920年的周伦,是江门开平人。抗战时期,他历尽日本侵略带来的苦难,经历过日军轰炸和扫荡。当日寇的铁蹄踏破山河,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年轻的周伦毅然加入了敌后抗日队伍。1941年,周伦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成为一名交通员。

说起这段故事,周树柏回忆道,当时父亲只有十五六岁,在外人看起来“很老实”,不易引起敌人注意。为此,组织安排周伦从事地下交通工作,负责在开平马冈与恩平沙湖之间传递情报。

在敌后当交通员,周伦常与危险相伴。他负责的交通线,沿途岗哨林立、河道密布。老人至今还残存着那些穿梭于敌占区的记忆片段。他经常打扮成普通农民,将密信藏在草帽夹层或扁担暗格中,行走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周树柏说,“小时候,父亲常跟我们讲,当时夜晚走路可能掉到河里,有时大喘气都会暴露行踪。”

开平市马冈镇中和村成为周伦的重要活动据点,他不仅传递信息,还秘密发展抗日力量。一些比他小几岁的少年,在他的带领下成了抗日武装的新生力量。

“父亲曾经两次吞下情报。”周树柏回忆道。最惊险的一次,周伦刚接近村口就发现大批日军部队迎面而来。危急关头,他迅速将情报纸团塞入口中,强行咽下肚子。日军拦下周伦盘查时,这位年轻的交通员面不改色,装作普通村民下地干活的模样,躲过了严密搜查。还有一次,他提前发现日军行动,拼命跑回村子报警,使村民们得以及时躲避,避免了一场惨剧。

如今虽然年事已高,周伦依然保持着对信息的敏感度,这或许源于当年交通员职业养成的习惯。他十分关心国家大事和国际时事。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让他深知和平的珍贵。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当天,周伦早早便守在电视前等候。在看到盛大的阅兵时,老人注视着屏幕中走过的一个个整齐的阅兵方队,他双手微微颤抖,努力想要站起来。在儿子的搀扶下,周伦艰难地支撑起佝偻的身躯,庄重地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军礼。

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这位105岁老兵用他最深切的方式,表达着对战友的怀念和对祖国的祝福。

周伦老人抬起右手,敬军礼。 受访者 供图

周伦老人抬起右手,敬军礼。 受访者 供图

“我非常自豪能有这样一位父亲,”周树柏说着,眼中闪着泪光,“他在工作中一直鞭策着我,影响着我,我以他为榜样。”这种革命精神的传承不仅体现在言传身教中,更融入了后代的血脉。就像许多抗战老兵家庭一样,周伦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已经成为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几代人的成长。

“你们这一代人用青春和热血守护了国家,”郑红的语气坚定,“我们年青一代要接过你们的接力棒,做好本职工作,把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采访结束,我们告别这位抗战老兵。离开之际,周伦静静地坐在轮椅里,目光望向远方,仿佛仍在守望那些永不消逝的记忆。

正是这些普通人,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用勇气和智慧书写了抗战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而他们传承下来的精神,依然在今天闪耀着光芒,照亮着这个他们曾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的国家。

采写:南方+记者 申红洲

摄影/剪辑:熊毅

ai视频生成:熊毅

ai工具:豆包

编辑 钟惠琳
校对 蓝淑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