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施政报告,主题为“深化改革 心系民生 发挥优势 同创未来”。
今年的施政报告内容围绕经济和民生两大主轴,其中多达十余次直接提及深圳,涵盖了北部都会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前海发展、跨境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关键领域。对于北部都会区,施政报告明确指出“北部都会区与深圳接壤,面积和未来人口约占香港三分之一,是香港的战略发展区域”,凸显了深港融合在香港未来发展蓝图中的关键地位。
可以说,这份施政报告不再将深港合作视为单纯的城市间协作,而是将其置于香港未来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深港两地将以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合作,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开启双城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联通:北部都会区成深港融合新引擎
北部都会区在香港战略规划中的地位显著提升。施政报告宣布成立由行政长官亲自领导的“北都发展委员会”,这种高规格的配置打破了香港传统的行政架构,彰显了对加快北都建设的坚定决心。
同时,委员会下设三个由司长级领导的工作组,制定了北都各发展区的营运模式,加快企业进驻。其中“发展及营运模式设计组”由财政司司长任组长,负责为不同产业园区设计发展及营运模式。
当前,深港跨境基础设施正在加速推进。规划中的港深西部铁路(洪水桥至前海)将打通港深两地的地铁网络,大幅提升大湾区基建互联互通水平。
此外,报告亦提及,“大学城筹划及建设组”将由政务司司长领导,将研究北都大学城的发展模式,促进内地和国际领先的大学或研究中心进驻。据悉,三批大学城土地最早将分别于2026年(洪水桥)、2028年(牛潭尾)及2030年(新界北新市镇)提供使用,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提供人才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还提出了一系列简化行政措施的政策,包括引入快速审批制度,采纳各地优秀的建筑方法,结合海外和内地的成功建造技术、用料和设备等,降低工程成本并缩短工期。
协同:携手共建世界级国际科创中心
深港两地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正在加速推进。
施政报告明确指出,香港科技发展潜力优厚,世界数码竞争力的科技排名世界第三,《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世界百强科技集群“深圳-香港-广州”集群排名第一。
当下,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深港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凭借“一区两园”优势,河套正在推动两地创科合作发展。报告提出考虑以“边建设、边进驻”模式,灵活为企业提供工作空间,让企业无须等待整区完成工程就可提早进驻,体现了推动深港科技合作的紧迫感。
据悉,财政司司长将带领相关政策局、部门及公营机构,制定促进产业和投资的优惠政策包,吸引高增值产业和高潜力企业落户香港。特区政府将引进和发展新型工业化产业、推动生命健康科技产业发展,还将推动AI和数据科学产业发展。
数据跨境流动是实现深港科技协同的关键环节。报告提出优化“跨境征信互通”和“深港跨境数据验证平台”,便利香港银行向在港的内地居民及企业审批贷款。这些举措将显著提升深港资金流动效率,为两地企业发展提供更便利的融资环境。
破壁: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
国家层面推出的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为深港合作提供了新的制度支撑。
不久前,国务院批准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等地展开为期两年的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为深港合作提供了新的制度支撑。
这次综合改革试点不仅涉及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同时支持试点地区深化探索数据、算力、空域等新型要素配置方式和价值实现路径,有效促进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
为此,施政报告专门提出整合香港的外地办事处,主动招揽内地企业利用香港平台出海。在金融方面,特区政府会加速建立国际黄金交易市场;在贸易方面,将继续推动发展香港大宗商品交易生态圈。
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是深港要素流动的重要领域。据悉,财经事务及库务局正与深圳和前海分别就推动数字金融发展和支持深港两地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方面探索进一步合作,相关措施预计今年内公布。
物流要素的流动也在加速推进。施政报告提出推进香港国际机场东莞空港中心发展,内地货物可在东莞完成安检及收货,使用水路直接运到香港国际机场上机,降低运作成本。这种新型物流模式将大幅提升大湾区内物流效率,促进深港供应链深度融合。
人才要素的流动也备受关注。为发展香港成为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特区政府将建设“北都大学城”,并成立“留学香港专班”,推广“留学香港”品牌。这一政策将促进深港两地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为大湾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施政报告还提出与内地积极探讨落实香港和内地互认副学位程度学历,有助两地职专毕业生跨境求职或升学。这将进一步促进深港人才流动,为大湾区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报告强调“改善民生是施政的最终目标”,深港两地正在从过去的“前后店”模式转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协同。
随着北部都会区的加速建设、河套合作区的深入推进以及要素流动壁垒的逐步破除,深港双城正以大湾区为舞台,谱写融合发展的新篇章。两座城市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引擎。
南方+记者 崔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