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备受瞩目的中美关系走向|北京香山论坛

前线速递 2025-09-19 20:51

9月18日,第十二届北京香山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图:新华社

9月18日,第十二届北京香山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图:新华社

9月17日至19日,第十二届北京香山论坛召开。

此次论坛,共有100余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官方代表团参加,其中包括40余位部级和军队总长级以上代表,以及联合国副秘书长、东盟秘书长、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副主席等,注册总人数达1800余人。

9月17日论坛伊始,不少参会嘉宾便将目光锁定在以“大国正确相处之道”为主题的高端论坛。

出席嘉宾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与美国国防分析研究所研究员施灿德。作为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帮办,施灿德多次出席香山论坛,每次发言都备受关注。

发言中,施灿德首先提及,中美双方存在一些相互误解的认知,这些认知成为两国正确相处的阻碍。但他也表示,当前中美关系的现实具有独特性。

9月9日晚,中美防长进行视频通话,这也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以来,中美两军高层的首次接触。在施灿德看来,此次通话采用视频形式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因其形式,更因其内容——美方明确表示不希望与中国发生冲突,“独特且史无前例”。

关于美国对华政策,施灿德承认美国政府内部存在不同声音,但经济问题显然是当前焦点。他观察到双方正在进行的经济谈判是一种积极发展,建议将经济议题置于优先位置,而将外交、安全等摩擦领域暂时搁置,为双方提供更多时间相互理解。

美国两党代表团本月晚些时候即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确实是不同寻常的,大家都没有预计到,这反映出两国关系的变化。”施灿德说,“最重要一点是,中国和美国都达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双方都应该避免危机的发生,双方都愿意同对方接触,这应该有新的模式,新的机制。”施灿德说。

论坛召开期间,不管在分组平行会议、媒体采访,抑或是茶歇时的专家互动中,大国关系都是嘉宾聚焦的话题。

在9月18日举行的“大国关系走向”平行分组会议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郑永年表示,中美两国现在是世界第一、第二大经济体,在他看来中美是国际秩序的两根柱子,不代表整个国际关系,甚至不会决定国际关系的走向。美国很难用自身的力量维持以其为首的世界体系了,这就导致了“群雄逐鹿”的局面。

郑永年说,美国本身还是在发展,尤其是其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美国的“衰落”只是一种相对的、长期的——相对于它的增长速度,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来说确实是比较慢的。

郑永年表示,尽管大家总讲“西方模式”,但其实并没有统一的西方模式。从近代的历史来看,基本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欧洲模式”,一种是“美国模式”。而从经验看,欧洲国家主导制定的规则和美国主导制定的规则是完全不同的。

未来是采用欧洲模式,还是美国模式?郑永年指出,其中的变数就是中国的因素。中国绝对不会变成美国,也不会变成另外一个苏联。中国的价值观是“和而不同”,通过“和而不同”实现“天下大同”,这也是中国践行真正多边主义的方式,即一种开放包容的多边主义。

郑永年说,无论是俄罗斯、印度,还是印尼、土耳其、日本等国家,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构建以自己为中心的、从经贸领域到军事领域的势力范围。

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所院长蔡承国则提供了第三方视角。中美关系在此前几个月内经历了多重起伏,包括经济、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过去这些年,美国经济过度金融化,导致投资成本大幅上升,劳动获益下降。此外,美国对中国的制度以及价值观缺乏理解,这都导致了矛盾的发展。

“我们对未来十分担忧,因为我们的发展模式会受到未来剧烈冲突的影响,而且整个区域的发展模式都会受到威胁。”蔡承国表示,从东南亚的应对角度来说,他们正在尽力避免贸易和经济联系的中断,因此作出了一些短期的让步,比如降低关税等,长期而言,则寄期望于增强应对持续动荡的韧性。

如果美国持续做出损害贸易的行为,东南亚的选择就在于促进东盟内部区域的一体化,此外增加与RCEP的成员国以及金砖国家的往来等,“作为第三方来说,我们有时候会旁观者清,也会力所能及促成中美双方的理解和合作。”

南方+记者 曹嫒嫒 泠汐 王越莹

编辑 宋佳宁
校对 张芳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