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动起来”了!当年番禺龙舟竞渡,原来这样“燃”!

番禺融媒 2025-05-23 14:14

番禺,这座千年岭南水乡

东临狮子洋,南滨珠江口,河网交织

得天独厚的水域环境,孕育了深厚的龙舟文化

“龙”的脉息在番禺的河网始终奔涌不息

今天,一组珍贵的龙舟竞渡老照片 “动” 了起来

跟随AI镜头,一起来感受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河道上赛龙夺锦的精彩画面

00:52

点击视频!AI带您穿越回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番禺龙舟赛场

1986年6月11日,广州市第二届希尔顿杯龙舟赛在番禺市桥河举办。(新华社记者 刘玉生 摄)

1986年6月11日,广州市第二届希尔顿杯龙舟赛在番禺市桥河举办。(新华社记者 刘玉生 摄)

AI重现↓

这次比赛同时也是番禺第一届莲花杯(传统龙舟)龙舟比赛。画面中,来自各镇100条龙舟参加了比赛和游龙活动,25万名观众观看了比赛。现场急鼓似雷,欢声如潮,龙舟竞逐气氛激烈。通过AI复原的动态场景,往昔盛景仿佛就在眼前。

当时番禺县市桥队荣登广州市第二届希尔顿杯龙舟赛冠军宝座,新造南约乡获得番禺县首届莲花杯龙舟赛冠军。

1987年5月31日,番禺县第一届禺山杯、第二届莲花杯龙舟赛在市桥河举行。

AI重现↓

画面中,桡手们身着统一彩衣,随着鼓点齐声呐喊,船桨起落间浪花翻涌,龙舟似蛟龙竞逐。不远处的观龙楼上嘉宾满座,两岸更是人头攒动,观者踮脚扬臂,孩童骑在父辈肩头紧盯江面,此起彼伏的助威声浪与龙舟竞速的节奏同频共振,好一个欢腾热闹的场面!

AI重现↓

市桥河上,鼓手赤膊站立于龙舟中央,古铜色的脊背在阳光下泛着油光,脖颈青筋随着鼓点暴起。“咚!咚!咚!”鼓点声震得河面水波震颤,体现出岭南水乡人民对龙舟运动的热爱。

1989年6月,石碁镇新桥村龙舟景。

AI重现↓

在番禺,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一连七日的“龙船景”可谓是一幅独具岭南韵味的民俗长卷。现番禺的“龙船景”有:五月初一石岗景,五月初二傍江景,五月初三新桥景,五月初四新造景,五月初五沙头景,五月初六莲湖景,五月初七北海景。

农历五月初三的新桥景,则是相当精彩的一景。

昔人以 “息鼓偃旗扒白水,鸣锣放炮出青云;不止万人游两岸,居然一鼓转三湾” 的诗句,描写了新桥龙船景的热闹景象。画面中重现了20世纪80年代的新桥景,两岸堤坝早已被人群挤得水泄不通,足见其万人空巷的盛景。

1990年5月,番禺县第五届莲花杯、第四届禺山杯龙舟赛开锣,图为男女子组莲花杯赛激烈竞争场面。

AI重现↓

画面中,年轻的番禺姑娘身着统一队服,利落的一头短发随着鼓手的鼓点上下甩动,她们整齐划一地俯身入水、提桨破水,巾帼风采丝毫不输男儿,将番禺女性的飒爽英姿展现得淋漓尽致。

过去,扒龙舟是男人的专利,妇女是做梦也不敢奢望的。这一传统,在20世纪80年代的番禺大石沙溪村,被一群握桨试水的女性改写。据《番禺报》刊载,1986年番禺大石沙溪开创先例,练就女子龙舟两队。番禺女子队首次出师在广东省丰收杯国际龙舟赛名列亚军,获得1987年全国屈原杯的参赛资格。

1999年,恰逢澳门回归,番禺女子龙舟队更是受国家体育总局的委托,代表中国队赴澳参加“澳门回归国际龙舟邀请赛”。女子龙舟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成绩突出、屡获殊荣,成为国内乃至国际龙舟比赛的佼佼者。女子龙舟队的出现,正是社会对女性价值越来越多元的认知与越来越充分尊重的生动写照。

从1986年开始,番禺举办第一届莲花杯龙舟赛开始,市桥景点便成为当地最隆重、最壮观的景点之一。

AI重现↓

每年端午,数十艘装饰鲜艳的传统龙舟在市桥河上各显风姿,那绚丽夺目、七彩纷呈的场景,让市桥河面分外妖娆。当年彩龙竞艳的景象,既是延续已久的传统民间活动,又是盛世升平、人民安居乐业的反映。

每年番禺举办的精彩龙舟赛事,自然是吸引了不少港澳同胞、客商及外国友人慕名而来。

AI重现↓

画面中,外国朋友端起“长炮”,如专业猎手般全神贯注地守候在市桥河畔。他们额头紧贴相机,指尖悬在快门键上方,守候猎取最精彩的瞬间。快门声与欢呼声在河面上空交汇,龙舟文化以最生动的姿态,跨越语言与国界,成为世界镜头里的东方传奇。

龙舟健儿夺魁后自豪地展示奖杯,锦旗在欢呼声中猎猎挥动(AI 依据当年照片复原场景)

龙舟健儿夺魁后自豪地展示奖杯,锦旗在欢呼声中猎猎挥动(AI 依据当年照片复原场景)

龙舟文化由来已久

番禺龙舟文化源远流长,龙舟竞渡历来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早就见诸诗文。

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详细描述了当年番禺附近龙舟竞渡的盛况:“五月时,洪流滂濞,放于百里,乡人为龙舟之会;观者画船云合,首尾相衔,士女如山,乘潮上下,日已暮而未散。”

清乾隆年间李调元在《南越笔记》中,也追述过广州龙舟竞渡盛况:“粤中五月采莲竞渡,至五日乃止。广州竞渡夺标较盛,有逾月者。……大洲龙船,高大如海舶,具鱼龙百戏,积物力至三十年一出。出则诸乡舟行以从,悬花球绣囊,香溢珠海。”(注:1974年,村民挖蔗坑时发现了埋藏在番禺钟村镇大洲村(今属石壁街)旁的大洲龙船,经过广州市文管考古组考证,这艘古船制造于清朝顺治年间,是目前广州已知最古老龙船之一,其龙舟之巨是番禺绝无仅有的。)

大洲龙船(来源:广州南站地区管委会)

大洲龙船(来源:广州南站地区管委会)

龙舟在番禺人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数百年间,番禺一直有扒龙船、吃龙船饭的习俗。

此外,各村还流传着众多的龙舟习俗:如起龙、请龙、洗龙、采青、洗龙舟水、吃龙舟饭、藏龙等。每年端午,市桥水道沿线村落的南山古庙祭龙王的习俗,亘古不变;大龙街新桥村每逢农历五月初五午时举行的“散龙膥”活动,流传至今;洛浦街上漖村龙舟制作基地,在珠三角久负盛名。

20世纪80年代,番禺龙舟走进光影镜头。电影《南拳王》的导演正是慕石楼龙舟之威名,把主要的龙舟竞渡场景拍摄选在石楼,热闹而惊险的夺标争斗场面,至今仍令人津津乐道。20世纪90年代,广州电视台也在赤岗村拍摄了吃龙船饭的热闹情景《龙舟情》,番禺龙舟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龙舟文化串起乡情、商情与世界情

番禺龙舟竞渡更是连接外资外贸的重要桥梁。

自1986年开始,番禺在市桥开设新景点,举行“莲花杯”龙舟赛。不少港澳同胞、客商及外国友人前来观赏龙舟。龙舟竞渡成了联络乡情,沟通信息的桥梁。据1987年《番禺报》刊载报道:去年(1986年)番禺龙舟竞渡,引来了一批外资,一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实际出口创汇318万美元。当年,前来观赛的外商数量更多,让番禺的外向联系和横向联系越发广泛,为当地经济注入强劲活力,经济呈现出更加活跃兴旺的发展态势。

端午节番禺的龙舟景吸引了众多外宾纷至沓来(据1989年《番禺报》)

端午节番禺的龙舟景吸引了众多外宾纷至沓来(据1989年《番禺报》)

桨声未歇,精神永续!

AI让泛黄的老照片重新焕发生机,我们从中窥见的不只是记忆中百舸竞发的盛景,更能感受到番禺在历史洪流中奋勇向前的奋进姿态。这种刻在番禺人骨子里的龙舟精神,在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凝练成新时代的番禺精神——船头是“智造创新”的领航旗帜,船尾是岭南水乡的文化浪花,全体“划手”以鼓点为号、以实干为桨,在湾区竞逐中永远指向创新潮头、发展上游!

这个端午,别再隔着屏幕“云”看端午民俗啦

来番禺吧!各村已备好最浓的岭南风情——

来沾一身龙舟水的吉祥寓意

来尝一顿龙舟饭的烟火气

来体验“万人空巷看龙舟”的盛景,一同参与这场千年未歇的龙舟浪潮!

附:2025年番禺各村龙舟系列活动安排,解锁地道岭南端午↓↓↓↓

策划:陈海生 胡普甜

文字:番禺融媒记者杜丽华  AI视频制作:周晔   海报设计:陈彦名

图源《番禺日报》资料图片、番禺融媒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